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文名 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院系 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动物营养)、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依据2017年09月05日学院官方简介资料显示,在校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661名,另有注册在籍继续教育学生700余名。扬州大学第一个学成归国的留学博士生就毕业于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1]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据官网资料显示[1],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47人,专任教师中95%具有博士学位,多名教师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或被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科建设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广楼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广楼学院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发育生物学、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动物源性食品营养与加工工程、动物与人类的运动比较科学、畜产品安全与环境控制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产品安全与环境控制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推广(养殖)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建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1]

学院建有动物遗传繁育与分子设计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建有蜜蜂产品研究所、兔业工程研究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为农业部指定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机构)、饲料牧草研究开发中心等4个研究室(所)以及饲料厂、实验蜂场、水产温室等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1]

学术科研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国际交流工作,现主持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200余项,年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在研项目总经费8000余万元,在分子标记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胚胎生物工程和动物遗传工程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标志性成果。扬州鹅、京海黄鸡、苏姜猪、畜禽饲料、蜜蜂产品等多项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0余项成果分别获部省级科技奖,其中5项大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在国家、江苏省留学基金及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的资助下,每年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赴海外名校访学和交流,自2009年以来培养了来自朝鲜、埃及、加拿大、丹麦、日本、巴基斯坦等11个国家的88名海外留学生。[1]

荣誉介绍

我院30余项成果分别获部省级科技奖,其中5项大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学院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江苏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名,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3个,国家部委聘任的国家级专业委员会专家4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岗位专家6人。另外,10多名老师担任全国学会常务理事以上的职务,多名老师担任重要行业期刊杂志的编委或编辑。[3]多年来,我院毕业生迅速成为用人单位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骨干,另有一批毕业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人物”等荣誉称号,学院连续5年被学校表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

学院领导

据官网资料显示,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领导有:

院长:杨章平

副院长:龚道清、常国斌

党委书记:夏泽清

副书记:王小龙

院长简介:

杨章平,男,1965年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马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马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