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关于陈纳德、“飞虎队”、驼峰航线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各种媒体。但不应忘记对中国抗战伊始就来中国与中国共患难4年多的那些无私支援中国的苏联志愿航空队。在此向大家介绍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介绍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勇士们与日本侵略者激烈拼搏,血洒长空,英勇无畏,为保卫中国立下的卓越功勋。如果中国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们就有愧于那些为了中国民族独立而长眠在中国的俄罗斯无私勇士们。故需在此向大家揭示那段鲜血凝成的中俄人民友谊,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
苏联援华航空队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保存实力,希望等双方火拼精疲力竭而介入,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他们借口“严守中立”,停止向中国出售军用物资。而苏联政府抱着对中国抗日战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采取了积极的援华方针。1937年8月20日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1月组成苏联志愿航空队援华作战,直至1941年6月22日,由于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爆发,大规模援华中断,这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1.73亿元低息贷款,并先后向中国出售1285架飞机及其他作战物资。苏联政府还帮助中国建立了航空物资供应站、飞机修配厂和航校、训练基地,以轮换方式分批派遣军事顾问,连同各种空、地勤技术人员共计5000余人,训练中国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雪中送炭,使得国民党空军起死回生。这段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不少我到过的抗战纪念馆里,都是一片空白。
在抗日战争中,苏联和美国先后组建了志愿航空队来到中国,中、苏、美空军密切合作、屡创佳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中,中、苏、美空军共计击落、击伤和炸毁日机5242架,炸毁敌各种舰船8177艘,炸沉军用运输船223万吨,击毁敌坦克、军车8456辆,击毙日军6.67万人。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中,中、苏、美数千名空军健儿血洒长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共牺牲飞行人员3292名,其中中国870名,苏联236名,美国2186名。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由北京航空联谊会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策划举办的主题展览《中国战区中、苏、美空军联合抗日史实展》于2005年8月1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
展览共展出珍贵历史图片200余张,二战飞机模型10余架,由当年参加抗战的空军老战士提供的文物20余件。其中,反映美国空军志愿队的图片105张,文物10余件。该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国抗战爆发前的形势及中、日空军概况,第二部分:中国空军以弱敌强,浴血奋战,第三部分:苏联援华,中、苏空军并肩作战,第四部分:中、美空军携手抗日,第五部分:浩气长存、英名永驻,第六部分:友谊长存。
展览再现了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中,中、苏、美三国空军健儿并肩作战,携手抗日的光辉历史,歌颂了中、苏、美三国空军英雄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先后派出援华军事顾问300余人,在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机关、各军兵种、各战区帮助工作,其中四川省成都区空军即有苏军顾问7人。与此同时,苏联还派遣空军志愿队员2000余人来华参战,先后进驻南昌、武汉、重庆、梁山(今梁平)、四川省成都等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其中200多名官兵为之献出生命。据苏联公布的战史资料,从1937年12月在南京上空秘密参战,到1939年底基本从各地机场撤出,共有700多名志愿队员直接参加了保卫南京、武汉、南昌、四川省成都、重庆、兰州等地的25次战役,出动飞机千余架次,击落日机数百架,炸沉日军各类船舰70余艘。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中苏空军的中心基地从南昌、武汉西移四川的四川省成都、重庆等地。当年即有苏联空军志愿队飞机20~30架和相应的飞行、地勤人员进驻四川梁山机场。他们帮助培训国民党空军人员,创办空军学校;阻击日机入侵西南领空,并随时派出飞机轰炸敌占区的军事设施。据统计,至1940年,日本共损失飞机986架,这与苏联志愿飞行员的作用密不可分。
1937年11月,上海、杭州相继陷落,中国守军被迫后撤,日军乘势直逼南京,华东地区的形势越来越对中国军队不利。此时,英、美等国不仅坐视不救,反而企图同日本妥协。最后,还是社会主义的苏联首先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
早在1934年10月,蒋介石考虑到一旦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将难以从海上获取外援,因而私下派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赴苏,同苏联外交副人民委员斯托莫里雅科夫密谈,希望改善中苏关系,从苏联获得军事援助。之后,蒋介石又多次派人同苏联方面接触。苏联从自身防卫的需要出发,也愿意援华抗日。
1937年4月,苏联驻华大使波戈莫洛夫通知中国国民党政府,苏联已决定向中国出售飞机和坦克,并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但中国方面却没有回音。
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感到形势严峻。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致电驻苏大使蒋廷黻:"沈德燮处长想已到莫(斯科),请兄介绍其与俄政府洽商飞机交涉,现最急需用者为驱逐机200架与重轰炸双发动机100架。"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和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苏联援华航空队1937年10月,从苏联的阿拉木图经兰州到汉口的航线通航。10月下旬,第一批苏联志愿航空队先后到华。第一批共有空、地勤人员254名,分别组成以基达林斯基领导的轰炸机大队和库尔丘莫夫为首的战斗机大队。途经凉州时,库尔丘莫夫不幸因飞机失事殉职,普罗科菲耶夫接替指挥战斗机大队。此后,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兵力不断扩充,最高峰时,达到战斗机、轰炸机各4个大队。
