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地导弹的研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一次水下侦察活动有关。1943年2月,苏军歼灭了被围的德军精锐部队,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根本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而此时,驻在北非的盟军也准备对德国发起攻击。节节败退的德军如惊弓之鸟,他们派了一艘潜水艇,偷偷摸摸地潜入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口打探虚实。潜水艇的艇长施泰因霍夫上尉,透过潜望镜,看见港岸上一派繁忙的景象:许多军舰靠在岸边,正在装各种军用物资,岸上排列着数不清的坦克、大炮、汽车。施泰因霍夫立即命令士兵们做好战斗准备。射手们将鱼雷发射管瞄准了靠在岸边的军舰。这时,他忽然想到:“炸毁几艘军舰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自己的潜水艇却要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更糟糕的是这个情报无法送到德军统帅部。”于是他命令道:“收起武器,马上返航。”在返航途中,施泰因霍夫心里闷闷不乐,自言自语地说:“今月天,要是有一种能飞上岸的鱼雷,把那些坦克、大炮之类统统炸个稀巴烂,那该多好啊!”回到德国后,施泰因霍夫向德军统帅部汇报了侦察到的情报,并找到火箭专家布劳恩,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布劳恩听完施泰因霍夫的介绍,告诉他:“要发明从潜水艇中射向岸上目标的火箭一定难度不小,不过,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愿意和你一起试一试。”经过一段紧张的准备之后,两人带着6枚步兵用的标准火箭炮弹,来到波罗的海做水下发射试验。施泰国霍夫将潜水艇潜入水下30米处,然后按动电钮。只见火箭如蛟龙出海冲出水面,呼啸着向岸边飞去,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试验成功了!施泰因霍夫和布劳恩欣喜欲狂,立即向海军部做了报告。不久,希特勒指示,要研制出一种可在水下发射V-2火箭飞弹的容器。它要能将10吨重的弹头发射到160公里远的地方。希特勒企图用潜水艇将这个火箭发射容器秘密拖到离纽约160公里的海中,用这10吨重的弹头轰炸纽约。布劳恩和施泰因霍夫接受了这个研制任务,没有用多久时间,他们就成功地研制出能携带V-2火箭飞弹的水下容器,以及3艘能运载V-2火箭飞弹的潜水驳船。正当他们充满信心地进行进一步的试验时,苏军开始大反攻,德军连连败退,他们的实验被迫停止了。
德国投降后,苏军缴获了这些潜水驳船,而美军得到了布劳恩和施泰因霍夫的研究资料后,立即组织科学家研制水下发射导弹的系统。随着兵器研制水平的提高,美国国防部意识到:在陆基弹道导弹、潜地弹道导弹、远程轰炸机这人称“三位一体”的战略兵器中,潜地导弹是最安全、最有生命力的。因此,美国国防部提出了“北极星”导弹计划(包括导弹、核潜艇、水下通讯设备与导航等系统构成的庞大复杂项目)。
美国海军上将阿雷夫·伯克在1955年夏天晋升为海军作战部长后,不久就在海军军械局成立了一个特种科研处,挑选海军少将威廉姆·F·雷伯恩领导这个机构。它的任务是研制从海上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装置。舰基火箭能够形成一种潜在威慑力量,它比舰载机的威慑力更迅捷,更有效。雷伯恩的班子用陆军研制的“朱庇特”中程弹道导弹进行小心翼翼的试验。然而,作为一种舰载的作战武器,“朱庇特”所存在的难题是令人惊讶的。它的重量达55吨,竖立起来有一座六层楼高。它的液态氧燃料箱是一个可怕的火灾策源地。幸运的是,1956年有些试验表明了固体火箭燃料的可用性。此后不久,原子能委员会就大大地缩减了核弹头的体积和重量。海军立刻着手将新的弹头和固体燃料火箭结合在一起,生产出了“北极星”导弹,这种中程弹道导弹长32英尺,重15吨。为了将这种导弹装备到新的核动力大型潜艇上去,美军将其改装为“北极星A—1”式导弹。[1][2]
1957年10月4日,苏联向宇宙空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重84千克的人造地球卫星,从卫星上发往地球的无线电信号,送到了每个国家无线电收听者耳中。当晚,美国五角大楼里灯火通明,政界、军界要员一边看着美国战略防御能力布置图,一边在低声讨论着什么。经过讨论,他们认为,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表明,苏联已拥有或即将拥有足够大功率的导弹发动机和足够精确的导弹飞行制导系统,美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将成为苏联未来核武器的打击对象。为此,美国政府和军界领导人感到应立即建立起本国的战略核打击力量。