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文化”发展到现今,寄托情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某人“到此一游”,并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材质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长城有,故宫有,泰山有,甚至某棵树上都有,更甚者在国内屡见不鲜的“到此一游”,居然还出现在外国名筑上。2013年5月24网络爆出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出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针对此事件再度引发舆论对“公民素质”的讨伐。
据可考证资料显示,最早出现于《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古代文人旅游,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希望通过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所创造的诗、文、词、提名书法等“文化”,给山水增辉,与天地同寿。在中国人看来,人生一世,若不留下些雪泥鸿爪,就会与草木同腐,这种“留名”思想,古已有之。因此,古人在旅游时,就特别重视在风景名胜留下一点痕迹,希望通过金石文字和无情的时间抗衡。
随着出国旅游的人增多,“中国式到此一游”开始在国外景点出现。如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被刻了“XXX到此一游”;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内,被刻了“国安是冠军”。 [2]
位于河南平顶山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于28日开始在指定区域内为游客提供留言板、留名石及笔墨等工具,供游客写划“到此一游”。在“中国式到此一游”引发的网络爆炸式热议中,该景区的举动让游客颇感新鲜。
当日,记者来到景区,在礼佛台上依次放置着宣传板、留言板各一,石头若干;另设桌椅笔墨,供游客取用。其中,宣传板上绘制了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卡通形象,并配“为何不能到此一游?”标语。已有不少游客在石头上用毛笔留下“XX到此一游”字样,并与之合影。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凡到此的游客,几乎无不被宣传板的内容所吸引,一时间,留言板前聚集了不少留名、留言的游客。一段时间之后,留言板上除了“到此一游”之外,还出现了“希望小三、小四和平相处”等调侃口吻的留言,更有甚者,绘制了自己微信号的二维码等。景区的工作人员见状议论道:“这就是放开了,看来游客真的有在景区留言的需求。”
该景区将“到此一游”区分放大对待的做法,在游客看来颇为讨巧、有趣。
来自河南汝州的尚小鹏对记者说道:“我是今天早晨专程从汝州来,想在大佛前为家人祈福。正巧赶上景区这个活动,就也在留言板上留了自己的愿望:愿家人平安,自己生意兴隆。我觉得这种做法很有趣,起码在景区内有指定的地方写画,有底限的人就不会去破坏景区设施了。”
“我觉得这样刻意放大‘到此一游’,是借近期网络上的话题对自身炒作。不过也算一种引导吧。至少让人一目了然哪里可以留言。这样光明正大的在景区写‘到此一游’,让我觉得还是蛮过瘾的。”来自洛阳的游客宋明明对记者说道。宋明明还提及,回头将会把与写着自己名字“到此一游”石头的合照晒到微博上,让朋友们都看看。
日前,埃及神庙浮雕被刻“丁锦昊到此一游”一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们盘点出在中外名胜古迹上留下的各种“到此一游”,并感慨这些字迹“让风景很受伤”。微博上,一些名人也参与热议此事,或指出“不能一竿子打死”;或追根溯源“在名山大川题诗题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不知怎么口耳相传的“XX到此一游”,就此成为一个重磅话题卷土重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