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

中文名 勃朗宁自动步枪
口径 7.62毫米(.30英寸)
生产日期 1917年–1940年代
空枪质量 7.25 kg(15.98 lb) (M1918)
衍生型 见“衍生型”
设计师 约翰·勃朗宁(JohnBrowning)
有效射程 548米
发射速率 500–650rpm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设计原因

美国在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少量试用过一些外国和本国设计的机枪,但官僚主义的低效率和缺乏实践的军事理论研究,这些试验都没有结果。结果当美国军方高层在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后才发现,面对这种以机枪火力为主的堑壕战,他们手上只有670挺M1909哈奇开斯机枪、282挺M1904马克沁重机枪和158挺柯尔特M1895机枪,经过反复论证后他们认为必须尽快重整军备。但在这以前,抵达法国的美国远征军由于武器弹药严重不足,只能由法国和英国补充部分装备。法国人送来的M1915绍沙自动步枪发射8毫米勒贝尔步枪弹,弹药不能够与美军步枪通用,而且问题过多,但由于远征军只有这种武器可以供步兵推进时抵肩射击或腰际射击,而其他机枪太重而无法伴随步兵在向敌人战壕推进中使用,因此美国军队只能够暂时忍受这种武器。

其实早1917年初,约翰.摩西.勃朗宁就带了两件新设计的自动武器到华盛顿亲自进行示范,有一件是一种水冷式重机枪,而另一件就是可以供步兵在行进间抵肩射击的自动步枪,这两种武器的口径都是7.62毫米。

新式武器的公开展示时间是2月27日,地点是在国会山前面的空地上。有包括军事高官、国会议员、参议员、外国政要和媒体记者共300多人观看,约翰.摩西.勃朗宁对这两种武器进行了实弹射击演示,这两种武器的表现令观众印象深刻,于是他很快就得到美国政府发出的武器订购合同。

美国陆军军械官员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对这两种武器作了进一步的试验,然后在1917年5月正式决定采用这两种武器。但为了避免产生混淆,弹链供弹的水冷式机枪被命名为M1917勃朗宁机枪,而弹匣供弹的自动步枪命名为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因为在1910年还没有流行“”轻机枪”这个单词,在英语里对弹匣供弹、重量轻的连发武器是叫作自动步枪。

投产

由于美国军队急需新武器以代替弹药不通用和故障率高的绍沙轻机枪,在1917年7月16日,柯尔特公司就得到一份12000支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生产合同,可以获得勃朗宁的专利并独家生产勃朗宁自动步枪。但当时柯尔特公司正在全力满足英国陆军的维克斯机枪生产合同,只得要求推迟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生产,同时设法扩大了在康涅狄格州梅里登的新工厂。由于迫切地需要新武器,在柯尔特公司再次拒绝立即投产勃朗宁自动步枪后,美国陆军就把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指定为新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主要承包商。温彻斯特公司在作生产准备的同时,技术人员也协助完成了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生产型设计,这个生产型与原型的最大区别是抛壳方式由向上抛改为向右抛。

然而由于勃朗宁自动步枪直到1918年2月还没有开始投产,在美国陆军的多番催促后,温切斯特急急忙忙地启动了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生产线,当第一批生产的1800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交付时,被发现许多枪的部件不能互换,生产暂时停止,直至改进生产工序,使武器完全符合要求。温彻斯特获得一份25000支勃朗宁自动步枪的合同,他们在1918年6月再次全面投产这种武器,当月就交付了4,000支枪,在7月又交付了9,000支。

当温彻斯特公司进入满负荷运作时,柯尔特公司和马林-罗克韦尔公司也开始投产勃朗宁自动步枪。。不过马林-罗克韦尔所获得的合同是比利时政府生产。当这三家公司一起生产时,日产量达到706支勃朗宁自动步枪,至一战结束时共交付了约5万2千支勃朗宁自动步枪,在1918年至1919年间,又生产了102,125支我那年勃朗宁自动步枪,其中柯尔特生产了16,000支,温彻斯特生产了47,123支,马林-罗克韦尔生产了39,002支。

