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李宗吾

中文名 李宗吾
逝世日期 1943年9月28日
代表作品 厚黑学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四川高等学堂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学而优则仕

李宗吾8岁开始入私塾读书。20岁就读富顺县自流井三台书院,次年转炳文书院受教名师卢庆家门下,学问大进。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秀才,次年赴成都补行恩、正两科乡试,考取四川省高等学堂入优级理科师范班。在校期间,受同盟会会员雷民心、张培爵的影响,李宗吾加入中国同盟会。

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最优等成绩毕业,学部特授举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宗吾受聘任富顺县中学堂(今富顺二中)教习。

宣统三年(1911),任富顺县中学堂监督(校长)。

民国三年(1914),四川省政府委李宗吾任富顺县视学,上任不久奉调江油县任省立第二中学(今江油一中)首任校长。次年调任省视学,负责省内中小学教育的筹划检查等工作。

民国元年(1912),四川省成立军政府,由尹昌衡和同盟会会员张培爵分任正副都督。张培爵以副都督分管民政,拟设一个审计院,欲委派富顺人廖绪初为院长,李宗吾为次长。两人都坚辞不就,结果省政府只得改委尹昌龄为院长,廖绪初为次长,李宗吾为第三科科长。就低不就高,引得舆论怪异。

审计院裁撤后,财政司委李宗吾为重庆海关监督,这是当时四川地区最令人垂涎的一个“肥缺”,李宗吾先生却并不屑为,还立即将委任状退回。财政司不得不请托他的同学刘公潜前往劝驾,仍力辞不就,惹起社会和官场又一番惊异。省政府又委李宗吾为四川官产竞卖经理处总经理,这又是当时官场的一个“银窝窝”。他虽然同意出任,但却提出要将月薪由200元减为120元才肯就职。消息传开,又令官场议论称奇。

后来,李宗吾由官产竞卖处转为官产清理处处长,但因全国南北分离,政局混乱,加上有政客、官僚阻挠,官产既不能竞卖也无法清理,不久官产清理处亦撤销。李宗吾不愿再留官场,决定回家闲居。可是为官数年,清廉一身的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不得不向富顺同乡陈建人借钱五十元,才免去了“有家归不得”之苦。[1]

教改实践早

辛亥革命后,全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军阀割据时期,政令未能真正统一,教育制度也各行其是。民国十一年(1922),省视学任上的李宗吾奉命出川考察全国各地教育,考察后深感教育教学内容陈腐,学生成绩低劣,学制拘谨,贫苦有志青年入学无门。他主张实行开放政策,允许经私塾教育的社会青年以同等学历参加各级学校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同等资格的毕业证书。他还主张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并草拟了李宗吾李宗吾一份《振兴四川省各县中学小学教育计划大纲》,邀约川南地区几位同事联名上报省教育科。该大纲主张中小学生毕业时,应由政府委员进行考试。这种毕业会考制,在当时国内南北分割的时期,是一项破天荒的改革,而“振兴教育”口号的首次提出,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民国十三年(1924),四川省署研究了李宗吾的报告,决定派李宗吾以富顺县试行小学毕业生会考,又以宜宾县试行中学毕业生会考。在富顺,小学毕业生会考取得了很大效果,社会反响非常良好。

民国十四年(1925)寒假,李宗吾又在宜宾试行中学毕业生会考,由于严格执行考试规则,毕业考试刚考了一天,晚上就遭到一批学生用木棒、哑铃痛打,有人临走还骂道:“你这个狗东西,还主不主张严格考试?”被当地教师救出后,他口授电文上报省长公署说:“自经此次暴动,愈见考试之必要,视学身受重伤,生死莫卜,如或不起,尚望厉行考试,挽此颓风。生平主张,倘或见诸实行,身在九泉,亦当引为大幸!”后来,他特别撰写了《考试制之商榷》一书,强调学制改革的重要,由省教育厅印发各县讨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还拟了一份《学生成绩考察会之计划》,请求由他在家乡富顺县自流井试办,取得了良好效果。

