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3)程砚秋出生在1904年1月1日,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时 [8],生于北京德胜门小翔凤胡同荣姓满族正黄旗世家,瓜尔佳氏,与荣禄同族[9],原名承麟,字菊侬,1918年改为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取意于“艳于秋者厥为菊”,后改艺名为程砚秋,取意“砚田勤耕秋为收”。“四大名旦”之一,青衣程派创始人[9]。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10]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拟向武生方面发展。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程砚秋(京剧人生)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11]。他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程砚秋所演的戏,大多数都反映了普通百姓或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多为悲剧,如《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等,只有《锁麟囊》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也是当今程派戏迷票友相当喜欢的一出戏。程砚秋晚年最后一部戏是《英台抗婚》。中年后兼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对舞台艺术和剧种源流等有所论述,编为《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所演的剧目有《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亡蜀鉴》、《金锁记》、《碧玉簪》、《聂隐娘》、《梅妃》、《沈云英》、《文姬归汉》、《斟情记》、《朱痕记》、《荒山泪》、《春闺梦》、《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马昭仪》等。其中《荒山泪》被拍成电影。[9]
程砚秋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脏突发性梗塞,仅几分钟便失去了生命,于北京逝世,年仅54岁。
程砚秋合照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十二岁开始营业性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后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2年,程砚秋首度赴上海演出即引起轰动,10月30日《申报》17版刊登了《观艳杂谈(附图片)》一文: 程玉霜以簪缨世泽献技舞台,秀外慧中其禀赋已不同于凡俗,况经畹华为之指点,颦笑举止各如分际做工重在神色,神色之流露者眉痕。玉霜眉如远山,极幽妩之长,颦时偶浅展,轻施无不奇艳。[13]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程砚秋曾经担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旦行教师。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程砚秋再赴上海开演,此时他风华正茂,开创程派艺术,10月04日《申报》17版《海上秋声》一文评价说:[13]
青衣花衫泰斗程艳秋,艺术高超,蔚成宗派,尚侠知义,国人皆称曰贤。此次应荣记大舞台之聘,九度来申,尽演拿手好戏,以慰沪上云霓之望。[13]
艳秋于《碧玉簪》中自饰张玉贞,艳丽之中,具备幽、闲、贞、静四字。洞房一场种种设想,如抽丝剥茧,波澜迭出。其惊疑羞怯怨嗔怜爱之神态,俄顷变异。至其在姑 前之茹苦,在母前之遮掩,在夫前之含嗔,在婢前之矜重,无美不具,允称表情圣手。[13]
1938年,程砚秋第七次赴上海表演,此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走向个人艺术最高峰。11月01日《申报》14版《程砚秋登台第一声》说:[13]
程砚秋之玉堂春,新腔百出,自成一家,西皮慢板固佳,而原板二六流水,尤多好腔。砚秋之长处,在嗓音虽走细弱,而守眼十分清晰。[13]
同日15版的《程之艺术》一文则点出:
砚秋之成名,或谓得力於罗瘿公之力捧,实则不然,砚秋之成名,其思想居首,艺术次之。当其远征域外之时,于国外之戏组织,及剧本意识,深致研究,于是得悲剧之秘。归国以后复致力于其剧本只整理,于是蒸蒸,获程派盟主之地位。至其艺术,嗓音唱腔,皆就其天赋之本能,以发挥之,虽学之者众,而能得其秘者,百不一见。玉霜之艺术 ,果真难学乎?非也,学者削足就履,未知砚秋之所长耳。[13]
1918年4月30日,农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艳秋商量出师
1921年,农历辛酉年:时慧宝与程艳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艳秋组和声社
1922年3月12日,农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龙马姻缘》
1922年7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梨花计》
1922年7月8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全本《芦花河》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农历癸亥年:天津李士伟家堂会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艳秋首演《红拂传》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1923年5月12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花舫缘》
1923年6月9日,农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艳秋首演《花筵赚》
程砚秋 1923年7月14日,农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艳秋首演《鸳鸯冢》
1923年8月18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艳秋首演《风流棒》
1923年9月18日,农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艳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农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艳秋首演《孔雀屏》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和声社赴东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艳秋首演《赚文娟》
1924年4月1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艳秋首演《金锁记》
1924年5月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艳秋首演《玉狮坠》 1924年6月28日,农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青霜剑》
1924年8月8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艳秋组鸣盛社
1924年8月20日,农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鸣盛社在三庆园打泡
1924年12月14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碧玉簪》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鸣盛社赴东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鸣盛社为张作霖五十寿诞演堂会戏
1925年4月18日,农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艳秋首演《聂隐娘》
1925年4月29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张宗昌为母祝寿堂会
1925年5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1925年12月12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文姬归汉》
1926年1月29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艳秋首演头二本《福寿镜》程砚秋一家合影1926年1月30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艳秋首演三四本《福寿镜》
1926年5月29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沈云英》
1926年9月,农历丙寅年:程艳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艳秋首演《斟情记》
1927年4月30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艳秋首演《朱痕记》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农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艳秋首演《梅妃》
1928年12月3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
1928年12月14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艳秋为鄂北工赈会义演
1929年2月21日,农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
1929年3月23日,农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结束北返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1930年3月,农历庚午年:程艳秋首次重组鸣和社
1930年3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华乐园演出 1930年4月,农历庚午年:鸣和社赴东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鸣和社特约王少楼同台
1930年5月19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艳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艳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程砚秋1930年11月8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陈丽卿》
1930年11月13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鸣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荒山泪》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1931年8月,农历辛未年:程艳秋首演《春闺梦》程砚秋1932年1月1日,农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艳秋改名并收荀令香为徒
1932年1月13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砚秋离北平赴法国考察戏剧
1932年1月28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砚秋一行抵达法国巴黎
