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斯·马克

克利斯·马克

中文名 克利斯·马克
逝世日期 2012年7月30日
国籍 法国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法国电影大师,曾任戛纳电影节主席,也是Frodon的影评家,他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知识分子,经历和创作繁多,曾是新浪潮左岸派代表人物,曾和巴赞一起为法国《电影手册》写影评。

他最著名的影片是以“真实电影”理念拍成的《美丽的五月》和科幻未来的预言诗《堤》,马克混合了真实电影和个人论述的方法,也使他成为左岸派中相当具个人色彩的创作者。 [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1年7月29日,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讷伊。 [2]

关于他的早年经历,甚少向外界透露,他维持某种神秘性,也常自己创造经历。公众仅知道的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主修哲学,后来参加了地下抵抗军,甚至入伍参加美军的跳伞部队。他的发表速度惊人,政论、幽默时事文摘、翻译、音乐评论、实绩、短篇小说、游记,以及和巴赞一起在《电影手册》上写影评。

新浪潮运动时期

1952年他赴赫尔辛基拍摄首部片《奥林匹亚52》。之后,他和阿伦·雷乃合编合导的《雕像也会死亡》因为冒犯到法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被禁十年。这段时间他被许多文化单位委任去拍了许多游记电影,如幽默夹带诗情的《西伯利亚来信》。并以同样的手法拍了以色列、古巴、日本、智利等地,其中他最钟爱的题材是拍其他那些转变中的社会,比如西伯利亚、以色列等等。这些地方的人都努力期待新社会的改革朝气。总体而言,他是将纪录片好剧情片间的界限模糊化了,许多作品都强调真实的记录性,却也讳言其虚构故事性的一面。

五月运动时期

五月运动尚未开始前,马克已在提倡集体的激进电影。他先在1967年组织了所谓“新作品启动的电影合作社”(Societe pour le Lancement des Oeuvres Nouvelles,简称SLON),他开始担任集体导演之合作政治电影方案推手。首先一部《远离越南》让许多人参与创作,主题是讨论远离战争(越战)却安全拍摄电影的意义。导演包括戈达尔、雷乃、瓦尔达、勒鲁什、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美国导演威廉·克莱尔因等。马克此举,需要许多合纵连横的劝说,以及领导的魅力,这使他能瓦解个别导演的歧见,共同为一个理想及政治目标创作。

马克自己在SLON中只任制片,做调和和推动者角色,他此时也对时事印发《新社会》(Nouvelle Socit)和《告诉你们》(On Vous Parle)专刊。他的政治立场益发激进,《五角大厦的第六边》是报道数十万人在五角大厦的抗议行动,片名取自禅宗:“假如你觉得抓不到五角形的五个边,那么就去抓地六个边吧!”《四万人的战争》拍的是古巴人的糖厂暴乱,《行进中的列车》则交叉剪接苏维埃社会的宣传旧纪录片片段与老导演麦维金的访问。SLON也发行了具争议性的强悍纪录片《智利战役》。

晚年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马克虽年事已高,批判性仍不减当年。他的《没有太阳》和《猫头鹰的遗产》均以复杂的形式反思现代社会这些新科技(如电影、录像、摄影)对影像文化的影像。

马克晚年最精彩的两部政论电影都似乎在回溯20世纪的政治抗争运动,以及电影(尤其资料馆存的纪录片段剪接出来)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没有猫的笑容》夹杂着各种压制老百姓的电影片段(其中也包括艾森斯坦虚构的历史片《战舰波将金》的部分),配上男声和女声诗化的回溯历史旁白,堪称20世纪的政治史。美国的轰炸越南、美军在越南农村中的行进、国内的反越战浪,法国的反战、伊朗的内战、玻利维亚独裁者的垮台,意大利、爱尔兰的街头抗争,这些影像并列起来,血泪斑斑,令人唏嘘。

《空气中是红的》则对比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欢呼和西方青年的摇滚文化、布拉格在改革前夕的和平理想游行,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妇女解放。有色人种要求平权的声音,是一部青年改革社会的乌托邦回顾史。

2012年7月30日,克利斯·马克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91岁。恰好死于他生日的第二天,且与同为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同一天。

