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鹿类。只有雄性具有鹿角,生长于长的角柄之上,有一个主枝,通常有一个短的眉枝,角柄向前延伸为额骨上的突出的收敛着,泪骨有大型的四陷,雄性有门齿一样的上大齿,其尖端向外翻转,P4属于原始类型(下后尖与下前尖彼此隔离开)。
赤麂(2)被毛短而细;四肢细长,蹄狭尖;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 ,但较麝、獐的獠牙小;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具角,角是雄麂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麂有2对乳头。每胎产1~2仔。
麂属(5)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
中国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种。
①赤麂,又名黄猄。为麂类中最大的1种,体长80~150厘米,肩高约55厘米;颜面部棱长;体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鲜棕,后腹毛色从淡黄到纯白,腋部有白色块斑,鼠鼷部、臀部、尾下为纯白色。栖息于密林 、草丛、山地丘陵 ,有时也进入居民点和农田周围。白天活动。营单独生活。性机警。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②黑麂。为中国特有种类,是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体型略小于赤麂,体长约120厘米,肩高约 50厘米;耳短圆;侧蹄较其他麂发达;体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额部有1束鲜棕色簇状刚毛,前额、耳与两颊间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纹,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纯白色,边缘深栗色。栖于地势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丛中。以嫩枝、叶子、果实、蔬菜、豆类为食。主要在春季产仔,每胎1仔,幼仔约6~10个月性成熟。 数量较少,仅见于中国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处。
③小麂。麂类中最小的1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类。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1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栖于地势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丛。以嫩叶 、幼芽、青草 、果实、种子为食。全年繁殖,产后还可受孕,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1~2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 、福建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湾。
黑麂(5)3种麂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麂属动物原产于南亚,分布于中国南部,斯里兰卡,台湾,日本(房总半岛和大岛),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岛屿。还发现在较低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缅甸。
麂属约有6种,分布于东洋界各地。我国有3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海南岛等地。贵州有2种,即赤麂 Muntiacus muntjak及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麂属动物( Muntiacus)的细胞遗传学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赤麂2n=6♀,7♂,是哺乳动物中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类。鹿属的不同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其变异幅度远远超过哺乳动物中其他的属。不同的种具有不同的核型特征,其演化过程很有规律。在80年代后期,通过核型多态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个新种一一贡山麂(M. gongshanensis)(施立明,马彩霞1988),去年以来,又有证据表明在越南、老挝边境地区又发现了两个新种这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麂属包括:
婆罗洲黄麂(Muntiacus atherodes)无危物种(LC)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易危物种(VU)
菲氏麂(Muntiacus feae)极危物种(CR)
贡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极危物种(CR)
苏门答腊麂(Muntiacus montanus)数据缺乏(DD)
赤麂(Muntiacus muntjak)无危物种(LC)
朴氏麂(Muntiacus puhoatensis)濒危物种(EN)
叶麂(Muntiacus putaoensis) 数据缺乏(DD)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无危物种(LC)
罗氏麂(Muntiacus rooseveltorum)数据缺乏(DD)
长山麂(Muntiacus truongsonensis)濒危物种(EN)
印度红麂(Muntiacus vaginalis)无危物种(LC)
越南大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濒危物种(EN)
小麂(2)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