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历史The History of Love(2009)详细资料
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
上映日期:2009年 美国
类型:爱情/剧情/奇幻
导演 Director:
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编剧 Writer:
Nicole Krauss
制作人 Produced by:
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大卫·海曼 David Heyman
Frida Torresblanco
制作公司:
Esperanto Filmoj [美国]
Heyday Productions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国]
发行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国]
作 者: (美)克劳斯 著,杨蔚昀 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出版时间: 2009-6-1
字 数: 210000
版 次: 1
页 数: 247
印刷时间: 2009-6-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02006992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社会
定价:¥23.00
八十岁的犹太老人利欧,每天都独自在公寓里等待死亡的降临。他一生只爱过一个女孩——艾尔玛,十岁时懵懂的喜欢,二十岁时忘我的相爱,那一年他用意地绪语写下他的爱。当女孩被家人送上去美国的小船,他还在纸上继续写着她,纳粹开始入侵波兰,他把书稿托付给了去南美的好友,开始了逃亡。依靠爱的信念死里逃生来到美国后,却发现女孩已嫁给他人,还有一个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儿子。
十四岁的犹太女孩艾尔玛,希望能让妈妈快乐起来、弟弟变得像个正常人。爸爸的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妈妈每天翻译书稿足不出户,弟弟到处捡垃圾要造方舟并认为自己是智者。一天突然有人写信来以高酬劳请妈妈翻译一本西班牙语的书,而这书正是爸爸妈妈的定情信物。于是艾尔玛开始寻找这个写信人。
很多年前,一本叫做《爱的历史》的书在智利首次以西班牙语出版,作者因为这书赢得了爱情,可他却总在夜晚惊醒无法入眠。多年后,一个男人在二手书店买下这本书,在迫不及待读完后他将书送给了他最爱的女人,并以书中的女孩名给女儿命名……
《爱的历史》编辑推荐:它平静地流淌在每一天每一秒,以一种不变的姿态,连时间也侵蚀不了。阿莉•史密斯All Smith:此书之美在于它的鲜活、真正地饱含能量。它不仅让你重拾对小说的信心,也重拾对周遭一切的信心。
孤独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存在不被人注意,自己的过往没有人记得。可是,生活总是充满机缘巧合,很多年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也许正在遥远的地方影响着不相识的人的生活。就像八十岁的利欧和十四岁的艾尔玛,两个都经历着孤独和失去的人,通过一本叫做《爱的历史》的书而相遇。
在世上的最后一些话
明天或者后天,当他们撰写我的讣告时,他们会说,利欧•格斯基生活在一个屋子的垃圾中。我很惊讶自己居然没有被活埋。我的住处并不大,通常我必须努力在床和卫生间、卫生间和餐桌、餐桌和前门之间开辟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如果我要从卫生间直接走到前门,那是不可能的,我必须从餐桌旁绕道而行。我喜欢把我的床想象成本垒板,卫生间是一垒,餐桌是二垒,前门是三垒。如果门铃响时我还躺在床上,我就必须绕过卫生间和餐桌,这样才能到达门口。如果碰巧来访的人是布鲁诺,我会一言不发地让他进来,然后跌跌撞撞地回到床上,耳边回响着那些看不见的观众所发出的吼叫声。
我经常在想,谁会是在我有生之年最后一个见到我的人呢?如果要打赌,我会把赌注押在那个中餐馆送外卖的小伙子身上。因为通常我一星期有四天晚餐吃这个。每次他来的时候,我都大费周章地寻找我的钱包。当他拎着满是油污的外卖袋站立在门口时,我总会想到当我吃完春卷,爬上床之后,我会不会在这个夜里因为心脏病的发作而平静地在睡梦中死去呢。
