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年号钱可上溯到1600多年前。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李寿》载,李寿于成都南郊称帝并首铸“汉兴”年号钱。此钱径约1.67厘米至1.7厘米,重0.7克至1.1克,钱文隶书,或在穿上下,或在穿右左,两字皆顺读,近于其他蜀地铸钱形制,另有钱背刻有阴文者。1976年湖北长阳东晋窖藏古钱中曾发现一枚背穿下有“王”字的汉兴钱。汉兴钱主要见于四川,其他地区不多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重要的民族混战时期。氐族李寿入主巴蜀于成都称王,为便于辖区货币流通管理,废除旧钱制,又统一货币与纪年同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固新政……汉兴钱见证了当时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历史。汉兴钱的好处,引来了此后各政权争相效仿。407年东晋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仿成汉铸国号年号钱“大夏真兴”。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铸孝建背四铢钱,从此年号钱又与钱币铢的衡制有缘。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永光重二铢钱,行六月即改元景和并铸景和重二铢钱,仅三个月,开创了一个帝王同一年改元两次铸两种两字年号钱的先例。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太和五铢,面文四字年号钱诞生。至唐代,年号宝文钱层出不穷,通宝始于开元,泉宝始于乾封,重宝自乾元始,元宝从大历年铸,年号加宝文背纪地钱始于会昌年,玄宝自咸通十一年始铸。到了宋代,年号钱更加兴盛,除少数年号外,其余40多个年号皆铸年号钱,并增铸背文纪重、纪值、纪年等类的年号加背文钱。发展到西夏,毅宗福圣承道年(1053年)铸西夏文福圣宝钱,年号钱系始添少数民族文字年号钱。就连日本和越南等周边邻国也纷纷仿效,从而将中华年号钱的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纪数钱、厌胜钱、庙宇钱、撒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钱、祖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又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至于钱币鉴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专门分类,那就更多了。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都是“年号钱”。钱币的形制从秦始皇统一币制后,除一些王莽钱币外,都是方孔圆钱。钱文早期纪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后来演变为以纪年号为主的各种年号钱。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古钱中年号钱颇多,这种开元通宝钱中的“开元”并非皇帝的年号,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创始、缔造和开辟新币之元之意;二是开国、立国、建国的意思;三是“开元”本身的含义。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的《东都赋》中针对汉朝开国就用过“开元”两字,夫大汉之开元也,夺布衣以登皇位。而“通宝”即通行宝货之意。
“年号”钱币真品之所以身价倍增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以皇帝“年号”为铸造主题的钱币均为当时的国家铸币厂铸造,在货币领域具有最高权威性,集中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再者,如今的古董市场上赝品林立,相比较而言,市场对“年号”钱币的研究与了解比较广泛,鉴别相对容易,造假自然少多了。而清朝“年号”钱币距离当代最近,赝品的可能性也就最小。最后,常规“年号”钱币的投资起点比较低。在今期收藏爱好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相对低价的产品自然首先水涨船高起来。据统计,近半年内,“年号”钱币的单品大约升值30%;而成套的“年号”钱币则升值超过45%,其中,清朝、宋朝的成套“年号”钱币较之去年,升值都有翻倍,唐朝的“年号”钱币则身价上涨了2~3倍。真钱的锈与铜质结合在一起,不易脱落。伪钱的锈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脱落,或是用指甲挖古钱币上的锈斑,新铸或用市面上较多的古币回炉重铸的钱币,锈斑是用强度较大的胶粘上去的,指甲易挖动。真的古钱币因年代久远,锈迹难以挖下;此外,真钱币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发生变化,所以一般重量会大为减轻,用手掂掂,即可从轻重方面加以辨别。从书法可以辨别真假。再者,“年号”钱币的面文多为书法家及皇帝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字风格,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写。我们可对照其当时年代的书法遗迹加以辨别。伪品因为是摹仿别人的,常常处处小心,手法极不自然。虽然可以到诸如广州长寿路之类的古董市场去淘“年号”钱币,但初学者遇到“赝品”的可能性比较大。专家还是建议大家通过钱币协会内部交流去收集有升值空间的真品;一些权威机构发行的文物集也可购买,价格虽然稍高,但收录的“成套”产品较多,利于收藏与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