装备

勃朗宁自动步枪是在1918年7月开始运抵法国的,第一个接受这种武器的是美国陆军第79步兵师。勃朗宁自动步枪第一次投入实战是在1918年9月13日,约翰.摩西.勃朗宁的儿子范·阿尔文·勃朗宁少尉也在当时的战斗中使用他父亲设计的武器向德国人射击。

尽管勃朗宁自动步枪投入战争的时间很晚,但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被广泛使用在默兹-阿戈讷进攻战中,而且给予了协约国很深的印象。法国也订了15,000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以取代极不可靠绍沙自动步枪。

发展

一战结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又进行了多次改进。第一次重大改进结果是定型了M1922轻机枪,该枪于1922年少量生产并装备了美国骑兵。在1926年时,对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护木作了改进,降低了护木上方的高度,使枪管更多地暴露在空气中,以加快散热。当美军采用新的一把172格令30英寸M1步枪弹后,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瞄准也要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弹道。在当时,柯尔特公司还生产了一些半自动型的勃朗宁自动步枪。

鉴于勃朗宁自动步枪连发射击时不容易控制,在1937年开始对勃朗宁自动步枪进行第二次重大改进,该改进型后来被美国陆军定型为M1918A1并予以采用。新的M1918A1增加了轻型两脚架,使它更像轻机枪。不过M1918A1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而且有部分M1918A1是由原来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改装而成。

对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第三次重大的改进是在1938年开始时,当时欧洲战云密布,美国军队再研制轻便的班用轻机枪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决定再次改进勃朗宁自动步枪。这种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最终型号在1939年被定型为M1918A2,并在1940年被正式采用。

最初的M1918A2是由部分旧的M1918、M1922和M1918A1转换而成。当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于是美国政府找了IBM公司和新英格兰轻武器公司作为M1918A2的生产承包商,这两家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共生产了168,000支M1918A2。

作为货真价实的轻机枪,M1918A2主要用在二战。恰巧美国军队的步兵班需要班组支援武器,采用为班用自动步枪,每排3支用来构建火力支撑点,让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尽管对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重量有些偏重,但步兵对这种勃朗宁自动步枪十分信任:“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侵彻力。”该枪在二战期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战争期间共有20万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交付军队。 朝鲜战争期间勃朗宁自动步枪。恢复生产,共生产了6万支。

勃朗宁自动步枪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实际上它扮演着轻机枪的角色。一方面20发弹匣容量限制了火力持续性,一方面持续射击会烧灼枪管,而且枪管无法快速更换,这些妨碍它扮演真正轻机枪的角色。

1959年。,发射7.62×51毫米NATO标准枪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列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退出现役。

设计原理

勃朗宁自动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0.30-06步枪弹,由装于机匣下方的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采用导气式原理,可实施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枪弹击发之后,一部分火药燃气经导气孔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活塞连杆及枪机框后退,枪闩离开闭锁槽,整个机体后退,实现枪机开锁。开锁后的枪机框带动枪机后退,并压缩复进簧,而拉壳钩将空弹壳从弹膛内抽出,弹壳底部碰撞退壳板而将弹壳抛出,直到枪机框与缓冲器相撞,后退完全停止。如扣住扳机不放,复进簧带动枪机框及枪机前进,枪机的推弹凸笋从弹匣内推出一发枪弹进入弹膛,枪机复进到位,枪机框继续前进,枪机后部上抬进入机匣内的闭锁槽完成闭锁。当闭锁时,枪机框继续前进而撞击击针击发。继续扣住扳机,又开始下一个循环。枪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拉机柄在机匣左侧,表尺为直立式。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

勃朗宁自动步枪构造简单,分解结合方便。虽然原来设计是作为单兵自动步枪,可由单兵携行行进间射击,进行突击作战,压制敌方火力,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于它的重量不方便携行,并且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后坐力使全自动射击时难于控制精度。因研制太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少量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服役,但是它仍然以可靠性好坚固耐用受到前线士兵的欢迎。