我总是尽量让自己被人注意到。有时候当我出门,我会买一杯果汁,尽管我一点也不渴。如果商店里人很多,我甚至会把我的零钱撒在地上,让那些五分和一角的硬币向四处散去,然后我双膝跪地,对于我来说,跪下来是很困难的,而站起身来更为艰难,或许这样做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我还会走进“飞脚”运动鞋店,然后说,你们有些什么样的球鞋?通常店员会像看一个可怜的傻瓜一样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一遍,然后漫不经心地指指一双白得发亮的乐步鞋。哦,我会说,这样的鞋我已经有了,然后我会直接走向锐步的柜台,挑选出一双根本不像运动鞋而类似于防水靴的鞋子,请店员拿出九号尺码的给我。这个男孩会更为谨慎地朝我看上一遍。是九号,我紧紧地抓着那双鞋重复道,他会摇着脑袋走到柜台后去找鞋。他回来时,我正在脱下袜子。我会卷起裤管,低头看着自己因消瘦有些变形的脚。过了尴尬的一分钟,男孩才明白我在等他帮我套上那双靴子。我从来不会真的买下来,我的目的只是不希望自己某天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死去。
几个月前,我看到报纸上的一条广告,说:需要绘画课上的裸体模特。十五美元/小时。这听上去真是太好了,那么多部位能让人看,而且是那么多人!我拨通了那个号码,一个女人让我下周二过去,我尽量详细地描述自己,但她并不感兴趣。什么样子的都行,她说。
日子过得很慢,我把这事告诉布鲁诺,可他误解了我的意思,他以为我报名参加一个绘画班只为了看到那些一丝不挂的女孩呢。他并不想纠正自己的想法,一个劲地问我,她们露两点吗?我不置可否地耸耸肩。他又问,三点都露?
四楼的弗瑞德太太死去后,过了三天才被人们发现,从此布鲁诺和我就养成了互相查探的习惯。我们总是寻找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我的卫生纸用完了,我会在布鲁诺开门的时候叫道。过了一天,我的门又会被敲响,我找不到我的《电视节目指南》了,他解释说。于是我会去找出我的给他,尽管我知道那东西一定在他的沙发上。有一次,他在一个周日下午过来,我需要一杯面粉,他说。这个借口似乎不太高明,我忍不住戳穿他,你根本不知道怎样做饭菜。一时间,我们都沉默了。布鲁诺盯着我的眼睛,你知道什么,他说,我在烤一个蛋糕。
我初来美国的时候,几乎一个人也不认识,只有一个当锁匠的远房表哥,于是我跟着他做事。如果他是一个鞋匠,我也会成为一个鞋匠;如果他是个扫厕所的,那么我也是。但是,他是个锁匠,他教我这一行,于是那就成了我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合伙开了家店,后来他得了肝结核,医生不得不切除他的肝。他发烧发到四十一度,最后死了。于是我接手了所有的生意。他的妻子后来嫁给了一位医生,搬到了纽约海湾区,但我还是把店里一半的利润寄给她。我就这样一个人干了五十多年的锁匠,尽管之前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会从事这项职业,但事实上我慢慢地爱上了它。我帮助那些被关在门外的人,同时我也帮助门内的人阻止那些不该进入的人,这样大家就能睡个安稳觉而不会做噩梦了。
有一天,我正望着窗外,也许我是在凝望着天空沉思。即使把一个笨蛋放在窗前,他也会变成一个大哲学家。就这样过了整个下午,黑暗开始降临,我正要打开电灯,突然间我感觉到心口像被大象踩过一样,我无力地跪了下来,心想:我大概活不了了。一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分钟,再一分钟,我在地上艰难地爬行,努力想去拿起电话。
我心脏四分之一的肌肉已经老死,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恢复,此后我再也没有回去工作过。一年过去了,我意识到时间正在无情地流逝。我常对着窗外出神,就这样,我眼睁睁地看着秋天变成冬天,冬天又变成春天。有时候,布鲁诺会下楼来陪我坐坐。我们俩从孩提时就已经认识了,我们一起上学,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他总是带着镜片厚厚的眼镜,长着一头他自己都讨厌的红发,一激动起来就嘶哑着嗓子。刚到美国时我并不知道他还活着,直到有一天我漫步在东百老汇街上时听到了他的声音。我转过身,他背对着我,正在杂货店门口询问一些水果的价钱。我犹豫着:你只是幻听,你老做白日梦,怎么可能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呢?我浑身僵硬地站在人行道上,他肯定已经过世了,我告诉自己,这里是美国,不远处有家麦当劳,控制一下自己吧。我等待了一会儿,只想要确认一下。我没有认出他的脸,但他走路的样子却是我不可能弄错的。他正要从我身边经过时,我伸出了手,我也不知道自己在于什么,我抓住了他的袖子。布鲁诺,我喊道。他停下来转过身。起先,他吓了一跳,然后一脸疑惑。布鲁诺。他看着我,眼睛里顿时充满了泪水。我抓住了他另一只手,就这样,我抓着他的一只袖子和一只手。布鲁诺。他开始颤抖,伸手触摸我的脸颊。我们就这样站在人行道的中间,行人在我们身边匆忙地来往,这是六月里温暖的一天。他的头发已经稀疏花白,他手中的水果全都掉落在地上。布鲁诺。
两年后他的妻子去世了,没有了她的公寓对他来说显得空荡荡的,每一样东西都会让他怀念起她。所以当我楼上的住户搬走的时候,他就搬了进去。我们经常坐在我的餐桌边,有时候我们就这么坐着,一言不发地一起度过整个下午。如果我们交谈,我们也从来不用意第绪语,这种我们在童年时使用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已经显得很陌生了——我们无法再用和以前一样的方式使用它,所以我们选择不再使用。生活要求我们有一种新的语言。