苏联志愿航空队的成员采取轮换形式,先后在华参战的有2000多人,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宁、特霍尔、赫留金、布拉戈维申斯基等著名空军将领都曾来华与日军作战。
苏联的援助,对国民党空军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当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拼光,急需补充。本来国民党空军已向欧美国家订购了363架飞机,但到1938年4月仅得到85架,其中还有13架未装好。而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的大批飞机却源源不断运进中国。到1938年2月止,苏联出售给中国的飞机为232架,合2254万美元。其中战斗机156架,轻轰炸机62架,重轰炸机6架,教练机8架。
得到苏联援助的国民党空军实力大增,到1938年2月,共有作战飞机390架。其中,驱逐机230架,轰炸机160架。
国民党空军装备的驱逐机大部分是苏联援助的И-15和И-16。И-15为双翼驱逐机,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但航速较慢。И-16是单翼驱逐机,航速达到每小时480公里,但机动性差。两种驱逐机都装有4挺"司卡斯"高射速机枪,这种机枪每分钟可发射1800发子弹。
空战时,通常И-15和И-16联手迎敌,一般是И-15与敌机缠斗,И-16从高空俯冲,追歼逃敌。中苏空军联袂作战,士气大振,使日本陆、海军飞机损失剧增,日本航空队被迫将基地后撤500公里。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莫娜.库里申科考进了莫斯科机床制造学院。她的同学中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一天,一位中国留学生叫住了莫娜:“莫娜,我们早就想问你一件事。”
“什么事?”“在中国,人们一直深切地缅怀一位苏联援华志愿队的飞行员。他的英雄事迹十分感人。他的姓和你一样——库里申科。因此,我们想问问你,你是否是他的亲属?”直到这时,莫娜才知道她死去的父亲的下落。她从中国同学的口中才了解到父亲牺牲的真相。1939年8月14日中午,当苏联志愿航空队库里申科大队长率领дб-3远程轰炸机群对日军汉口机场刚刚完成攻击、准备编队返航时,20多架日军战斗机从孝感机场起飞,气势汹汹地扑来。空中形势顿时变得凶险万分。
库里申科不顾敌机布好的攻击队形,便抢先向敌开火。一串串机枪子弹撕裂长空,射向日机。一架日军被击中,冒着黑烟,一头栽进长江。再一架日机被击中,拖着黑烟落荒而逃。又一架日机中弹,冒烟起火……短短几分钟内,已经有5架日机被轰炸机大队击落。同时,日机也把目标锁定在库里申科驾驶的长机上。敌地面指挥部不断呼叫:围歼它!3架日本战斗机从上中后3个方向向库里申科扑来。机枪子弹织成一片火网。
忽然,库里申科感到飞机猛烈地抖动了一下。左发动机被击中。飞机开始摇摆起来。库里申科一边将情况告诉副大队长马卡罗夫,一边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用单发动机驾驶飞机返航。
飞机沿着长江艰难飞行,飞过沙市、飞过神女峰、飞过夔门。当飞到万县上空时,飞机失控,开始下坠。这时机组人员本可以跳伞逃生,但库里申科不愿意放弃这架宝贵的飞机。他决定选择一处安全的地方迫降。然而,在这一带地区,除了长江江面和江边的小片沙滩,剩下的都是崇山峻岭和崎岖不平的山地。飞机急剧下坠,高度太低,已经无法跳伞,因为很可能伞还未张开,人已经落地了。库里申科只得在波涛汹涌的长江江面迫降。飞机开始下降,最后平平地落到长江江心,激起高高的波涛。
万县的中国军民看清是中国飞机坠落,立即组织抢救。机组的领航员、报务员和轰炸员都泅水登岸获救,只有库里申科没有踪影。由于连日劳累过度,他因无力泅渡,光荣牺牲。20天之后,人们才在万县下游的猫儿沱发现了他的遗体。
万县人民为库里申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地方行政长官和各界代表都出席,吊唁烈士英魂。1940年元旦,万县人民把烈士安葬在景色壮美的太白岩。
库里申科的事迹在当时传遍全中国,可是在他的祖国却毫无反响。在当时的苏联,援华志愿人员的去向是保密的,家人只知道他们奉命执行秘密任务,至于具体去向则一无所知。库里申科在给妻子的家书中也只是这样写道:“我调到东方的一个地区工作。这里人对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
几个月后,库里申科的妻子接到一份军人阵亡通知书,上面写道:“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同志在执行政府任务时牺牲。”至于牺牲的具体经过和葬身地方,她和家人全然不知,于是才有本文开头的那一幕。1958年国庆前夕,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向库里申科的遗孀和女儿发出正式邀请,请她们到中国做客,并祭扫亲人墓地。[2]
库里申科在北京盛大的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握住库里申科妻子和她女儿的手,深情地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在这一年,万县人民在西山公园为库里申科专门修建了一处陵园,并隆重地把他的骸骨迁葬到这里。高大墓碑上,用中、俄两种文字铭刻着几行闪闪发光的金字: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之墓(1903~1939年)。
烈士的遗孀和女儿来到陵园,同万县市党政军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共600多人一同祭奠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大家在烈士的墓碑前鞠躬致哀。一支由女战士组成的合唱团唱着苏联歌曲《光荣牺牲》。悲壮的曲调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随后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苏联停止对华军售,并撤走了苏联航空志愿队。苏联在新疆迪化(现乌鲁木齐)援建的飞机制造厂(组装调试维修,对外称农机厂),则继续建设至1942年基本完工。在华4年期间,苏联累计提供中国各种型号的飞机1235架, 飞机炸弹215万颗;参加苏联航空志愿队累计共有3665人,其中1091名苏联现役志愿飞行员,2000多名地面机械人员;八成以上飞行员是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苏联空军的精粹。 同时有227名飞行员在中国作战牺牲。其中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帮助中国建立了航空供应站和飞机修配厂,并在迪化、兰州等地设立航空学校和训练基地,为中国培训了近1万名相关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