美国军队评价它是:在任何情况下很少发生故障。到1919年末共生产了10万支勃朗宁自动步枪。

衍生型

M1918

勃朗宁自动步枪一战期间及一战后的生产的最初版本。

M1918型是一种可选射击方式的自动步枪,采用活塞长行程导气式工作原理,导气装置在枪管下方。机匣是由一整块钢机加工而成。拉柄位于机匣左侧。枪机采用偏移式闭锁方式,开膛待击。保险/快慢机柄位于机匣左侧,分别有保险“S”、单发“F”和全自动“A”三档。武器枪管是拧进机匣前端的枪管节套上,不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供弹具为20发双排盒形弹匣,据说还研制过40发容量的防空弹匣,但从1927年后就已经全部撤装。枪管长24英寸,枪口上安装有柱形消焰/制退器。枪托为木制,机械瞄具由柱形准星和表尺组成,射程装定从100码至1500码可调。BAR的原本设计中包括有刺刀,但这刺刀却没有大量生产,所以极为罕见。刺刀使用时是安装在消焰器下方。

M1918 BARM1918 BAR由于BAR是为步兵行进间射击而设计的,据说BAR曾配发过一种专门的子弹带,右侧有个金属“杯”,可将枪托底部插入其中,以便射手能更轻松地实现“行进间射击”。BAR配的弹药携具有两种,一种是主射手用的挎包形式,左、右肩各背一个,每侧有3个弹匣袋,两个挎包共可携带12个弹匣。另一种是“副射手”用的,为腰带形式,有4个弹匣袋,每个弹匣袋中可装入2个弹匣,同时还有4个弹药袋可让携带8个春田步枪的桥夹。

M1922轻机枪版本

M1922 BARM1922 BARM1922轻机枪是对M1918 BAR的第一次重大改进,在1922年少量生产,主要装备了美国的骑兵。M1922轻机枪的特点是安装有重型枪管,枪管表面带有散热筋,在枪管节套上安装了一对可调节长度的两脚架,枪托底部增加了一个单脚架,枪托底板上还有铰接式的支肩板,以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稳定在肩膀上。

M1918A1

M1918A1M1918A11937年,美国对M1918进行改进,装上两脚架,命名为M1918A1。

M1918A2

M1918A2 BARM1918A2 BARM1918A2是从1938年开始研制的,1939年定型,1940年装备部队。与其他BAR相比,M1918A2最主要的改进是取消半自动发射功能,并在枪托上安装了一个降低射速的缓冲装置,通过快慢机上选择两种不同的全自动射速。当快慢机选择原来的“F”档时,为300~450发/分的低射速,当选择原来的“A”档时,为500~650发/分的正常射速。

折掉两脚架的M1918A2折掉两脚架的M1918A2此外,又采用了一个新的两脚架,腿架底部带防滑板,新的两脚架安装在枪口装置上,而非导气箍上。由于这个两脚架和消焰器很容易拆卸,所以许多美军士兵往往把它拆掉,把M1918A2当作真正的自动步枪而非轻机枪使用。

其他的细节改进还包括在扳机护圈前增加了金属导棱以方便辅助快速更换弹匣,护木形状和尺寸都作了改变,枪托下又增加一个单脚架,表尺也作了改进以适应新的M2步枪弹更平直的弹道,射程装定从100码至1600码。另外还增加了刺刀座,不过几乎没有BAR射手会真的给它装上刺刀。

到了1942年,M1918A2的枪托由木制改为玻璃钢制。在战争中后期,又在枪管上增加了提把。

当M1918A2服役了一段时间后,军械人员开始收到大量关于后坐缓冲器频频出现故障的报告。经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士兵维护保养M1918A2的时候都是枪口向上地竖直搁在地上,结果枪油和火药燃气残渣都聚到后坐缓冲器上。此外,与M1加兰德不同的是,M1918A2的导气箍没有使用不锈钢材料。由于当时的军用弹药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时如果不经常进行维护,导气箍就很容易生锈。军械人员总结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定期分解维护。

