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形玉佩 龙
制造年代: 战国
材料: 黄玉有褐色沁
规格: 高11.5厘米,长21.2厘米,厚0.9厘米
收藏地: 安徽省博物馆
介绍
佩饰。1977年安徽省丰县杨公乡墓葬出土。
佩作一屈曲回首龙形,躯体呈连续s形,并以角、鳍等装饰。龙身两面纹饰相同,器边起沿,器体饰凸起的蚕纹。
玉佩对龙形的表现,较之春秋,其头部更趋向于虎豹的形象。较之汉代,颈部稍短。玉佩设计大胆,打破了春秋时期的对称构图,器形充满动感,变化多端,生气勃勃。战国玉器的艺术造诣是中国玉器史上的高峰标志。
龙形玉佩,战国玉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出土,现藏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这两件玉佩系完全相同的一对,均用黄色和田玉制成。玉佩通体扁平,镂空透雕,有廓,龙体造型奇特,作盘旋游动状。龙回首上昂,目小而传神,口微张似吟鸣之态。躯体硕壮,龙身躬起,呈“S”形并与龙足或脊鳍部分构成若干小“S”形的多重组合,给人以律动感。周身雕饰谷纹,似粒粒珍珠随龙舞动,仿佛两只小黄龙在云中翻腾嬉戏。双龙相对,长嘶起舞,活灵活现,可算是玉佩中的上佳之品。
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崩溃,思想观念的解放,“百家争鸣”的兴起,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玉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玉的使用范围扩大,佩玉等生活用器增多而礼器比重减少;玉质优良,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琢玉技艺精湛,纹饰多样而多变,线条流畅,出现了金属细工与玉作的结合,即“金镶玉”;作为神瑞动物之首的龙的形像占有突出地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