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文名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系设置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化学系、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汪国余院长、副书记:朱卫国
创办时间 1982年
主要奖项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截至2020年2月) 
类型 理工
目录导航

办学历史

学院风景学院风景1982年,江苏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

1997年,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成立。

2000年,江苏石油化工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成立。

2002年,江苏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

2003年,江苏工业学院获硕土学位授权点。

2007年,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

2010年,江苏省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成立。

2012年,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授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资格。

2013年,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江苏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14年,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成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2017年,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共有4个系部,本科专业4个。[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化学系、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化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2016年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

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过程、材料学、光伏材料与器材、光电信息材料、生物材料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1]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超过7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95%,超过73%的教师具有境外研修经历。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此外,还有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1]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丁建宁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苏旭平、蒋必彪、李亚利、朱卫国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亚利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庄小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丁建宁、 苏旭平

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丁建宁

江苏省双创人才:苏旭平、宋仁国、朱卫国

江苏省特聘教授:张嵘、王亚飞、梁鑫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俞强、蒋必彪、袁宁一、翟光群、陈智栋、胡静、任玉荣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蒋必彪、李锦春、李坤、陈智栋、方必军、王标兵、姜彦[2]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1]省级精品课程1门、[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1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项。[4]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按类建设):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

江苏省品牌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中心

  • 教学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每年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1]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研究场景研究场景(4)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1]

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光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热能量转化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内容不全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年度科研经费已达近3000万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每年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0余件。[5]

主要科研成果
获奖者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名称 等级 年份
丁建宁 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丁建宁 多晶硅生产冷氢化工艺加热合成反应关键技术装备 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10
刘春林 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骨架增强复合管及工艺装备技术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2012
陶国良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 2012
刘春林 高拉伸混沌混合技术与装备及其在高填充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苏旭平 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丁建宁 非线性抗震动冲击防护动力学与动态设计理论技术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2010
李锦春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性技术及应用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一等 2009
苏旭平 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将 二等 2012
陶国良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12
丁建宁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动态压阻压力传感器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二等 2011
赵晓兵 微-纳孔碳质材料制备、修饰及在废水、废气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11
刘春林 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骨架增强复合管及工艺装备技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11
丁建宁 超干密集填料工业电加热器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9
陶国良 超细硫化胶粉/HDPE缠绕管专用料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9
李坤 合成金刚石新工艺研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09
胡静 高压临氢用大口径厚壁N08825合金无缝管 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 2013
陶国良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刘春林 高模量高光泽低收缩率无卤阻燃SMC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 2010

设备资源

主要科研成果
获奖者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名称 等级 年份
丁建宁 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丁建宁 多晶硅生产冷氢化工艺加热合成反应关键技术装备 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10
刘春林 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骨架增强复合管及工艺装备技术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2012
陶国良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 2012
刘春林 高拉伸混沌混合技术与装备及其在高填充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苏旭平 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丁建宁 非线性抗震动冲击防护动力学与动态设计理论技术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2010
李锦春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性技术及应用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一等 2009
苏旭平 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将 二等 2012
陶国良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12
丁建宁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动态压阻压力传感器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二等 2011
赵晓兵 微-纳孔碳质材料制备、修饰及在废水、废气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11
刘春林 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钢骨架增强复合管及工艺装备技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11
丁建宁 超干密集填料工业电加热器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09
陶国良 超细硫化胶粉/HDPE缠绕管专用料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9
李坤 合成金刚石新工艺研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09
胡静 高压临氢用大口径厚壁N08825合金无缝管 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 2013
陶国良 高频微波聚四氟乙烯覆铜箔板及其应用 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2012
刘春林 高模量高光泽低收缩率无卤阻燃SMC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 2010

文化传统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的材料实验及测试楼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超过7000万。[1]

现任领导

  • 院徽

院徽院徽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徽以简洁的足球烯为主体,另有材料两个字的中英文,外围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中英文。

  • 学生工作理念

求真、至诚、理性、宽容

求真:相信真理,追求真理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信仰。求真的理想主义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求真就是求是,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至诚:对待这个世界最正确的态度是诚。坦诚待己,真诚待人,诚心做事,诚意接物。至诚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至善、至美的前提与基础。诚实守信是当前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理性:理性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理性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是对规范与秩序的尊重,是对必然性的尊重。坚持理性,就要反对散漫与妄为。

宽容:人最重要的美德是宽容。宽容待己,可以心胸坦荡,宽容待人,可以海纳百川。宽容是“诚”的处世态度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词条图册

职务 名录
党委书记 汪国余
院长 朱卫国
副书记 吴青玲、朱卫国
副院长 王建华、魏伟、张洪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