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铁路是从 天津到 江苏 南京 长江北岸的 浦口,现为京沪 铁路一段。
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背着 中国,在 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津镇铁路(天津至 镇江)。
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于1899年5月签定了借款草合同,1908年1月13日签定了借款合同,并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全长1,010公里。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 两路接轨处起,至 山东 韩庄,长626公里;南段自韩庄至浦口,长383公里。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11年9月接轨。1912年全线通车。
1886年, 曾国藩的儿子 曾纪泽提议沿 大运河修建一条由 北京至镇江的铁路,以缓解运河水运的压力,这是津浦铁路的雏形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设想中。那时候修铁路根本不被清政府当作一回事,曾纪泽的设想落空。
1898年, 容闳提出相同建议,并且计划更为具体,已提出由他自己组织公司,借外债修建由天津至镇江的铁路,当时称为津镇铁路。此次获得清政府批准,容闳开始与 英德两国的银 行谈判借款修路事宜并草签了合同。后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并且 德国也不允许铁路经过属于其 势力范围的山东,此事告一段落。
1899年,清政府委派 许景澄为津镇铁路督办大臣,与德英展开借款谈判。正式合同还没签,许景澄反而于次年在对 八国联军作战问题上因为与 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被杀。
1903年,借款谈判继续展开,时任 直隶总督的 袁世凯被清政府改派为督办津镇铁路大臣,因对方索价太高,清政府难以接受,谈判久无结果。
1907年,清政府命 张之洞会同袁世凯,办理津镇铁路借款一事。直接出面与外商谈判的,是外务部右侍郎 梁敦彦。
1908年,梁敦彦与德方英方代表订立了《津浦铁路借款合同》,此时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沪宁铁路即将竣工,为与之连接,清政府将津镇铁路的南端西移至浦口。选线也相应变化,过 徐州后,不再朝向东南方向,而是折向西南,经 安徽 蚌埠抵浦口,路名也改为津浦。
英德两大 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修铁路,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要在经济上 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资源,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取得最大的好处。
单从工程技术的层面而言,两国派出的总工程师按合同规定听命于中国的督办大臣。他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 管理制度,也使津浦铁路的建设在高速度、高质量的状况下运行。
此前竣工的 陇海铁路于1905年开始修建,迟至1945年,才由 连云港修至 天水。而等到建成由天水至 兰州一段,使陇海铁路真正名副其实,已经是到了解放后的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