讨论期间,他们想起了已在研制中的“北极星”导弹计划和第一艘“北极星”导弹潜艇的研制工作,并决定将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研制时间由5年缩短为2年。当然,美国人并没有将这一紧迫感放在表面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仍然说出了这样一句与他内心活动不一致的话:“这个卫星没有什么军事意义!”为了尽早建造出与苏联抗衡的导弹核潜艇,核潜艇的研制者们提出利用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鲣鱼”级“蝎子”号潜艇进行改装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批准。“鲣鱼”级潜艇全长77米,艇壳直径9.7米。尽管其容积比常规潜艇大,但布置“北极星”导弹发射装置仍很困难,为此,研制人员决定从指挥台围壳尾切面将 “蝎子”号艇体分成两段,在两段之间加接一段长为39.6米、直径与原来相同的圆柱形耐压壳体。其中大约长12米—14米用来布置导弹发射指挥仪及其辅助导航设备,23米用来布置两排共16枚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其余3米—4米用来布置发射装置的辅助设备。建成后整个艇长达116.6米,命名为“乔治·华盛顿”号,它就是人类史上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不但是潜艇发展史上的又一突破,也是战略核力量的又一次转移。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方发现,弹道导弹核潜艇则以其高度的隐蔽性和机动性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水下导弹发射场。1959年“乔治·华盛顿”号建成后,美国一连建造了5艘性能相近的同型艇。1960年7月20日,“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驶向海上靶场,进行“北极星”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结果“北极星”导弹不负众望,第一发就命中1800公里处的预定目标。同年“北极星A-1”式导弹随同美国海军第一支弹道导弹舰队成军。紧接着,美国又研制成功了“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61年8月服役的“伊桑·艾伦”号是美国建造的第一艘专门用来携带“北极星A—1”导弹的潜艇,水下排水量7900吨,艇长125米,水下最高速度30节,艏部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导弹舱携带16枚“北极星A—1”导弹。“伊桑·艾伦”号和这个舰级的其他潜艇后来都被改装以携带体积和射程都有所增加的“北极星”导弹。[1]
“北极星A-3”导弹。该弹1964年服役,是“北极星A-2”的改进型,先后在28艘核潜艇上装备了448枚。“北极星A-3”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在总体尺寸变化不大的条件下,使射程增大到4600公里。其次是采用了具有3个子弹头的集速式多弹头(集数炸弹),每个子弹头核当量20万吨。该弹服役至1971年为新的具有分导式多弹头的“海神”导弹所取代。“北极星A-3”除装备美国海军外,英国皇家海军的4艘“果敢”级核潜艇也各装备16枚洛克希德“北极星A-3”导弹,每枚导弹装有英国自制的3个弹头,称为“北极星”A-3TK导弹。同时,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国皇家海军还开展了“雪佛兰计划”,利用许多自身的高科技产品对“北极星”导弹进行改进,如弹头、诱饵、辅助穿透装置与导引系统等,使得该型导弹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至20世纪末。随着“前卫”级核潜艇和“三叉戟”2(D5)型武器系统的服役,“北极星A-3”导弹在英国逐步退出了现役。
1963年6月,所有的“北极星”导弹都按以下规则获得代号:
潜射导弹代号 | 新代号 |
A-1 | UGM-27A |
A-2 | UGM-27B |
A-3 | UGM-27C |
UGM-27C最终取代了所有较早的UGM-27A.B型导弹,截止到1974年,在服役中的就只剩下“北极星”A-3了。然而,此时有些A-3已经开始被新的UGM-73“三叉戟”C-3潜射导弹所替换了。最后一枚“北极星”A-3在1981年10月除役。在1959到1968年之间,洛克希德公司生产了大约1150枚“北极星”导弹的各种版本,其中大多数(多于640枚)是UGM-27C。
潜射导弹代号 | 新代号 |
A-1 | UGM-27A |
A-2 | UGM-27B |
A-3 | UGM-27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