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噪声

1/f噪声

也叫 闪烁噪声
中文名称 1/f噪声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各方面压力经常使人处于一种高度疲劳状态。因此,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在和谐安逸的环境中缓解自我压力, 试图将“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调节至和谐的最佳状态。

1925年,J.B.Johnson 在“低频电路中的肖特基效应”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1/f 噪声”这一术语。在考查肖特基效应时, J.B.Johnson 发现除了shot noise 以外,在低频部分还有较强烈的电流噪声。若使用氧化物阴极,该电流就更大。经过进一步的实验,J.B.Johnson 还发现这个在低频部分的电流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和频率 f 成反比,因此,他把这种噪声称作“1/f 噪声”(“1/f noise”)。此后,人们发现,在碳酸电阻中流过的电流也表现出具有同真空管电流同样功率谱密度的电流噪声。相继, 在诸如风、光、地球的平均温度、宇宙射线的强度变化等各种自然现象中都观察到了“1/f 波动”。而且在音乐的声音强弱和节奏变化中以及书法和水墨画等的浓淡空间分布变动中也发现了“1/f 波动”的变化规律。

1/f噪声也叫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是有源器件中载波密度的随机波动而产生的,它会对中心频率信号进行调制,并在中心频率上形成两个边带,降低了振荡器的Q值。由于1/f噪声是在中心频率附近的主要噪声,因此在设计器件模型时必须考虑到它的影响。[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