1933年5月,农历癸酉年:程砚秋二次重组鸣和社
1933年10月,农历癸酉年:鸣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农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陈丽芳拜程砚秋为师
1935年,农历乙亥年:鸣和社赴长沙、开封演出
1935年4月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
1935年4月11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程砚秋1935年10月28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砚秋首演《亡蜀鉴》
1936年,农历丙子年:谭富英在胜利公司灌制九张唱片
1936年4月,农历丙子年:鸣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农历丙子年:胜利公司1936年莅平灌片欢宴会举行
1937年2月4日,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吴泰勋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
1937年3月,农历丁丑年:程砚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费宫人》
1937年4月21日,农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组秋声社
1937年6月4日,农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费宫人》
1937年12月31日,农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
1938年,农历戊寅年:徐润生拜程砚秋为师程砚秋合照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1938年10月,农历戊寅年:程砚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农历己卯年:迟世恭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刘连荣加入秋声社
1939年3月,农历己卯年:于世文加入秋声社
1939年5月,农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农历己卯年:魏莲芳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8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刘迎秋拜程砚秋为师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0年2月,农历庚辰年:陈少霖加入秋声社
1940年4月29日,农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锁麟囊》
1940年8月16日,农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锁麟囊》
1941年,农历辛巳年:敌伪警宪以刺刀镪水毁坏秋声社戏箱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1年10月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41年10月3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41年10月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41年10月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41年10月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41年10月7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41年10月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41年10月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41年10月10日,农历辛巳年八月二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41年10月1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41年10月1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41年10月1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41年10月1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41年10月1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41年10月1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41年10月1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41年10月26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1941年10月2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七天
1941年10月2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1年10月31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一天
1941年11月2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三天
1941年11月4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五天
1941年11月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1年11月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砚秋首演《女儿心》
1941年11月10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
1941年11月13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四天
1942年10月,农历壬午年:程砚秋击退敌伪特务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45年8月15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砚秋宣布结束“三闭主义”
1945年11月2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砚秋收王吟秋为徒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1946年,农历丙戌年,春:程砚秋收赵荣琛为徒
1947年,农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声社
1947年1月15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砚秋、杨宝森义演《朱痕记》
1947年3月,农历丁亥年:程砚秋收李丹林为徒
1948年12月20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声社为河北大名旅泺同乡会救济难民义务筹款演剧
1949年,农历己丑年,秋:程砚秋收尚长麟为徒
1949年1月,农历戊子年:秋声社重组
1949年3月,农历己丑年:程砚秋赴捷克布拉格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49年3月27日,农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声社应北平军管会邀出演《三击掌》
1949年7月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9月,农历己丑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11月,农历己丑年:秋声社应赵清泉约入陕
1949年12月,农历己丑年,中旬:秋声社赴沈阳演剧兼作地方戏曲调查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砚秋率领秋声社启程首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0年4月16日,农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砚秋发表《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程砚秋二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1年2月,农历辛卯年:秋声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区演出及调查
1951年4月3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2年8月,农历壬辰年:秋声社末次赴沪演剧
1952年11月,农历壬辰年:程砚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2年11月14日,农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束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成立
1953年3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沈阳、哈尔滨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4年,农历甲午年,秋:苏联专家干涉中国戏改工作
1954年4月,农历甲午年:程砚秋剧团赴舟山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5月,农历甲午年:梅、程、马、杨竞演上海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收江新熔为徒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剧团准备排演拍摄《荒山泪》电影
1955年,农历乙未年,冬:程砚秋赴河北调查戏曲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荒山泪》拍摄完毕
1957年7月,农历丁酉年: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等联合倡议戏曲界不演坏戏
程砚秋 1957年11月,农历丁酉年: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程砚秋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风流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还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
收在《程砚秋文集》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冤》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荒山泪[14]
导演:吴祖光
时间:1956年
剧情简介
明末,昏君崇祯不断缺陷取苛捐杂税,加深人民的痛苦。农民高良敏因付不出捐税,父子俩都被抓入狱,儿媳张慧珠日夜织绢才将高父子赎回。刚到家,公差就来抽取新税,父子俩连夜去采药被老虎吃了,慧珠的独子宝琏又被抓去,年迈的婆婆被气身亡。索税公差仍向她要税,慧珠一人逃进深山荒野,自刎而死。[14]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