布鲁诺,我忠实的老朋友,我还没有好好地描述过他。如果我说他是无法用笔墨来描述的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不,尽量去尝试然后失败总比试也不试要好。柔软的白发稀疏地覆盖着你的头皮,看上去像半开的蒲公英。有好多次,布鲁诺,我总想对着你的头发吹一口气,然后再许个愿,只是最后忍住没有那么做。或者,也许我应该从你的身高开始谈起,当然你长得很矮,甚至还不到我的胸口;又或者我应该从你那副在箱子里翻到的然后占为已有的眼镜说起,那镜片又圆又大,使你的眼睛看上去被放大了许多,脸上的表情仿佛永远受到四点五级地震的惊吓。这是一副女式眼镜,布鲁诺!我从来不忍心告诉你,有许多次我想这么做。不仅仅是这件事,还有其他的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就很有写作天赋,当时我太骄傲,没有告诉你,但是,请你相信,我当时就像现在一样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一想到我从未告诉你,我就很难过;一想到你可能因此错过了什么,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原谅我,布鲁诺,我的老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我没有说过你的好,而在我生命最后的时日中,你却给了我那么多的陪伴。你,尤其是你,也许能找得到描述这一切的语言。
有一次,这已经是很久前的事了,我发现布鲁诺躺在客厅地板的中间,旁边有一只空了的药瓶。他受够了,只想要永远地睡去。他胸口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再见,我爱的人。我大叫道,不,布鲁诺,不,不,不,不,不,不!我使劲地拍打他的脸,许久,他的眼睛巍颤颤地睁开了,他的目光空洞呆滞。醒过来,你这个笨蛋!我大声喊道,听我说,你现在必须给我醒过来!他的眼睛颤抖着又闭上了。我拨打了911,然后装了一盆冷水朝他浇过去,我把耳朵贴在他的心口上,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模糊的跳动声。救护车来了,到了医院里,他们给他洗胃,你为什么吞那些药丸?医生问他。虚弱疲倦的布鲁诺冷淡地抬起眼皮,你觉得我为什么吞了那些药丸?他尖声地说。急救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看他。布鲁诺呻吟着转向了墙壁。那晚,我把他扶上床。布鲁诺,我唤他。对不起,他说,是我太自私了。我叹了口气转过身想走。留下来陪我!他大声哭喊。
……
此书之美在于它的鲜活、真正地饱含能量。它不仅让你重拾对小说的信心,也重拾对周遭一切的信心。
孤独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存在不被人注意,自己的过往没有人记得。可是,生活总是充满机缘巧合,很多年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也许正在遥远的地方影响着不相识的人的生活。就像八十岁的利欧和十四岁的艾尔玛,两个都经历着孤独和失去的人,通过一本叫做《爱的历史》的书而相遇。
——阿莉·史密斯All Smith
2013年3月10日,完成《爱的历史》全部译稿,离开家去电影院。此时正值新一年奥斯卡季,佳片沓来,于是选了最佳外语片《爱》(Amour)。
一对居住在巴黎的老夫妻,妻子突然中风且日渐严重,终至失去言语、行动能力,全倚赖他人。丈夫悉心照料,顾及妻子因为身体不可控而失去的自尊,甚至拒绝亲生女儿急切却自以为是的探望。最终,丈夫不忍妻子再痛苦下去,向已经没有记忆的妻子讲述了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待妻子逐渐平静,几欲睡去时,用枕头压向了她……丈夫买来明艳的雏菊,仔细装饰了妻子的“睡床”,随后以自己安排好的离开方式,在两人生活一辈子的家,平静躺下,合上了眼。窗外,是浓郁的蓝天,和那盈满了活着的气息的巴黎街景与人声。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奥地利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他的作品一贯以对伦理哲学的探讨见长,这次亦不例外,直接指向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而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爱。或者说,他用对死亡的思考,完成了对爱的诠释。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这些贯穿西方传统的爱的观念,无一例外地可溯源至西方最重要的经典——《圣经》,于是有关爱的讨论简化为最本质的诘问:人类能否不再需要上帝,而自己成全爱?
