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丹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54/7
民 族: 汉族
蒋子丹图册(8) 1971年至1973年,湖南省话剧团演员;1974年至197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校对员;1977年至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1982年至198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编辑;1987年至1988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至1989年,海南省文联《海南纪实》杂志编辑;1990年至1993年,海南省作家协会《天涯》杂志编辑;1993年至1995年,海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95年至今,海南省作家协会《天涯》杂志主编。
蒋子丹,女,195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高中毕业后做过话剧演员、出版社校对员及文学编辑。1983年开始写作,1987年入湖南省作协当专业作家。1988年迁居海南岛,先后在《海南纪实》和《天涯》杂志当编 辑。1995年以后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2005年9月调任广州市文联专业作家。迄今出版小说集《左手》、《桑烟为谁升起》、《黑颜色》等七部,散文集《乡愁》、《一个人的时候》等五部,以及长篇小说《长大不容易》和长篇散文《边城凤凰》,部分著作被译为英法日文在境外出版。
![]() |
![]() |
![]() |
![]() |
1978年在《新文学史料》杂志发表纪念父亲(左联作家)蒋牧良散文《写在春天深夜里》,是为文学处女作,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4年小说《出国演出队名单》获《人民文学》杂志读者最喜爱作品奖,1985年小说《黑颜色》获第二届上海文学奖,并在文学评论界引起较大反响。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昨天已经古老》,并调入湖南省作家协会作专业作家。1988年与湖南作家韩少功等人一起迁居海南岛,共同创办著名杂志《海南纪实》。刊物停刊之后,再度成为海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95年开始担任《天涯》杂志主编,协助社长韩少功进行了该杂志的重要改版,并担任杂志主编达八年之久。从1993年起陆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最后的艳遇》、《桑烟为谁升起》、《左手》、《贞操游戏》、《蒋子丹小说精萃》、《黑颜色》;散文集《乡愁》、《一个人的时候》、《回忆冬天》、《岁月之约》、《当夏季再次来临》;长篇小说《长大不容易》、长篇人文地理散文《边城凤凰》;并有部分作品被译为法、英、日文在境外出版,法文出版的小说集有《左手》、《桑烟为谁升起》,英文版的小说集有《红蜻蜒》。
1984年以小说《出国演出队名单》获得《人民文学》杂志读者最喜爱作品奖;
1985年,以小说《黑颜色》获得第二届上海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先后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等。
作品《动物档案》
蒋子丹出身于文学世家。其父蒋牧良上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与张天翼、欧阳山等人同在鲁迅出殡仪式上为先生扶灵,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左翼新人”,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主席。
良好的家庭熏陶,在蒋子丹心中撒下了最初的文学种子。1978年,她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了散文《写在春天深夜里》,这篇追忆父亲的文章成了她的文学处女作。在做过话剧演员、出版社的校对员和文学编辑之后,1983年,蒋子丹开始了小说创作。出道不久,她就以小说《出国演出队名单》获得《人民文学》杂志读者最喜爱作品奖。
1985年,她又以小说《黑颜色》摘取第二届上海文学奖。这篇小说,以其黑色幽默式的荒诞抽象风格,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关注。1987年,蒋子丹的第一本小说集《昨天已经古老》,顺利进入当时门槛很高的“文学新星丛书”。蒋子丹也由此以较高的起点,完成了从编辑向作家的角色转换,调入湖南省作协任专业作家。
1988年,海南建省。一时间,全国十万人才下海南。蒋子丹作为中国文坛“湘军”中的一员著名女将,也移居海南岛,参与创办《海南纪实》,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因此被暂时中断。
“下海” 作家与编辑的“两栖人生”
《海南纪实》停刊后,蒋子丹成为海南省作协专业作家。这一时期,迎来了她创作的第二个收获期。小说《左手》、《桑烟为谁升起》,随笔《午后的雷暴》、《一个人的时候》等,都曾赢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她因此相继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并被誉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
“这一期间,我已经部分恢复了写小说的自信,如果能够继续下去,说不定可以多写几本书。”蒋子丹说。但很快,蒋子丹的创作再度中断。
1995年,她协助时任海南省作协主席韩少功,对《天涯》杂志进行重要改版,从此担任杂志主编、社长达八年之久。《天涯》杂志旨在恢复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走出文学小圈子和理论象牙塔,倡导民间写作等独特的办刊理念。1996年初,《天涯》以中国文坛超豪华作者阵容推出改版首号并引起轰动,其成功改版成为当年度文坛十件大事之一。
为了办好杂志,蒋子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几年之内,这份杂志以它独特的风貌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先后被列入核心期刊,评选为“中国知识分子必读十大刊物”、“中国八大名刊”之一,一时间,有了“南有《天涯》,北有《读书》”之说。
抉择 难以舍弃的文学创作