wz. 1928

Wz. 28Wz. 28波兰在二战期间特许生产的勃朗宁轻机枪。

由比利时Fabrique Nationale在1939年后生产的M1918 BAR修改版本,出口波兰,并在波兰特许生产,芬兰也有采用。

改用7.92x57mm步枪弹(8毫米毛瑟弹);加装手枪式握把。

BAR在比利时开始生产后,波兰在1927年12月10日与FN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由FN公司为波兰军队生产10,000挺口径为7.92×57mm毛瑟弹的轻机枪,这种轻机枪其实是在柯尔特R75(1925年推出的商业型BAR)的基础上,但根据波兰军队的稍作修改的BAR变形枪。被波兰军队采用后,该枪被正式定型为 “1928年型7.92mm勃朗宁轻机枪”(7,92 mm Ręczny karabin maszynowy Browning wz. 1928),或称为rkm wz.28。wz.28轻机枪与M1918 BAR相比,主要的改变有手枪形握把、两脚架、开放式V型缺口照门,并枪管稍为延长。

后来经过授权后,wz.28轻机枪被允许华沙的国营步枪厂(Państwowa Fabryka Karabinów)生产,但与原来FN生产的wz.28相比,稍有一些细节上的修改,例如新的机械瞄具。直到二战爆发时,wz.28轻机枪一直是波兰步兵和骑兵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在1939年时波兰大约共有20,000支wz.28轻机枪。

在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后,波兰军队的武器也被两者瓜分了。德国把wz.28轻机枪改名为IMG 28(p)轻机枪,装备二线部队并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而苏联红军也在二战期间使用了一些缴获的wz.28轻机枪。

wz.37航空机枪wz.37航空机枪在1930年代中期,波兰的轻武器设计师 Wawrzyniec Lewandowski 以wz.28为基础改进了一种用于飞机自卫的wz.37航空机枪,这种航空机枪的主要变化包括把射速增加至1100发/分,并消除了枪托,在机匣后方安装了铲形握把,枪管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但更重要的一项改变是新的供弹机构。因为20发弹匣的火力持续性实际不适合用作航空机枪,所以wz.37的供弹机构是安装在机匣上方的一个91发弹盘。这种机枪在1937年被波兰空军正式采用,并命名为“1937年型观察员机枪”(karabin maszynowy obserwatora wz. 1937)。大约一共生产了339挺wz.37航空机枪,被安装在PZL.37中型轰炸机和LWS-3 Mewa侦察机上。

wz.1928 wz.1937
全枪长 1110 mm
枪管长 611 mm
空枪重 9.5 kg 7 kg
弹匣容量 20 rds 91 rds
理论射速 600 rpm 1100 rpm

FN M1930

由Fabrique Nationale生产并装备比利时军队,改用7.92 x 57毫米毛瑟子弹(8毫米毛瑟弹),又称为FN BAR Type D;装上手枪式握把;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就是用此型号。

FN公司在1920年代从柯尔特获得在欧洲生产和销售BAR的权利,最初生产的是Colt1925型(R75)的仿制型,不就FN公司开始改进他们自己的BAR型号。在1927年12月,FN与波兰签定合约,为波兰生产10,000挺7.92mm口径的wz.28轻机枪,这是FN正式生产的第一批BAR改型。

到了1930年,FN推出Mle 1930型轻机枪,这是FN在wz.28的基础上改进,并采用了勃朗宁的弟子塞弗所设计的具有两种射速的击发机构,使该轻机枪可选择较快或较慢的全自动射速。FN Mle 30轻机枪主要有两种口径,分别为7.65mm和7.92mm。Mle 30轻机枪的主要客户是比利时军队,另外在1940年2月又卖了一批给芬兰,此外还生产了数千支分别卖给了智利和埃塞俄比亚。

FN Mle 30型在中国FN Mle 30型在中国中国也是FN Mle 30轻机枪的主要客户之一,在1933年上半年就采购了5000挺,到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FN Mle 30轻机枪。

不过在Mle 30刚推出后不久,塞弗就开始对Mle 30作进一步的改进,新枪在1932年定型,被重新命名为FN D型(FN Modele D,或FN Type D),“D”这个字母来自法语Demontable —— 意思是“可拆卸”,这是因为FN D型轻机枪的枪管有快速拆卸能力,方便射手迅速更换过热的枪管。塞弗还重新设计了FN D型的机匣,使分解和组装武器更容易。FN D型的另一个改进是增加了提把(早期的FN D型并没有),及新的觇孔式照门。