对爱的所有召唤曾经唯一地指向上帝,并以此为爱赢得了最高德行。但对上帝的爱始终无法安慰所有人,就如对上帝的信仰无法拯救所有的灵魂一样。在拼尽全力地爱上帝之后,中世纪的人类突然陷入无可名状的虚脱,并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思索:人类有没有成为爱的对象的可能?
爱的客体由上帝转向人类,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只是爱的方式应该如何呢?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穿越神圣和世俗的界限,在浪漫主义和情欲之爱的双重洗礼中重温爱的真实与虚幻,爱是有条件的吗?是无私的吗?爱让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书中有一个关键词root,并衍生出rooted,rootedness。我将其译为“归根”,为的是呈现出比“归属”更强烈的固着感。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怀有强烈的脆弱感,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命题,而吊诡的是,我们在自身之内无法找到归属感,必须依赖某种外在的力量。人类历史难道不正是一场“归根”的历史吗?只是,这“根”在何处?
蒙田说两个人相爱,“因为你是你,我是我”;斯宾诺莎认为要爱一个人,不仅要爱其精神,也要爱其肉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将爱推向繁衍的目的;尼采说“爱命运”,因为个体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倘若上面的任何一位说出了爱的全部真相,无论爱自己、爱他者,还是爱上爱本身,我们便再也无须承受失去家园的痛楚、面对寻找救赎的诱惑。只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在荒原上独行,依靠普鲁斯特那重现的时光,追忆那靠不住的爱情(或是爱着的感觉)。
作者集结了这些智者,自己却没有兴趣扮演智者,给出二元答案。相反,他乐于核查历史现场的诸多细节,把那些伟大的名字放入历史的时光机中,细细研磨他们对爱的鲜明态度背后是怎样的时代际会。他本是一位严肃的哲学学者,但这主题太过贴身,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点点现代人怀疑一切的态度,仿佛从学术的静水深潭中冒出来,吹个泡泡,提醒读者: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些先哲,爱始终是一种自我的能力,而真正懂得爱的人,一定是自由的忠实信徒。
作为译者,我体会着作者的这小小把戏,并乐在其中,故而才忍受得了大量的注释、引文和术语。翻译中,有些章节让人龇牙咧嘴,几乎要放弃,修订时却发现竟有神来之笔;有些章节正撞上自己的兴趣点,得意时几乎以为自此将在西方思想史中畅行;有些章节再尽力也好似夹生;有些章节点破的真相太过真实,下笔时总是本能地想去遮掩。所以,我缺乏宣称忠实地再现原作的信心,但我笃定自己是合格的读者,因为我已彻底被那些思考爱的文字牢牢攫住,它们发出光芒,抑或如针芒一般刺入内心。
在电影《爱》中,丈夫为妻子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这是他爱她的方式。妻子初始挣扎,继而平静、安详,信任丈夫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其实,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命、看待这个存在过的世界。
译者
2013年7月12日
第1章 扮演上帝的爱
第2章《希伯来圣经》:西方爱的基石
第3章 柏拉图:从身体之欲到天堂
第4章 亚里士多德:完美友谊之爱
第5章 卢克莱修与奥维德:肉欲之爱
第6章 基督教:作为最高美德的爱
第7章 为什么基督教中的爱不是无条件的
第8章 爱和游吟诗人:作为典范的女性
第9章 从中世纪盛期到文艺复兴:人性何以变得可爱
第10章 斯宾诺莎:快乐地理解整体的爱
第11章 卢梭:启蒙浪漫主义之爱
第12章 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作为宗教的爱
第13章 叔本华:为了人类繁衍冲动的爱
第14章 尼采:爱是对生命的肯定
第15章 弗洛伊德:爱是一部欠缺的历史
第16章 普鲁斯特:冗长与乏味的爱
第17章 重温爱情
致谢
译后记
爱,是一种情感,而非思想,我们怎么可能说得清楚呢?爱,如此自然、神奇的情感,任何抽丝剥茧的分析,又怎会不冒着解除它魔力的风险,结果扼杀我们理解它的机会呢?