多年来,蒋子丹在海南文化界担任了不少职务。除了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之外,还当选过多届海南省政协常委、人大常委,先后受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种奖励表彰,2003年底还被海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蒋子丹并没有搁下手中的笔,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对于我来说,写作带来的愉悦是任何其他事情都无法替代的。”从上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至今,她已经出版了小说集七部、散文集五部、长篇小说及长篇散文各一部,并在境外出版了英法文作品集共三部。但在对自己要求甚高的蒋子丹看来,这些成绩远远不够。
大量的社会工作和编辑事务,牵扯和分散了蒋子丹的主要精力,她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以牺牲写作为代价。她告诉记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无论做什么我都本着这样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并不认为做主编和当主席虚度了光阴。这些工作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学会了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相信当我重新回到书桌旁,这段经历带给我的良性影响,将在今后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在作协主席即将任满之际,为真正进入潜心创作的氛围,回到高标准创作良性状态,蒋子丹放弃了在旁人看来求之不得的待遇和位置,调入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第三度成为专业作家。
“我在海南工作了17年。在那儿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丰富而有意义的时光。海南的领导和同仁们对我非常之好,尤其是当他们对我调动工作的要求表示充分理解的时候,更是让我感动至深。当然,我也非常感谢广州市委的领导,给了我能够重新回到专业文学创作岗位的机会。”蒋子丹说。
如今,蒋子丹开始了预谋已久的关于动物保护题材的长篇作品的创作,开始进入她文坛创作生涯的第三次创作收获期。
蒋子丹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队伍中一位重要作家,她从1983年开始写小说,曾先后获得当代女性文学奖、庄重文学奖、湖南省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她以独具风格的小说创作,获得了“用现代的艺术招法进入‘主义’层次的第一人”的称号。
蒋子丹的小说充分体现了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思考,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也是当代中国女作家关于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一个缩影。首先,新时期的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给女性小说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技法;其次,她的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形成了她特别的思维角度,也为形成独具魅力的风格奠定了基础;最后,她的女性身份也为她的小说提供了特定的创作立场,完成了从对女性意识的觉醒的思考到突围的过程。
蒋子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征,充满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这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叙事方法,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入。一方面,她坚持对男性中心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充分关注对女性自我的思考,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设计着女性的解放之路。蒋子丹的小说创作善于变化,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次次的嬗变使得她有利于以最新的视角来看待女性问题。在爱情和死亡的主题下和幽默与荒诞的风格中,为我们展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与不断的抗争
蒋子丹的小说深刻而锐利,语言机智而酣畅,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小说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创作中所显示出的开创精神,为当代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她的小说避免温情的诗化,直面女性生存的窘境,注重从精神层面思考女性解放问题,这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
蒋子丹在《黑颜色》及脚前脚后的一批小说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嬗变。《黑颜色》着实替她争了份不小的声色。的确,你读过就很难忘记。———复旦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李振声
正是在文学写作的意义上,蒋子丹构成了另一层面上的女性书写的特例。如果说,《桑烟为谁升起》以写作行为的自指、对典型的女性角色及其话语的戏仿写作成为女性书写的代表作品之一,那么,《左手》和《绝响》则作为两部隽永而妙趣横生的短篇佳作,而成为上世纪90年代汉语写作中的佼佼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戴锦华
蒋子丹是一个目标感非常强的女作家,这决定了她的独树一帜,决定了她要不断地拒绝平庸和坚持苦心经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王绯
蒋子丹是一台难得的实干机器。小说和散文创作使她积累了成熟的文学经验,在《芙蓉》和《海南纪实》编辑部供职时组稿的战绩,还使她获得了全国编辑行当里“名编”的口碑。在我看来,她能否出任主编实是《天涯》杂志能否起死回生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