Belgium FN Model D (BAR)Belgium FN Model D (BAR)虽然上述的改进使FN D型成为BAR枪族中最先进的,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都没多少订单,因此战前FN D型产量极少。虽然纳粹德军采用了从波兰缴获的wz.28,但当德国军队在1940年入侵比利时后,他们却不打算让FN继续生产FN D型,他们认为FN D型的一个严重缺点是不能像他们的MG-34那样采用弹链供弹,因为,20发弹匣的容量实在太小了。

二战结束后,虽然FN D型仍然在生产,但订单量还是太小。战后的FN D型主要客户还是比利时军队(但改为.30-06口径),此外还有埃及军队(7.92mm口径),但为数甚少,此外还有少量卖到南美。与二战期间生产的FN D型时相比,战后生产的FN D型增加了气体调节器,所以从导气箍上就能识别出二战前还是二战后生产的。

当北约在1954年选中7.62×51mm作为集团内的标准弹时,FN又在1957年设计了7.62×51mm口径型,这种型号被重新命名为FN Modele D A1。

但这种弹匣供弹的BAR作为轻机枪的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所以FN D A1型也没接到多少订单。比利时军队装备的FN DA1型是由原来的FN D型改装而成的,几乎没直接生产新的FN D A1型。FN D A1型的另一个主要客户是以色列军队。该枪是BAR系列中最后的轻机枪,FN在1967年后就只生产半自动的狩猎用商业型。

Kulsprutegevär m/21 及 m/37

瑞典的M1918 BAR修改型瑞典的M1918 BAR修改型瑞典的M1918 BAR修改型,改用6.5×55毫米“Schwedenmauserpatrone”子弹(瑞典毛瑟准弹)。

手枪式握把及尖头两脚架;m/37 装上可快速更换的枪管。最初由柯尔特生产,其后改为在瑞典埃斯基尔斯图纳的Carl Gustafs Stads Gevärsfaktori特许生产。

Kgm/21轻机枪Kgm/21轻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典从柯尔特公司订购了一批大约700挺按照瑞典要求生产的BAR,实际上这是以柯尔特1919型自动机关步枪为基础进行改进,主要是把口径改为瑞士的6.5×55mm m/94步枪弹,此外还增加了两脚架和手枪形握把。在1920年,瑞典向柯尔特购买了生产权,由卡尔·古斯塔夫公司为瑞典军队生产,并把这第一种瑞典型BAR命名为Kg m/1921。这“Kg”是“KulspruteGevar”的缩写,字面意思是“喷洒子弹的步枪”,其实就是“机关步枪”和后来的“轻机枪”意思。Kg m/21轻机枪与Ksp m/1914水冷式机枪(仿奥地利M07/12,也是卡尔·古斯塔夫生产)是瑞典军队的主要两种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卡尔·古斯塔夫生产的Kg m/21大约有7500挺。

和BAR一样,Kg m/21也没有快速更换枪管能力,分解维护也比较复杂。枪上有一组气体调节器,有三个导气量设置(“S”用于发射实弹,“L”为空包弹)。快慢机也有三个位置:P为半自动,A为全自动,S为保险。准星是典型的片状,带护环,表尺是觇孔式,射程装定为200~1200米。虽然枪管不能快速拆卸,但备有野战维护时更换枪管的工具和后备枪管。

瑞典为芬兰生产的Kgm21瑞典为芬兰生产的Kgm21芬兰在冬季战争期间因为军用装备短缺,曾向瑞典购买了130挺Kg m/21轻机枪,而一些瑞典志愿者到芬兰参与了战斗,他们带着204挺Kg m/21轻机枪,因此芬兰在冬季战争中至少有330挺Kg m/21轻机枪。然而当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后,使得瑞典人担心会被入侵,赶紧把部队组织起来,于是又向芬兰要回了其中一批武器,和志愿者,于是又有有105挺Kg m/21轻机枪回到瑞典。留在芬兰的220挺轻机枪Kg m/21一直用到战争结束后仍在使用。所以Kg m/21也算参加过二战。

