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自从1976年10月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各项组织制度、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致开幕词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10名委员和13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7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13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阐明了十二大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四项保证,我们的历史经验,以及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等问题。开幕词从总体上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开幕词为十二大提出了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基本精神贯穿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二大的报告、新党章和其他各项决议中。
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 (3)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宣布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决定设立中央顾委员会。叶剑英、陈云就干部队伍新老合作和交替问题做了讲话,李先念致闭幕词。
(以下内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
这次大会的使命是,通过对过去六年历史性胜利的总结,为进一步肃清“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十二大大会部分内容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六个部分:(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宣布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38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172人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委员132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叶剑英、陈云就干部队伍新老合作和交替问题讲了话,李先念致闭幕词。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2]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3]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38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172人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委员132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此次大会适应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制定并通过了新党章。新党章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的“左”倾错误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正确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以及党的总任务。
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348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新选进的有211人,占总数的65%;年龄在60岁以下的171人,占总数的49 1%。同时,还选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72人,使一大批老同志退居第二线,并对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发挥参谋和顾问作用;选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2人,加强纪律检查工作。这三个委员会的产生,体现了新老干部合作交替的原则。
大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纠正和清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总结了社会主义阶段几次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召开的。大会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使全党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