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晓花
国家/地区:中国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80-02-27
身高:173cm
体重:60公斤
项目:藤球
最好成绩:2006年世界杯单组和双组冠军
个人爱好: 看书、音乐、上网逛街
注册单位: 内蒙古
现在教练: 刘丽英、张永斌
场上位置: 发球手
王晓花(4) 球衣号码: 5
93年在伊图里河少体校开始藤球训练
96年进入火车头运动学校、主要成绩: 98年曼谷亚运会团体单组第三
99年越南公开赛单组第一
泰王杯单组第一
2002世界杯单组第二
2002年釜山亚运会女子单组第二
在宁夏灵武市,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这里家徒四壁,却养育着四个活泼可爱的儿女。虽然不同姓,四姐弟却相处得无比融洽;虽然不同民族,三个回族儿女却深深地爱着他们的汉族“老妈”。作为这个家的核心人物,35岁的“老妈”王晓花在扶助回族三姐弟的路上已跋涉了13年。今天,当初面临辍学的三个孩子已相继张开了飞翔的翅膀。王晓花笑了,她付出的是一位教师深沉的母爱,收获的是超越血缘、坚不可摧的一世亲情。
大学校园里不寻常的母女
2004年9月初,大学新生报到时,东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两个远道而来的人很扎眼:那个个头矮小、面孔黝黑、戴副眼镜的女人,一到学校就忙前忙后,一会儿铺床,一会儿去买生活用品,穿的、用的买了个全。那份关爱,简直是无微不至,胜过别的母亲;她身边的女大学生,个头虽然也不高,却长着光洁的圆脸和美丽动人的眼睛。两个人手挽手,形影不离,俨然一对母女。
旁观者猜不透她俩是什么关系。看年龄、论长相,两人相差不过十五六岁,相貌也相去甚远,不像是一对母女;一听她们说话,人们更糊涂了:女生一口一个“老妈”,叫得十分亲切,看上去二人与普通母女没有区别。
她们不是母女。那个新生,来自宁夏灵武市农村一个贫寒的回族之家,名叫纪晓微。她当年考出了564分的高分,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她所在的梧桐树乡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的考生;她的那个“老妈”却是汉族,名叫王晓花,是灵武市一小的体育教师。
她们又胜似母女:就是这个“老妈”,拖着两条伤腿,心甘情愿地从遥远的宁夏千里迢迢一路辗转,陪伴纪晓微到长春。临别时,两人依依惜别,热泪盈眶。是啊,从纪晓微上小学五年级起,两人还没有分离过呢!
王晓花在长春呆了3天。她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东北师大的领导,介绍纪晓微的特殊情况,请求学校给予关照。东北师大党委书记听后作出郑重承诺:“放心吧,这根爱心接力棒就传给我们了!”王晓花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一个汉族老师怎么会有个回族女儿呢?要说清王晓花与纪晓微的亲情,还得从纪晓微的姐姐纪凤梅说起,此事也要追溯到13年前。
家访牵出的亲情
1993年,22岁的王晓花从宁夏体校师范专业毕业,分配到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小学任教并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纪凤梅当时是她班上的一个学生。这孩子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是个班干部。别看她穿得比较差,却有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幸福一家 有一天,纪凤梅没来上学。王晓花问班里的同学,同学把纪凤梅写的字条递给了她。那上面只有短短两句话:“老师,我爸不让我上学了。我想上学!”
短短数语,深深刺痛了王晓花。一放学,她就让一个学生带路去家访。
这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吊庄村”,全村人都是从条件更为恶劣的山区搬迁下来的。由于基础薄弱、搬迁时间不长,一些人至今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纪凤梅家就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虽然事先已有思想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王晓花惊呆了:两间低矮、破旧的土房,挤住着一家5口人(按当地规定,农村回族可生3个孩子),后墙已经有了裂缝。再看屋里,居然没有一件家用电器,铺的、盖的虽然都很干净,但都已破旧不堪。纪凤梅的父亲早年因翻车轧伤了腿,落下终身残疾,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早已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来的路上,王晓花脑中反复琢磨着一句话:再怎么样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她本想批评一下纪凤梅的父母,可是一看到这些情景,想好的话也说不出口了。
她一进屋,纪凤梅就扑到她的怀里哭了,王晓花也流下了泪水。
“不能让这么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她毫不犹豫地对纪凤梅的父母说:“你们让孩子上学,她上学的钱我来出!”纪凤梅的父母听她这么说,眼中流露出疑惑的目光。王晓花察觉到了,她掏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放到了桌子上。而她当时刚参加工作,工资只有149元,还没有积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