除了积极倡导和力行考试制度外,李宗吾还拟了《推广平民教育之计划》。他认为平民教育应该扩大办理,教育一般民众,不仅仅是教育不识字的人。他根据民间读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主张征集一些“或白话的”“或浅近文言的”“总以富有趣味为主”的著作,其间加入一些外国压迫我国的情形以及弱小民族被侵略的事实,交给在茶馆中说评书的人去传播。因为“这等人的语言态度,与街市上的人是一致的,他们说的话,众人都肯听;若是上流社会的人去讲,反觉得异言异服了,所说的话,必不能深入人心”。

在教育界工作的十年中,李宗吾一直希望把学校教育、私塾教育和平民教育都办好,他的思想成为当时的绝响。在李宗吾提出会考制度十年后的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才颁令全国实行会考制。以后会考制在全国几经反复,到1990年3月,国家教委又才决定推广试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可以说,实行会考制度与“振兴教育”的口号,是李宗吾在全国首倡并实行的,李宗吾堪称开现代中国考试制度先河的教育改革家。

抗日救国实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的四川交李宗吾李宗吾通、通讯比较落后,李宗吾在成都知道这惊人消息后,冒着酷暑连续几个昼夜,奋笔疾书,撰写了一部《抗日计划之商榷》。他在这篇洋洋数万言的“计划书”中,不仅提出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战救亡计划,还提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战术计划,从内容看,就好像是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全面作战纲领。他认为此次中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我们对日抗战,是为人类要求平等而战,是弱小民族对帝国主义抗战之开始者。”提出对日抗战,应用三种战争:全民抗战,即为武力战争;组织弱小民族联盟,施以经济制裁,即为经济战争;将中国主义在国际上尽量宣传,即为心理战争。这三种战争必须同时发动,才可战胜日本。他主张采取持久战,把阵地战和游击战交替运用,预言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决然属于我们中国。

李宗吾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抗日计划之商榷》逐日在报纸上刊登。除此外,他又于1937年9月在成都日新工业社出版《制宪与抗日》一书,帮助处于大后方的四川人民消除“恐日”心理,提高抗战必胜的信心。

李宗吾一生学识渊博,品行严正,思想活跃,敢说敢言。他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其《厚黑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社会视为愤世嫉俗之作,在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奸诈和旧官场的腐败,在全国影响颇大。[1]

1943年9月28日逝世。

主要作品

其作品有:《厚黑学》、《厚黑学后传》、《心理与力学》、《厚黑大全》、《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厚黑丛话》、《中国学术之趋势》、《社会问题之商榷》。作者的基本思想线索是在研究人性中,提出了“厚颜黑心”之说,由此而生“心理变化,循力学公例变化”之说。作者认为后者,使“厚黑学就有哲理上之根据了”。

其论人性、论经济、论政治、论国际关系、论学术,均循此线索。他自己认为世人多注意其“厚黑学”,而对其他作品“不甚注意”,其实,后者才是作者更为着重的作品。李宗吾作品李宗吾作品这些著作八十年代又成为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的畅销书。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

文笔犀利,讽刺辛辣,许多见解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自成一家,使人不能不佩服其对传统文化的切肤感受与妙悟能力。

《厚黑大全》收集了李宗吾的重要论文和专著,通览全书,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全貌。就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而言,《厚黑学》、《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厚黑丛话》、《中国学术之趋势》、《社会问题之商榷》堪称是李宗吾的代表作。

以“独尊”之笔名,旨在取佛祖“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意,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它就像一面镜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丑陋的中国人》等一系列抨击落后国民性著作的先河之作。

其书有后续,是说男女关系,名曰《老婆经》,怕老婆才能有大发展,是现代中国人生过幸福的指导教材。

人物评价

宗吾先生的著述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畅谈物理学、经济学,凡百余万言,在经历40年代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在思想史上展露出深远的影响力和冲击波,开启了对国民性反思的思辨之路。

在华人学术领域,林语堂、梁实秋、柏杨、李敖、南怀瑾、张默生、李石锋等等学问大家对李氏思想进行了多方位的推演和研究,纷纷指出,李宗吾在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是四川人为中国现代思想所做出的不可多得的贡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