大多数人认为,对爱进行哲学探讨要么徒劳无益(因为爱是无法定义的),要么事与愿违(定义爱本身就是对爱的亵渎)。人们甚至质疑我这样做的动机,并认为我不仅幼稚无知,而且可疑:一个人大谈特谈爱,是因为他无法体验爱;可如果无法体验爱,他又怎么可能大谈特谈爱呢?
有趣的是,在对人类其他情感的讨论中很少听到类似批评。几乎没有人怀疑,谈论热情、慷慨、诱惑、尊重、忧伤、渴望永生这些话题,会损伤我们对这些情感的感知力,也几乎没有人认为,探寻这些情感的动机本身恰恰暴露出体验这些情感的无力感。比方说,研究仇恨,恰恰说明恨得不足够,或不充分,或无法维持仇恨关系,甚至不如说,或许应该怀疑其反面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对爱的心理学的态度似乎更加正面,特别是对待进化心理学的态度更是如此。确实,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探寻爱之哲学不以为然的人,常会津津乐道于各种对爱的理由和方式的阐释,包括择偶策略和进化论意义上的匹配度,或者大脑状态和神经递质等,或者关于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爱情关系的“故事”,或者童年时期的情感依附模式,或者对亲密关系、性行为和繁衍下一代的渴望。
怀着极大好奇心讨论爱情的,还有各种学术书籍、流行歌曲、交友网站、聊天节目、自助手册等。如何让爱情成功?如何选对伴侣?如何应对忠诚和嫉妒的考验?如何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尊重和宽容对方?这些都在讨论之列。尽管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对爱的简单归纳,有可能会同大谈特谈爱一样,削弱了爱本身的魔力,但是描述人们恋爱时或者最近被拒绝时的情感,谈论妨碍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历史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解释以自己这种性格如何会爱上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探索在大脑构造、求爱或者性爱中的性别差异,如此等等,对这些行为人们似乎非常认可。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对爱的讨论似乎无处不在,但在有些意义上,它又是个我们难以涉足的禁区。
关于爱的无数个问题
“反思爱之本质,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如果把这些问题抛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或者17世纪的斯宾诺莎、19世纪的叔本华等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他们一定会惊诧于我们何来这些问题。对此,所有这些思想家不仅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今天的许多独立学科,如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奠定了基础。对于他们来说,爱由何激发?人类在爱当中探索什么?哪些品质值得爱,哪些却无法获得爱?何种爱值得付出代价,何种不值得?为了成功获得爱,我们要涵养哪些德性?我们会陷入哪些观念性的错误?如何通过自我教育来认识和避免这些错误?弄清楚这些问题,非但不会阻碍爱,反而会滋养它,促使我们以正确的专注去爱正确的对象。
那么今天的情形又如何?答案或许在于我们决意满足传统意义上对爱的期望,同时不去质疑这些期望的合理性。如何让爱起作用?为何爱不起作用?爱满足了社会和进化论上的哪些需要?哪种关系体现了爱?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是正当的,而且事实上是非常根本的。但是爱的本质究竟为何?人类从爱中要获取什么?这依然是一个神圣的不可触碰的领地。爱是无条件的、随性的,因而从动机上来说是不能解释的吗?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如果性质不同,真的程度相当吗?爱是人类最个人和私密的情感吗?它永远是自私的吗?爱的本质是珍视对方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吗?又该如何理解这个整体呢?占有欲真的是爱的敌人吗?它和顺从所爱的人是对立的吗?我们是因为他/她是他/她而爱他/她的吗?
