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
辨识物质物化特性
与安全有关的物质物化特性包括毒性、蒸气压、闪点、自燃点、燃爆范围、气味、腐蚀性、溶解度等。毒性分为急性和慢性作用,这对于有关火灾、爆炸和急性中毒等应急计划很重要。计划者还必须考虑有关运动速率、挥发性、流动性和蒸气密度等物理性质。其它危害如腐蚀性,在预防时也要考虑,因为它可能影响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健康。这些特性一般都可在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上获得。
辨识反应活性和不相容性的危险
化学品的反应活性(自反应性)和与其它物质的不相容性可能被忽略,从而发生危险。自反应物质包括一些聚合用的单体、热不稳定物质(如过氧化物)以及震动敏感物质。常见的不相容性物质如水、氧、铁等可能给工厂造成很大的危害。不相容的物质被同时加工或存放很近时可能引发酸碱反应,放出热量、毒气或烟雾;氧化/燃烧反应可导致火灾、爆炸;其它反应生成能量和气态产物。
①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
将危险、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归纳,得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种类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的综合资料。
②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内容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
③确定伤害(危害)方式
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例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如黏膜糜烂、植物神经紊乱、窒息等),粉尘在肺泡内阻留、肺组织纤维化、肺组织癌变等。
④确定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
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⑤确定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对导致事故发生条件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基础。
⑥确定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是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1]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太钢危险辨识工作指导书
一、危险辨识及其工作特点
危险辨识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并识别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以及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治理,并持续提升控制手段的方法和过程。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渐总结了危险辨识工作的一些基本特点,有效开展危险辨识工作关键在于掌握这些特点,并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全面地挖掘各类危险。
危险辨识工作具有群众性和层次性。发现、识别及有效控制危险因素,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对生产工艺、设备、作业环境进行全面的辨识,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并严格地落实在日常生产过程之中;各层次的安全工作性质和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各单位只有结合各层次安全工作的具体实际,分专业、多层次、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危险辨识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危险辨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全面地发现、识别以及控制危险不能简单地建立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采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查找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事故模式,科学计算各类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并深入认识各危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全面地认识危险因素。如果简单地对单一设备、设施、作业环境进行危险辨识,可能导致一些深层次的危险因素认识不清或认识不全面。
危险辨识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安全是相对而言的,同样一种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被认为是安全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是具有严重危害的;在一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有效的控制措施,随着相关条件发生变化及我们对危险因素认识程度的深入,它可能被认为是不安全的;同时,我公司生产工艺、设备和岗位作业环境相当复杂,随着生产经营发展的加速,大量新技术设备不断投入,必将引入大量新的危险因素,有些我们尚未完全掌握。这些都决定了我公司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必将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实践过程。
二、危险辨识的三种形式
直观性危险辨识——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相对简单、职工群众易掌握、便于参与的危险辨识组织形式,我们要继续重视,坚持运用,并把逻辑性危险辨识和专业系统性危险辨识的结果不断充实到其中,丰富直观性危险辨识的内容。开展直观性危险辨识可运用的工作方法有:危险因素排查法、头脑风暴法、班前(作业前)安全确认、标准化交接班等。
逻辑性危险辨识——是以设备设施、工器具、作业环境以及相关日常作业行为为主要对象,在分析查找并确定其事故模式、事故类别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定性分析诱发事故的充分条件,进而查找这些充分条件的诱发因素,并制定根本性防范措施的组织形式。查找诱发事故的充分条件是逻辑性危险辨识的关键。开展逻辑性危险辨识可运用的工作方法有:逻辑性分析法、能量转移分析法等。
专业系统性危险辨识——是以专业分工和生产作业主体为基础,以专业性较高、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设施、工器具、作业环境、生产工艺、生产工艺各系统以及相关日常作业行为为主要对象,定性定量地分析工作对象的危险性以及各系统间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制定防范措施的危险辨识的组织形式。专业系统性危险辨识往往跨岗位、跨班组、跨工段,甚至跨厂,由几个关联单位共同进行。需要各单位厂级主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和相关检修维护人员实施。开展专业系统性危险辨识可运用的工作方法有:逻辑性分析法、能量转移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对于专业系统性危险辨识,各单位要按照专业管理权责明确划定辨识单元,明确总牵头人(总牵头人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危险辨识工作小组开展辨识),分别定时间、定任务,按期评定辨识结果。各单位必须保证技术力量的投入,要发动岗位职工和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到危险辨识活动中来,扩大危险辨识活动的群众基础,提高危险辨识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