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中文名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年营收入 205.16亿港元(2023年)
公司类型 上市公司
官网 https://www.hkex.com.hk/?sc_lang=zh-HK
总部地点 中国香港
简称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英文简称HKEx)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香港交易及结算所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香港交易及结算所司(3)香港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香港最早的证券交易可以追溯至1866年。香港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891年成立。

1914年,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又成立了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

1947年,这两家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到60年代后期,香港原有的一家交易所已满足不了股票市场繁荣和发展的需要,

1969年以后相继成立了远东、金银、九龙三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四家交易所并存的所谓“四会时代”。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创立时间:香港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47年,远东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69年12月17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71年9月15日,九龙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72年。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九龙证券交易所先后创立。

1973-1974年的股市暴跌,充分暴露了香港证券市场四会并存局面所引致的各种弊端。

198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并组成香港联合交易所。

1986年4月2日,联交所开业,并开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

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

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

2000年3月6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成立,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三家机构完成合并。

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HKEx: 00388)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

截至2007年首季业绩,香港交易所资产总值为435亿港元,资产净值为62亿港元,纯利为9.2亿港元同比增长93%,每日成交529亿港元。

截至2007年9月11日,香港特区政府是香港交易所单一最大股东,持有5.88%的股份。其次是摩根大通:5.54%,花旗银行:4.13%,Horizontal Asset:2.30%。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共465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37%,市值约61,610亿港元,占总市值约60%。自1993年至2008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筹集资金逾12万亿港元。

2010年,香港交易所集团迎来有史以来首位内地背景的行政总裁李小加。[7]

2011年8月11日,香港交易所发放上市公司资讯的“披露易”网站,上午受到黑客入侵,无法显示讯息。包括汇控的7只股份及1只债券,下午被迫停牌。港交部已就事件报警。

2011年10月,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俄罗斯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会议上宣布成立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

2011年10月21日,香港交易所正式与中关村签署协议推动企业海外上市,作为策略备忘录。

2012年4月1日,成为首家获批在内地上海设立“数据站”的交易所,日后可为内地市场直接提供最快最新的港股报价。

2012年6月15日,以13.88亿英镑成功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

2012年9月26日与沪深交易所成立合资公司“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计划2012年底推出全新跨境指数系列,2013年首季推出相关指数产品。

2012年11月29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已批准香港交易所取得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控制权。

2013年9月及10月期间,港交所亦举办了一连12场的半日研讨会。2013年11月13日,港交所宣布,已捐出30万元(港币 下同)予香港红十字会支持台风“海燕”的赈灾工作。

2014年香港交易及结算所宣布,将于4月7日起在收市后交易时段推出人民币货币期货交易。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将为内地及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做好准备。

根据最新安排,港交所每天下午5时至11时的收市后期货交易时段,交易、结算及风险管理措施将适用于人民币货币期货交易。上下波幅限定在各合约月份在日间交易时段最后成交价的3%。若合约月份在日间交易无成交,将采用前一日的结算价为参考价。

另外,港交所同日起为人民币期货合约推出第4个季月的合约月份,使合约月份增加至8个,合约期最长达16个月。港交所正在评估延长收市后期货交易时段至午夜的可行性,期望与美国市场有更长的重叠时间。

2015年6月17日,港交所董事局批准推出“停板机制”,以及重推收市竞价时段,并计划于2016年推行[8]。暂缓机制主要运作是,当股份股价于5分钟内升或跌10%,机制将为市场提供5分钟的“冷静期”,每日上限触发两次,上下午交易时段各一次;相关机制只适用于81只恒指及H股指数成份股。

2016年7月25日,港交所首日启用收市竞价交易时段机制。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共有290名交易所参与者参加了收市竞价时段交易,涉及282只股票,占全日成交额的2.2%。[9]

2017年6月7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债券通有限公司,承担支持债券通相关交易服务职能。[10]

2017年12月15日,香港联交所宣布,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列出有关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的规则框架,并将修改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港进行第二上市。[11]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8年7月,小米集团赴港上市,成为香港上市机制改革后首家上市的内地公司。[7]

2018年5月4日,港交所宣布,正式成立生物科技小组,以向港交所提供生物科技相关的专业意见,配合正在推进的上市机制改革。[12]

截至2018年12月18日,2018年共有209家公司来香港上市,融资总额约2800亿港元。[13]