作品风格

马克的电影都显现了他的电影特质:在技术有限或不足的情形下,却充满他聪明的评论和私密、个人化的引喻,以及对各种矛盾好古怪事物的兴趣。克利斯·马克混合了真实电影和个人论述的方法,也使他成为左岸派中相当具个人色彩的创作者。他独树一帜带有强烈文学色彩的评论,显然比他那些强调真实电影技巧的作品(如《美丽的五月》、《神秘的久美子》)让人回味。同时,他对电影这个媒体早期的无知(他公开承认看过的电影很少)到后来自己可以担纲摄影,更使他在文学和就、影像间求得平衡。

《西伯利亚来信》

是马克最自由、幽默和原创的电影,是介于“中世纪和21世纪、地球好月亮之间,记忆羞辱和幸福之间的国度”。这里他组合的材料更多,包括新闻片、动画、照片好旅游志。现拍的影片为彩色,但是插入的片段均为黑色,甚至经过染色处理。

《美丽的五月》

让巴黎人在1962年5月通过马克直接的“真实电影”的采访方式,集体表达了他们对他们生活好国家的看法,既囊括了多种族的言说,也对比了作者个人风格强烈的评述。马克在电影前半部关注对不同巴黎人的直接访问,包括裁缝、贫民、游民、股票职员、画家、发明家和一对将结婚的情侣。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好幸福与否。电影后半部则转入严肃的大议题:审判、罢工、居于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等。“这段包括了电影最惊人的三个访问,一个黑人学生、一个传教士或工人,还有一个年轻的阿尔及利亚工人。”

《美丽的五月》没有马克过去电影的强烈个人评述,大部分被访问的人都各自表述,也有重复、矛盾、期期艾艾的毛病,使全片看来吧平均,欠缺工整形式,结构也较松散。电影结尾倒吧那么快乐,镜头辗转于巴黎群众忧伤的脸上,旁白说道:“只要贫穷尚存,你就不算有钱。只要忧伤尚存,你就不算快乐。只要监狱尚存,你就不算自由。”  

《堤》

是一部有创意具有突破性的cult电影。这是完全由静照(全片只有一个会动少许几乎看不出来的电影镜头)组成,配上如诗如梦的复杂旁白,显示一个角色破碎片段的记忆。剧情牵涉到不知日期的未来,仅知因为核战使得巴黎毁灭,胜利者在地下室向幸存者进行催眠实验,他他们进入过去或未来的时间之旅。电影主题是一个被催眠者,在记忆中反复和一个少女相遇,后来奔向她时,却被某种未知力量杀死,原来他正梦见自己的死亡。这种带有强烈前卫性、主观性的叙事,与电影的真实与愈行愈远。

至于全用照片组成电影的概念,马克在《如果我有四只骆驼》中又用了一遍。这是他在26个国家所拍照片的大集合,由三个评论声组成,照片则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现实和想像、贫穷和富裕、真人和墙上涂鸦、孤军与群众,都被马克充满辨证的手法并列在一起,但又不是很个人化的作品。 [3]

相关资讯

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电影史上最具创新性的哲学家/探险家(后来还是多媒体艺术家)之一,在他九十一岁大寿的第二天去世。虽然是以他唯一的一部故事片《堤》(La Jetée,1962)闻名,这位环游世界的法国左翼电影人执导过一系列实验性的散文纪录片,其中有一些始终未完成或发表,这些影片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了记忆的本质,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对转型的反应,以及历史真相这一概念的毁灭。他在北京、西伯利亚、古巴、以色列、日本以及自己的故乡巴黎拍摄,提供了一种跟传统纪录片和电视报道中的那种摆拍场面不同的视角。

克利斯·马克克利斯·马克(11)在奥运会期间去世不能不说令人感到些许辛酸,因为他曾经两次使用奥运会作为影片的背景。《奥林匹亚1952》是60年前在赫尔辛基用16毫米胶片拍的,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久美子的秘密》(1965)则是在1964年奥运会期间拍摄的,影片的基础是一个东京摩登女子的访谈,展现全球化对日本国民性的侵蚀。

虽然对他出生在蒙古乌兰巴托的传言推波助澜,这位习惯于保持神秘、拒绝名声的克里斯蒂安·弗朗索瓦·布希-维那夫(Christian Fran ois Bouche-Villeneuve)在巴黎美丽城或西部郊区的 Neuilly-sur-Seine 可能会引来欢呼的人群。这个二战前的哲学生在纳粹占领期参与了抵抗运动,可能还加入过美国空军当伞兵——也可能没有。

