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清

李振清

中文名 李振清
逝世日期 1976年4月21日
主要成就 带领106师在太行山战役中光荣突围
民族
毕业院校 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幼年读私塾,1921年6月入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学兵连,1924年调保定警察厅任职,1925年夏,调暂编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八旅第十五团任排长,其后考入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第十五期;1931年,任陆军步兵第一师(后改为陆军第三十九师)第二团营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参加沧县战役和临沂战役;1939年任第四十军第一○六师副师长;1942年任师长,后任第四十军军长;曾率部接收华北;1948年兼任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同年12月,兼任河南省政府豫北办事处主任。

1949年去台湾,任澎湖防卫司令官,在任期间,他强行征集从大陆来到澎湖的数千名山东籍青年学生加入军队; 后任国民革命军台湾防卫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1957年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4年任国民党“国防部”委员;1976年4月在台北病死。

人物生平

李振清,山东清平人,生于1901年8月3日;身材魁梧,而且性格十分豪爽,加上他又是行伍出来的军官,很了解士兵的疾苦,能做到对症下药,很得士兵拥护。

早年的李振清混迹于北洋军阀的队伍,后来跟了庞炳勋参加了国民军,从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可军阀部队毕竟是本性难易,国民三军虽然打着革命的旗号,仍然是以占地盘为先。而李振清呢,也就是在历次抢地盘的战斗中立功,而逐渐成为了庞炳勋部下的一名得力战将。

临沂作战时,李振清的39师补充团作为预备队使用。当庞炳勋的3军团打到最后时,李的补充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与日军的几次肉搏之后,收复了丢失的阵地,并在战后被提拔为115旅少将旅长。或许是李振清太受士兵拥护的缘故,军长马法五、副军长刘世荣一直怕李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便始终将李排除在庞集团的决策圈外。这个情况一直到了40军在太行山溃败之后,才得到了改变。

1943年的太行山战役,可说是重创了40军。其中40军军部和39师所剩无几,加起来也不到1000人了,到是106师的突围颇为成功。这个师在师长李振清的鼓舞下,艰难的渡过了黄河,向军部报了道。由于106师的建制还很完整,这自然在战后各部整理中,受到了一战区长官部的注意。毕竟退过黄河的部队,基本上都没个样子了,许多部队还都只是一个空番号,只有106师保持了建制。于是李振清就理所当然的成了40军副军长兼106师师长,而当蒋介石知道了106师的“光荣突围史”后,还决定提拔李当暂编第5军军长。

李振清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去一个自己没有任何根基的部队当军长,弄不好反受部下挟制,成了光杆军长。事实证明了李振清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在他拒绝了升官之后,蒋介石从53军提拔了副军长李汉章去当暂5军军长。李汉章到职后果然无所作为,两个黄埔系师长压根就不理他,最后部队军纪涣散,在河南弄的民怨沸腾,竟逼得老百姓端了一个师部,打死一个团长。李汉章本人被撤职查办不说,就连部队番号都被裁了。李振清可真有先见之明啊。

如果说1943年的太行山战役将李振清弄进了40军的决策层,那么1945年的邯郸战役则是将李振清推上了40军的军长宝座。在这次和八路军的作战中,军长和副军长都被俘虏了,只剩下他李振清资望最高,他不当军长,谁都不服。

40军在河南和解放军作战还是很卖力的,这也就巩固了李振清的地位。可杂牌毕竟是杂牌,你再怎么卖力也只是充当中央军的炮灰。这不,除了困守青岛的中央军外,1949年的长江以北就只剩下李振清的40军在安阳、新乡窝着了。虽然国防部为了要40军坚持到最后一人,给李振清增加了两个师的番号,但李振清是想明白了,坚持下去就是守死。

在起义、死战、逃跑这个选择题上,李振清从1948年11月一直想到1949年2月,经过四个月的苦苦挣扎,李振清决定去台湾。在将军部事宜交由副军长李辰熙负责后,李振清以去台湾要求补充为由,逃跑了。没了李振清的40军,也在继续坚持了三个月之后,由副军长李辰熙率领,向解放军投了城。

逃台后的李振清虽然被任命澎湖防卫司令,但是根本没有实际兵权,虽然他想重建40军,但是却被否决,就连好不容易搭起来的39师也被孙立人给吞并了。失望的李振清就只能草草的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在家里当起了寓公。

1976年4月21日,李振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