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战争阴影迅速笼罩了整个欧洲。希特勒分子在但泽(格但斯克)挑起种种事端。柏林发动了反波运动。德国正全速进行不公开宣布的战争动员。每天都有爆发战争的危险。英法等欧洲国家都在作应付战争的准备。在此情况下,9月12日,根据苏联的建议,苏英法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谈判。这次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次最重要的国际事件。当时制止侵略、防止战争为时尚且不晚。但是谈判已经表明,除苏联十分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一会谈之外,英法都不够重视。他们采取了不与苏联真诚合作和不愿承担义务的方针。苏联军事代表团团员、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了关于苏英法三国军队反对侵略者联合行动的三种方案。苏联政府承担义务,为反击欧洲侵略者出动120个步兵师、16个骑兵师,5千门重炮,9千至1万辆坦克,5千至5千5百架战斗机,即轰炸机和歼击机。苏联在侵略者进攻英法时,出动的兵力应为英法反对主要敌人——德国而出动兵力的70%。在这种情况下,规定波兰必须参战,并应在本国的西部边界集结40—45个师。在侵略者向波兰和罗马尼亚发动进攻时,这两个国家应将全部兵力调往前线,届时苏联应派出数量相当于英法为直接反对德国而动用的武装力量。
但是,苏联参战只能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实现,即英法同波兰,并尽可能同立陶宛以及罗马尼亚商定,允许苏联军队过境,因为苏军没有其他道路可以同敌方进入接触和参加战争。法国代表团团长杜芒克将军在一次同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谈话时承认,沙波什尼科夫的声明是“缔结军事协定的极好基础。”但是,西方国家没有签订具体协定的愿望。苏联同德国没有共同的边界,因而苏军进入波兰领土的问题,便成了谈判的主要问题。英国政府对杜芒克大施压力,告诫他不要提出苏军通过波兰领土的问题,也就是说直接指使他破坏谈判。会议一再被西方国家推迟。8月中旬,法国政府向波兰政府提出红军通过波兰领土的问题,但波兰政府断然拒绝。
在这件事情上,波兰要为这一错误政策负责,但英法的责任更大,因为它们有条件而却没有对波兰施加影响。英法卵翼下的波兰统治集团对伦敦和巴黎的旨意本是言听计从的,何况当时波兰急需英法的援助。英法两国的目的,已不是为了解决谈判中的困难,而是为了破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它们的根本意图是,希望德国在解决波兰之后直接同苏军作战,以便让它们隔岸观火。英国在莫斯科进行军事谈判的同时,积极争取同德国达成协议。英德谈判与英法苏军事谈判同时进行。英法执行的实际政策使三国军事谈判不可能有什么结果。
1939年4~8月英国、法国和苏联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和平受到严重威胁3月18日,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波、罗、土6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为英国所拒绝。4月15日,英国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许诺一旦与苏相邻的欧洲国家遭受德国侵略而请求援助时给予援助,但不规定苏联遭受德国侵略时英国应负的义务。苏联未予接受4月17日,苏联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军事援助,3国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与苏联相邻各国的安全;3国应尽快确定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军事援助的规模方式;3国应同时签订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抗德战争开始后,任何一方不得与德国单独媾和A.N.张伯伦政府被迫于5月27日同意就此举行谈判6月14日,英国外交部司长W.斯特朗抵莫斯科,与以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举行会谈。
在谈判中,英国先是不接受苏联关于签订互助条约的建议,后在英、法民主舆论压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三国互助条约,但坚持要互助条约签订后再谈判军事协定问题。在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保证的问题上,英国先是不肯给予保证,后只同意在它们遭受直接侵略时可提供保证。这意味着英国将在德国向波罗的海各国发动侵略时保持中立,为其东侵苏联敞开大门由于英、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坚持己见,谈判陷于僵局。
为了挽救濒于失败的谈判,苏联于7月9日建议先行举行军事谈判。谈判于 8月12日开始举行。苏联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K.E.伏罗希洛夫为首的代表团,提出共同抗击德国的具体计划,表示准备派出136个陆军师和大量空军参战,但因苏、德没有共同边界,故要求战时波、罗同意给予苏军过境的便利,遭波、罗拒绝。8月21日,法国同意苏联这一要求,并以废除法、波盟约为手段,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波兰政府仍拒不同意8月21日军事谈判破裂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英、法、苏莫斯科谈判的失败意味着建立反侵略战线的最后努力完全落空,这就为法西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