战后马克做过记者、诗人,在马克思主义杂志《Esprit》上写过小说,后来还给巴赞的《电影手册》撰稿。他开始以记者的身份四处旅行,1950年写了一部关于飞行的小说,还有一篇论剧作家、小说家季洛杜(Jean Giraudoux)的配图文章。[4]

由于参与了左岸电影运动,马克和阿伦·雷乃成为朋友。1953年,他们合作拍摄了非洲艺术纪录片《雕塑不会死》,由于片中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批评太过尖锐,以至于被法国禁映。他还在犹太大屠杀纪录片《夜与雾》(1955)中协助过雷乃,这部影片有一部分是在奥斯威辛-伯克瑙和马伊达内克拍摄的。

接下来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片,纪录短片《北京的礼拜天》(1955),把表演给西方游客看的北京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凸显了导演和他的观众作为局外人的身份。

《西伯利亚的来信》(1957)是马克的第一部全长片,用导演自己在西伯利亚地区拍摄的素材、新闻片、卡通片和图片描绘了西伯利亚的文化认同面临到危机。不过影片最著名的还是将一段由街道、巴士和工人修路的画面原原本本重复了两边,以此来表达一种意识形态(或非意识形态)的观点。

马克的《以色列建国梦》(直译「战斗的描述」1960)是用原始素材和历史文献剪辑而成的,对现代以色列、统一基布兹、正统犹太人和阿拉伯少数民族做出了错综复杂的描写。片名中的「战斗」不是军事意义上的战斗,而是一个新国家的国民在形成自身国民性过程中的挣扎。

1961年1月,为了拍摄《是,古巴》,马克采访了菲德尔·卡斯特罗和支持革命的古巴神父 Joris Bialin,全片以一段关于猪湾事件的反美宣言结束。用马克的话说,本片试图捕捉「一场革命的震颤和节奏」,但是并没有太多意识形态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用革命的歌声颂扬了巴西人民的活力。通过强调卡斯特罗的全国性改革举措,它试图扭转法国媒体塑造出的负面形象。因此,影片在法国遭禁,政府担心这部影片会被联想到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最终影片还是在1963年发行了未剪辑版,当时阿尔及利亚已经独立。

1962年,马丁出版了一部关于内战后朝鲜的日常生活的电影剧照和杂文集——书中他拒绝将南北朝鲜区分开来——是他在1957年造访该国的成果。

与此类似地,《堤》也模糊了电影和摄影之间的界限,收入了许多静止图片,只有一段运动影像。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是关于一个身为时间旅行实验品的囚犯不断回忆起一个女人,他在奥利机场的停机坪上见过她,而后就看到一个男人死在那里——战前她是他的爱人,但他希望在未来能和她重逢,他发现那个被科学家派来的特工杀害的男人,就是他自己。Terry Gillian 的《十二只猴子》(1995)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部28分钟长的科幻名作的致敬。

同时马克还制作了两个半小时长的公共舆论纪录片《美丽的五月》(1963),由 Pierre Lhomme 拍摄于巴黎街头——影片的主题是个体的幸福会被人们对法国社会和政治未来的感受所左右。1967年,马克策划了《远离越南》,分别由他自己、雷乃、戈达尔、瓦尔达、勒鲁什、伊文思、米歇尔·雷和威廉·克莱因执导了一些反战短片。

除了维持自己的电影活动(以及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他还创建了一个名为SLON(后来效仿列宁的报纸改名为 ISKRA)的团体,激励产业工人成立他们自己的电影团体。这个组织的一项成果就是《永不停歇的列车》,在这部关于电影火车的影片中,俄罗斯纪录片导演亚历山大·门德夫金和他的小组在旅行中拍摄了新苏维埃政权。

接着马克又拍摄了两部关于智利的影片,一部是讲他的朋友伊夫·蒙当(Yves Montand)为智利难民营举办的慈善义演,另一部《螺旋》涉及了阿连德的竞选、遇刺,以及导致皮诺切特军事独裁政府上台的1973年政变。

《无需猫的笑容》(1977)是马克对1968年五月风暴前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分析,从早期的希望急转为后期的幻灭。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日月无光》(1982),这是对日本、非洲、科技问题的一次野心勃勃的哲学凝思,思考不同的时代和民族是如何会合到一起,还有回忆,后者使得马克在影片中引用了希区柯克的《眩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