瑞典试验型的Kg fm35轻机枪瑞典试验型的Kg fm35轻机枪Kg m/21的主要缺点是枪管是固定式的,持续射击时枪管很快就过热,却不能在战斗中立即更换。后来FN公司设计了可快速更换枪管的BAR——FN D型。 瑞典先是向FN购买了少量的FN D型试用,并把这些枪命名为Kg m/1935。然后在1935年,卡尔·古斯塔夫设计了一种新的快速拆卸结构,不是把枪管直接旋转进机匣内,而是把枪管通过一组旋转法兰“扣”在机匣前的枪管节套上。经此改进后的新机枪被命名为fm/1935,意思是“1935年试验型”。后来他们又给fm/35的枪管增加了散热片,由此正式命名为Kg m/35。但后来又取消了枪管散热片,而定型了Kg m/37轻机枪,并被在1937年开始进入军队服役。Kg m/37轻机枪与Ksp m/1936水冷机枪一起成为瑞典陆军的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由于Kg m/37的射速约每分钟500发,这使它在全自动射击时很容易控制。每挺Kg m/37配一根枪管、皮革背带、两个装附件和备件的皮盒,每挺Kg m/37还带有8个弹匣,可放在4个皮革弹匣袋中。

Kg m/37在枪管下方增加了气体调节器,能适应该枪发射的所用弹药,甚至包括空包弹。不过发射空包弹时,还配有一个专门的空包弹适配器,让易碎的木制弹头通过。空包弹适配器可拧到枪管上,但需要拆卸消焰器。

在二战结束后,瑞典还曾试图把Kg m/37改成弹链供弹,此试验主要由卡尔·古斯塔夫负责,试验中弹链供弹机构比较可靠,但没有量产和装备部队。

Kgm/37轻机枪Kgm/37轻机枪Kg m/37在瑞典陆军中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才被Ksp m/58(FN MAG)所代替。而Kg m/21也被瑞典炮兵使用到1971年。

.303 British BAR

英国曾试验过的.303口径BAR英国曾试验过的.303口径BAR英国亦有装备BAR,改为.303 British口径,实际数量不明。

HCAR

俄亥俄公司生产的HCAR俄亥俄公司生产的HCAR在2013年年底,俄亥俄军械厂还推出了一种经过现代化改装的BAR,称为“重型战斗突击步枪(Heavy Combat Assault Rifle,简称HCAR)”。

HCARHCAR俄亥俄武器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军用机枪的半自动改造型号而闻名的生产商,在第143届NRA展会上推出了最新设计的HCAR步枪。名称中的“HCAR”是英文“Heavy Counter Assault Rifle”的缩写,意为“重型反突击步枪”。该枪是在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只设计有0.30-06英寸一种口径,公司计划未来推出多种口径的版本,包括7.62mm口径等等。HCAR步枪枪管长406mm,枪管上设有多个椭圆形凹槽,既能提高散热性,又能减轻质量,使得全枪质量仅5.4kg,比原型枪减轻了3.6kg。该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膛口既可以安装消声器,也可以安装消焰器,由于采用新型后坐缓冲系统,后坐力非常柔和。

使用范围

wz.1928 wz.1937
全枪长 1110 mm
枪管长 611 mm
空枪重 9.5 kg 7 kg
弹匣容量 20 rds 91 rds
理论射速 600 rpm 1100 rpm

使用国家和地区

参与战争

奥地利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比利时 玻利维亚 巴西 柬埔寨 加拿大 智利 哥伦比亚
埃及 古巴 德国 萨尔瓦多 芬兰 法国 希腊 海地 印尼 以色列
老挝 利比里亚 卢森堡 墨西哥 荷兰 挪威 南越 巴基斯坦 巴拿马 菲律宾
波兰 南非 韩国 南苏丹 苏丹 瑞典 泰国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乌拉圭 哥斯达黎加 埃塞俄比亚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尼日利亚 墨西哥 西德 印度[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