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恭公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黑墨精拓,剪裱装册,共23页,每页纵18.3cm,横9.2cm。
前有汪瀚云等题签,后有陈镛等题跋以及“公彦珍秘”等钤印8方。为“蔼蔼高门”之“高”字未损本。
《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为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行16字。此碑为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
此碑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家对此碑给以极高的称赞。清王虚舟跋曰:“史称欧阳询卒于贞观间,年八十五岁,此碑书于贞观十一年,是率更最晚的作品。复四年,尚有小楷千文,计书此碑,亦已将八十矣。而圆秀膄劲,与 《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
宋赵明诚《 金石录》,明赵涵 《石墨镌华》,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等书著录。
温彦博(574—637),生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年六十三岁。字大临,山西人。《新唐书》中记载有“温彦博,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隋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为幽州总管罗艺司马,从艺归唐。尝以并州道行军长史,与突厥战于太谷,军败被执。突厥数问唐兵多少,及国内虚实,不肯对,乃囚之阴山苦寒地。太宗即位,突嵌归款,始得还。贞观中,迁中书令,封虞国公,进尚书仆射。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帝数襃美之。卒,谥恭。彦博著有文集二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唐王朝完成大一统,温彦博立有大功。隋末任幽州总管罗艺部下司马,在他的极力游说下罗艺归唐,使唐北部、东北部兵不血刃而取得统一。贞观四年(630),温彦博任中书令,积极协助唐太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将大批突厥人安置于河套地区,就是由他提出的方略。
温彦博为官清廉,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后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唐太宗命有司为其构寝,这在封建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
温彦博与他的兄弟温大雅、温大有从小就被薛道衡断言皆卿相才,曾被突厥流放阴山的温彦博最终成为与房玄龄、魏征等名臣共同辅政的宰相之一,死后获得陪葬昭陵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