对以上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对,正是如此”。对于无数在爱的关系中感受到喜悦、沮丧、成功、失败、责备和满足的爱人,这应该能符合他们的期望。我们对爱的理解始终受到某种类型的浪漫主义的支配,而其核心自19世纪末以来从未改变过(我将在本书的第1章讨论相关细节)。事实上,在对爱的思考中,“漫长的19世纪”的影响不仅延伸到20世纪的1914或1917年,甚至跨越至21世纪。
岁月和爱的观点
若果真如此,则我们正在解决一个迷人的悖论:过往几百年,人类从性和婚姻中所获得的解放,是借由对爱之本质的僵化思考,而非创新所实现的。从是否赋予人类爱的新观念的意义来看,“自由之爱”并未放爱自由。相反,20世纪以来,由离婚、避孕和同性恋逐渐得到接纳所形成的三种力量,对爱之本质带来了广泛冲击和深远影响,为人们重新回到传统的爱之理想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堕胎权和女权主义协助下,两性之间无须再以怀孕或者传统的社会关系来相互承诺,反之,他们可以一直自由地选择“真命天子”,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也可以享受同样的自由。
时下四处蔓延的爱的消费主义观念也为这股潮流推波助澜:快餐式的欲望和满足,对新伴侣的关注和追逐,甚至终生保持“在变动中”的状态。随着人类移动性的增加和网络交友的全球化,我们可能获得的伴侣数量在稳步提升。而更多的财富、更长寿的生命和更好的医疗条件把我们从贫困、战争和糟糕的婚姻关系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去实际地追求享受余暇时光这项伟大的文化成果。尽管人们要承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注重过程的时代精神,但这的确让更多的人有时间更专注地追求爱情。
如果有人从19世纪穿越到今天,他/她大约无法接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和态度:我们如何看待道德、自由、女性地位、艺术、种族、亲子、同性恋、教堂、旅行,等等。他/她会惊诧于我们日常交往中的社会关系——两性之间如何互动,子女如何对待父母,黑人如何与白人交谈,同性如何相互抚摸,但他/她却能很快厘清我们现代人认为爱是什么、爱应该是什么。在围绕我们生活的各种观念中,爱的观念似乎被岁月冻结了。
原因何在?
人们常常谈到信仰和坠入爱河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不过,在讨论当代人对爱的态度时,我们谈论的并非这种相似性,而是爱本身作为信仰的存在。这种信仰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依靠自己的想象而非教会授权来达到自我强化。
在诸多事物中,一种信仰得以存在,在于它必须呈现出某种样态,这种样态被赋予了某种高贵的价值,成为追随者眼中的“神圣”所在,拥有把追随者从最大的恐惧中拯救出来的力量。这种神圣给予我们澄清有关自然和生存目标等诸般难题的能力,结果是我们敬畏于它的威武和高贵。这是一种远远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体验,尽管对许多信徒来说,对自己献身的宗教和其倡导与追寻的信仰与实践产生质疑,这本身是相当荒唐,甚至算是堕落的行为。
实际上,任何以质疑为目的的质疑,恰恰证明质疑者不知所云,从而否定了质疑本身。他的论证即便貌似合理,也是站不住脚的。任何宗教都不会把无法分享基本信仰的追随者视为有资格的批评者。
我承认稍有夸大,但未至于夸张。因为以上种种态度表明,要探求爱的本质,我们必须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入手:对于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人,甚至(特别?)是自认为激进的无信仰者,爱在这些意义上已经演变为一种宗教。
其他人也许还未体会到如此强烈的反应。但我发现,这些反应强烈并鲜明地代表了现代人对爱的态度,值得用一本书去探讨。事实上,这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有关爱的核心问题:人类之爱是如何渐以神圣之爱为典范的?对爱的哪种幻想养成了如此的傲慢和自大?我们该如何规避对爱的误解和亵渎,重新思索爱的真谛?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人类的情感需求比爱更加伟大,如圣徒保罗所说,爱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我们更需要确保对爱的讨论不以“爱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的结论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