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1978年从事“大面积小麦增产技术的研究”工作。其中“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栽培管理体系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累计推广4700多万亩。
1978年到退休从事冬小麦新品种的选育。1982年后开始参加该项目的主持工作,曾参与丰抗号(1、4、5、7、8号等)系列品种的决选和推广。
丰抗号小麦具有丰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截止1994年累计推广达7161万亩,成为北京市和北部冬麦区第五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体品种。丰抗号小麦的两大组合(有7-洛10,有4-洛10)还是优异的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用其为农艺亲本育成的新品种已通过审定的有15个,到1995年丰抗号的衍生品种已累计推广5416万亩。
曾任北京市重点项目“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国家攻关项目“大面积高产、多抗、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子专题两个项目的第一主持人,主持或参与主持的还有农业部和北京市的“小麦良繁基地建设和新品种示范推广”等其他八个项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先后育成了京冬号系列冬小麦新品种。其中京冬1、6、8号三个品种综合性状优异,高产、稳产性状突出,在京郊及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京冬1号1989—1993年累计推广701万亩。京冬6号和8号是京郊及北部冬麦区首次育成的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特别是京冬8号1999年迅速扩大到1074万亩,是北部冬麦区第一个年种植面积突破千万亩大关的品种。截止1999年以上新品种已累计推广5000万亩以上。
结合新品种的选育,同时开展了良种良法的研究,采用一圃两田制的良繁模式,七年来为京郊及北部冬麦区250万亩以上麦田提供了优质种子,确保了上述新品种的良种纯度和大面积的顺利推广,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北京地区冬小麦高产途径及促控措施的研究》1980年获国家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栽培管理技术体系》1982年国家技术推广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丰抗号小麦系列品种的选育》1984年先后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政府小麦增产一等奖;
《冬小麦新品种丰抗8号的选育》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冬小麦优异种质“有7-洛10”、“有4-洛10”的创造和应用》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麦新品种“京冬1号”的选育》199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199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麦新品种“京冬8号”的选育》200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京冬8号”的示范推广》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获北京市科协和全国科协“金桥工程一等奖”;1997年获北京市技术推广一等奖。
该同志结合新品种的选育及时进行育种工作总结,开展了育种规律和育种模式的研究。
发表文章38篇。包括独立完成发表在二级以上刊物的论文共9篇;撰写初稿或担任编委发表的论文及专著5篇(部);参与发表的论文8篇;科普文章11篇。其中“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华北农学报》上,“从京冬6号的育成谈谈北京地区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几个问题”被编入“八五”小麦育种攻关研究论文集《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中。参与《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另外还担任了《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京冬8号研究论文集》和全国八五小麦育种攻关期刊《小麦育种通讯》第9期的主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