2019年2月21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会),作为香港交易所董事会(董事会)的咨询组织,成员包括具备国际视野的金融及经济界顶尖专家。获委任为委员会创始成员的包括:前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及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欧智华,彭博资讯全球公共政策副主席及创始人兼主席的特别顾问、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Mary Schapiro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担任委员会主席。[14]

2019年9月11日,港交所宣布,已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董事会提议,将港交所及伦交所两家公司合并。[15]

2019年9月13日,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在官网发布声明称,董事会一致否决了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的收购提议。[16]

2021年1月1日起,戴志坚接替李小加出任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团行政总裁。

2021年5月,欧冠升接替戴志坚出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

2021年9月,广州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谅解备忘录,未来双方将聚焦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共同研究在境内外市场进行产品合作的可能性,推动在交易所清算、技术等领域的经验交流,加强在市场宣传、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资源共享。[17]

2022年1月6日,香港交易所表示,拟定于2022年4月复活节假期前正式实施衍生产品假期交易。[18]

2022年1月12日,香港交易所与深交所签订战略合作补充协议。[19]

2022年4月27日,香港交易所公告,董事会已决议再度委任史美伦为董事会主席。[20]

2022年7月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21]10月,《香港经济日报》10月5日消息,港交所再新设高层职位,宣布委任简嘉华(Mark Carr)为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企业架构总监。[22]12月13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旗下证券市场即将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进一步支持人民币柜台在香港上市、交易及结算。待监管机构批准及市场准备就绪后,各项新措施的登记程序预计可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推行。[23]

2023年4月25日,港交所向市场参与者发出通告,将于5月2日至5月16日期间安排非强制性且免费的端对端测试。为协助港交所参与者进行测试,在港币柜台之上将增设数个供测试用的人民币柜台。截至目前,一共包含香港交易所在内的17家港股上市公司提交申请,以支持港交所新的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计划。[24]

企业业务

证券市场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3)股本证券:即股票,大致可分为普通股及优先股。

主板

创业板

衍生权证

可收回牛熊证(“牛熊证”)

股票挂钩票据

交易所买卖基金

单位信托/互惠基金

债务证券

美国证券交易(试验计划)

市场

股市指数产品

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及期权

恒生中国H股金融行业指数期货

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期货及期权

小型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

股票产品

股票期货

股票期权

利率及定息产品

港元利率期货

三年期外汇基金债券期货

贵金属产品

黄金期货

企业规模

香港交易所是唯一经营香港股市的机构,在未得财政司司长同意下,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持有香港交易所超过5%的股份。2006年9月11日,香港交易所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1999年,香港特区财政司提出对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和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根据改革方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三家公司于2000年3月6日完成合并,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

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4) 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4)

交易大堂

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4) 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香港证券交易所图册(4)

交易系统

2005年7月,香港交易所为使用接近20年,位于交易广场的交易大堂进行翻新,减少交易柜位,并增设多功能场地、展览馆及图书馆等设施。装修完成后的新交易大堂在2006年1月16日重新使用,并由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主持启用仪式。交易大堂的展览馆则在2006年4月26日由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主持揭幕仪式。

交易大堂在2006年完成翻新后,设有294张交易台,交易场地面积为12200平方呎,设有传媒采访区及新闻直播室,交易大堂中央的电子显示屏幕则改用全彩色显示屏,以圆筒形设计。另增设交易所展览馆,占地13800平方呎,对外开放,向公众介绍交易所的历史及发展,成人入场费20港元。

衍生市场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3)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以电脑进行,第一代的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于1993年11月启用,至1996年1月,第二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启用,系统让证券行的终端机连接,令交易不再局限于交易大堂内。第三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AMS/3)于2000年启用,证券经纪可以透过开放式的连接器,将买卖盘直接输入中央处理系统进行交易,使交易更快捷,亦提高了交易所可处理的交易量。

香港交易所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所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10月推出了第叁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AMS/3)。AMS/3将投资者、交易所参与者、其他参与者及中央市场连接起来,使交易过程变得更有效率。

治理结构

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于1976年成立,是亚太区内主要的衍生产品交易所。期交所提供一个高效率且多元化的市场,让投资者可透过逾130家交易所参与者(许多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机构)买卖期货及期权合约。

香港交易所旗下的衍生产品市场为各类期货及期权产品提供交易的市场,这些衍生产品包括股票指数、股票及利率期货及期权产品。香港交易所及其附属公司香港期货结算有限公司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期权结算所有限公司实施一套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让交易所参与者及其客户能在一个高流通量和监管完善的市场,进行投资和对冲活动。

