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圈

地球大气圈

目录导航

主要成份

为 氮、 氧、 氩、 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 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 平流层、 中间层、 热成层等。

形成原因

内部大量放射性元素的 裂变和 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的积聚和迸发、陨星对地表的频繁撞击等,导致了地球火山的强烈活动,使地球温度升高到出现局部熔融,重元素沉入地心,轻物质浮升到地表,逐渐形成地壳( 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层次。与此同时,被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气体不断迸发出来,形成 原始大气圈,其主要成分为H2O、CO、CO2、CH4和N2等。当时不含有氧气,这是一个还原性大气圈。水气凝结后在低凹处汇聚成海洋( 水圈),地表水呈酸性。上述过程历时约10亿~15亿年。显然,早期地表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缺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辐射中的高能紫外线可直接射到地面上。

地壳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

地壳只占地球体积的0.5%。如果把地幔、地核比作蛋清和蛋黄,那地壳就像蛋壳。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较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厚度可达60-80千米;有的地方较薄,如大西洋海盆厚度仅有5-6千米,太平洋海盆厚约8千米。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仅占地球半径的1/200。

地壳虽然很薄,但它上下层的物质结构并不相同。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宽较小、比重较轻的花岗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铝元素,因此,这一层又称为"硅铝层"。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镁、铁、硅元素,所以这一层又称"硅镁层"。在大洋底部,由于地壳已经很薄,一般只有硅铝层而没有硅镁层。此外,在地壳的最上层,还有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和风化土,它们构成地壳的表皮。

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和永久不变的。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有发生。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还受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和侵蚀,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特征的地壳表面。其中土壤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在地壳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床资源。已探明的矿物就有2千多种,其中金、银、铜、铁、锡、钨、锰、铅、锌、汞、煤、石油等,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