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绞杀战反绞杀战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朝鲜半岛的地形、交通线的构成以及美军空中封锁的计划,都同在意大利进行过的“绞杀战”极为相似。所以,美军把他们的这次行动亦得意地称为“绞杀战”,想把朝鲜半岛变为昔日的亚平宁半岛。
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
不畏牺牲的中国志愿军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敌在其地面部队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依恃其空军优势,出动大批飞机,对朝鲜北部交通枢纽和重要路段实施狂轰滥炸,企图摧毁北部的交通运输补给系统,瘫痪中朝军队后方,破坏其防御的稳定,窒息志愿军前方作战力量,从而达到其在谈判中迫志愿军方就范的目的,美军把这种持续的战略性轰炸称为绞杀战。在防空火力薄弱、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极端缺乏的条件下,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精神,进行反“绞杀战”斗争。
1951年第四、五次战役后,朝鲜战争转入相持阶段,7月10日,中朝方代表团和“联合国军”代表团在朝鲜开城展开停战谈判。7月13日,美国为争取谈判主动权,“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命令远东空军发动大规模“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计划用90天的时间摧毁朝鲜北方的铁路系统,企图以空中优势掐断中朝军队前线与后方的补给线,即所谓的“绞杀战”,也称“窒息战”。
反绞杀战
为了粉碎敌“绞杀战”企图,我志愿军在敌大强度、多频次、高密度、持续不断的“绞杀战”恶劣状况下,多法综合施策、空地密切协同,以抢修、抢运、保通、空战、地面防空五位一体“后发先至”的顽强行动全面展开了反“绞杀战”,坚决守卫住了平壤以北铁路线,挫败了敌人“绞杀战”图谋。
反绞杀战
多法并举,全力抢修抢运保通。面对敌“摧毁各条线路上的每一辆卡车和每一座桥梁”“瘫痪39度线上各铁路运输终点站和前线地区之间的敌人运输线,使之经常处于不能使用的状态”的全面空中封锁,中朝双方经协商后,专门组建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组织7万余人的铁道兵,采取分班轮换、昼夜不间断的方式,全力投入到抢修、抢运和保通行动中去,仅一周时间就保障通行列车1947列。志愿军铁道兵集智攻关,创造性开展抢修、抢运和保通工作。采取架设“爬行桥”“水下桥”等应急抢修方式隐真示假“暗度陈仓”,采取夜间修复通行、昼间拆除、夜间无灯光引导等方式迷惑敌空军,创造性提出“先通车后加固、先简单后复杂、确保重点”等战时抢修原则。探索实践了单向“片面运输”、多火车头拖挂“合并运转”等站台抢运措施和火车头后置“顶牛过江”的桥梁抢运措施,最大限度提升了突击抢运效率,使得在与美空军轰炸—修复—再轰炸—再修复的反复斗争中赢得了主动。
为确保公路运输的顺利,从1951年9月开始,志愿军命令除直接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外,其他部队全部投入到加固加宽公路、新修公路、修筑水下桥和汽车隐蔽所的工作中去,并在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置防空哨,主要担负防空预警、防范敌特、指挥交通、清除炸弹和破坏物等任务。同时采取隐藏躲避、机动规避、隐真示假和抢修抢救等措施,大大减少了汽车的损失,提高了公路运输效率,使得季度汽车损失率降低了29.7%,公路运输能力提高了95%。
就连美国空军也无可奈何地表示:“共军抢修部队填补弹坑的速度可以与F-86的轰炸速度匹敌。共军从我‘绞杀战’一开始就能迅速地抢修被炸断的铁路。共军修路人员和修桥人员,已粉碎了我们对平壤以北铁路线的封锁,并赢得了所有铁路线的权力。” 雄鹰展翅,初显空中战场威力。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战争中学习打仗,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吸取作战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创造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和“蜂王”战术。
空军第三、第四师在高射炮兵的配合下,轮番参战迎击强敌,与“联合国军”空军在朝鲜北部空域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喷气式飞机大空战。志愿军空军部队以“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魄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反“绞杀战”中总共击落敌机75架、击伤18架,夺取了清川江以北一定空域的制空权,建立了“米格走廊”,将美空军轰炸机的活动空域限制在清川江以南,迫使“联合国军”作出“战斗轰炸机以后不在‘米格走廊’内进行封锁交通线的活动,此后只能对清川江与平壤之间地区内的铁路交通线实施攻击”的无奈决定。空中战场有力配合了地面抢修、抢运和保通行动,保证了朝鲜北部交通运输线的安全,使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分区设防,重点保卫机动补盲。
为有效配合空中战场反“绞杀战”,志愿军采取“分区设防、重点掩护”的方式,将朝鲜北部铁路划分为4个防空区,将志愿军70%的高炮兵力用于掩护铁路线,并将其中近70%的高炮部队集中部署在“三角铁路”地域(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铁路线近似于三角形,故称为“三角铁路”,是敌“绞杀战”的重点区域),还单独调来2个高炮团和6个独立高炮营专门掩护该地区的桥梁。仅1951年12月一个月的时间,志愿军高炮部队在“三角铁路”地区击落敌机38架、击伤68架,迫使美空军改变了集中轰炸重点。志愿军高炮部队因敌而动,采取“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方式,以高炮部队主力对重点目标实施定点掩护,以部分高炮力量采取机动作战的方式,用以弥补大口径高炮不足的缺口和定点掩护的盲区,实现了重点目标掩护与机动击落敌机的双赢局面。[1]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反“绞杀战”过程中,志愿军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00余架。 由于志愿军充分发挥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抢修、抢运、保通、空战、地面防空等作战行动,致使“联合国军”原计划90天的“绞杀战”持续了10个月,且并未有效阻止中朝军队交通线的通行和战力的持续补充。 美国远东空军在总结“绞杀战”的最后分析报告中承认:“由于共产党后勤系统灵活,绞杀作战未获成就。”1952年5月31日,美军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在记者招待会上也不得不无可奈何地说:“尽管‘联合国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军的供应,但共军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1]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在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打破了美国空军的空中封锁,志愿军后方交通线形成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基本解决了作战物资的补给运输问题,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斗争中,志愿军伤亡2300余人,损失飞机80余架、高射炮30余门、机车502台、车辆4550节。在反“绞杀战”中,志愿军志愿军表现得特别英勇顽强,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解放战争中曾荣获“登高英雄”称号的铁道兵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杨连第,于1952年5月15日在抢修东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后被朝鲜方面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范佛里特将军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供认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战后,美国空军官方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一书承认:“对铁路线进行的历时10个月的全面空中封锁,并没有将共军挫伤到足以迫使其接受联合国军方面的停战条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