企业业绩

港府增持股份

2007年9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以平均价$155.4港元增持香港交易所股份,令其持股量增至5.88%,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港府增持香港交易所,显示对香港交易所的支持,有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受消息刺激,香港交易所当日急升$10港元,收市报158港元,2007年9月10日更暴升$32.1港元,收市报190.1港元,自港股入市起,香港交易所最高上升至268.6元的水平,升幅接近70%,市盈率超过100倍,当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证券交易所,也是全球最高市盈率的证券交易所。

然而,香港交易所独立董事大卫·韦伯(David Webb)强烈反对政府增持香港交易所,认为这种干预市场的行为有违自由市场原则和积极不干预原则。

企业管理

2017年5月10日,亚洲市值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第一季度净利润17.2亿港元(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0%。[25]

2017年8月9日,香港交易所发布业绩报告,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港交所半年盈利34.93亿港元,同比增长17.02%;每股盈利2.86港元,派中期息2.55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38%。[26]

2018年2月28日,港交所(00388.HK)发布业绩公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团实现纯利74.04亿港元,同比增长28.34%;每股基本盈利6.03港元;拟派末期息每股2.85港元。[27]

2020年11月11日,港交所发布的2020年前三季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41亿港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85.8亿港元,同比增长16%。[28]

2022年2月24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公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净利润再创历史新高。财报显示,2021年,港交所营收达209.5亿港元,同比(较2020年同期)增9%;净利润125.35亿港元,同比增9%。[29]

据香港交易所统计,2018年香港市场新股融资额再次荣膺全球榜首。2018年共有209家公司来香港上市,融资总额约2800亿港元(截至12月18日)。其中,新经济公司的新股发行成为主力。港交所介绍,截至12月18日,包括小米集团、美团点评在内的28家新经济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融资额累计约1360亿港元,占2018年香港IPO(首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总额的近一半。[13]

2024年2月29日,港交所公布2023年全年业绩,2023年收入及其他收益为205.16亿港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119亿港元,同比上升18%。全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和净利润均创历年来第二高,仅次于2021年纪录。[5]

荣誉记录

董事会

香港交易所董事会成员包括不多于6名由财政司司长委任的董事,不多于6名由股东选出的董事、及行政总裁。

史美伦:唐家成[1]

陈翊庭:行政总裁[5]

杨秋梅:行政总裁顾问[30]

陈建和:董事总经理兼集团库务主管[31]

独立非执行董事分别是:史美伦(主席)、聂雅伦、巴雅博、谢清海、张明明、周胡慕芳、席伯伦、洪丕正、梁颖宇、梁柏瀚、姚建华及张懿宸[32]

简嘉华: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企业架构总监[22]

机构职能

荣誉

时间 颁奖典礼 所获荣誉 备注
  • 2022-5-12
    《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
    第688名 [33]
    获奖
  • 2020-5
    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
    第688位 [34]
    获奖
  • 2018-10-11
    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第129位 [35]
    获奖
  • 2018-10
    2018年《财富》未来50强榜单
    第45位 [36]
    获奖

股票交收

荣誉

时间 颁奖典礼 所获荣誉 备注
  • 2022-5-12
    《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
    第688名 [33]
    获奖
  • 2020-5
    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
    第688位 [34]
    获奖
  • 2018-10-11
    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第129位 [35]
    获奖
  • 2018-10
    2018年《财富》未来50强榜单
    第45位 [36]
    获奖

结算交收

荣誉

时间 颁奖典礼 所获荣誉 备注
  • 2022-5-12
    《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
    第688名 [33]
    获奖
  • 2020-5
    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
    第688位 [34]
    获奖
  • 2018-10-11
    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第129位 [35]
    获奖
  • 2018-10
    2018年《财富》未来50强榜单
    第45位 [36]
    获奖

机构准则

荣誉

时间 颁奖典礼 所获荣誉 备注
  • 2022-5-12
    《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
    第688名 [33]
    获奖
  • 2020-5
    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
    第688位 [34]
    获奖
  • 2018-10-11
    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第129位 [35]
    获奖
  • 2018-10
    2018年《财富》未来50强榜单
    第45位 [36]
    获奖

交易规则

时间 颁奖典礼 所获荣誉 备注

上市条件

2022-5-12

交易时间

《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

调整

第688名 [33]

期货

获奖

人事变动

2020-5

词条图册

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