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化

中国儿童文化

作者 方卫平
外文名 ChinaChildren'sCulture
页数 441页
书名 中国儿童文化
语种 简体中文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简介:儿童文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儿童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被重视程度,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开辟儿童文化的研究园地,推动儿童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期待着以此为文化研究和思想创造的学术平台,为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的学术建设添砖加瓦。

图书目录

儿童哲学

童年研究:“根”的探寻

童年的身体生态哲学初探

——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之二

试说儿童哲学的思想魅力

——兼析马修斯《哲学与幼童》

《红楼梦》:从儿童视角的解读

儿童文学

从“阅读”到“文本研究”

——浅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应用

“知识集”概念与儿童文学研究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材与教法:以《十一个小红帽》为例的童话教学

永恒的成长主题

云南边域文化观照下的儿童散文创作

——论吴然儿童散文的文化观

儿童文化

给我们梦想和希望

——当代青少年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与思考

流行音乐影响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略谈儿童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建设

孩子们的幽默樱桃

——评“小樱桃”儿童四格漫画系列

男女有别

——浅析儿童广告的性别歧视

儿童电影

中国儿童电影: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十风雨香如故

——谈国产动画片的民族风格

视觉文化中的影像暴力研究

——以动画片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

——1995—2005美国部分CG动画散论

图画书

图画书中关于死亡及生命的思索

儿童图画书,你可以承受多少之重

年度话题

游走在儿童和成人世界间的安徒生

一个不安的精神世界

——论安徒生童话中的“自我认同”

形塑与被塑

——对安徒生童话故事的一个宗教哲学考察

在一朵花里看见天堂

——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爱的主题

《海的女儿》的悲剧叙事设计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关于安徒生童话中颧鸟的断想

安徒生:童话之外的世界

焦点人物

蒋风先生的贡献

我心目中的蒋风先生

江南文化与金曾豪少年小说

金曾豪动物小说创作观之我见

学界对话

中国儿童文学正处于其最好的发展时期

——吴其南教授访谈录

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经典重温

契诃夫短篇小说阅读笔记

双重视角的忧伤之梦

——解读《小红帽》

《白雪公主》:女性成长的寓言

载着重负飞翔,为了轻盈的梦想

——《彼得·潘》细读

海外视域

死若樱花之静美

——试论安房直子幻想小说中死亡意识的表现

稿约

图书目录

儿童文化
三寸金莲:对旧中国女童身体文化的再反思
宋元小说中儿童形象塑造的情节模式探析
儿童动漫产业刍议
儿童博客中的儿童话语表达现状探析——以雏鹰网为个案

儿童文学
百年中国童话的一个轮廓
儿童文学语境下梦的叙事形式
作为白日梦的成年仪式——《炼金术士》与《根鸟》的比较
论童话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
试论中国当代少年小说中缺席的父亲形象
儿童文学的选择和评价——我国20世纪前期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透视
“互动说故事”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台湾儿童文学学术发展情况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儿童艺术
作家艺术家童年记忆的启示
从小学校歌看当前儿童歌曲歌词创作的困境及其出路
论中国儿童剧演出团体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儿童影视
三色童年——建国以来中国动画的童年话语与意识形态
论动画片《史莱克》系列中的戏仿——经典童话的消费与文化再生产 徐静静
童年没有护照——评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儿童阅读与儿童图书馆建设
小学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探寻
美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实践概况
儿童图书馆建设与儿童阅读发展

学校练习本研究专题
媒介中的课艺:一个转型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解读——以早期《学生杂志》(1914—1918)为例
“在故乡的最后一个早晨”:1917年的塞尔维亚儿童写作
塞尔维亚教育史上的练习本
国际学校练习本论坛综述

作家与作品
韦伶的幽——少女散文中的原生性神秘感和雌性文化气息
灵魂的守望——论安房直子幻想小说中的“物哀”品格

博士学位论文摘登
论儿童的生活世界及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儿童提问:一种存在方式
论魔幻叙事的源头及其在儿童文学中的变迁

学界对话
一位发展心理学家的发展历程

海外视域
加拿大儿童文学一瞥
《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绪论
解开童话中的神话——评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
“教育与阐释学文化”国际会议概要
五百年间的童年与家庭史——记意大利佛罗伦萨儿童机构的两个展览

学术机构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稿约

出版信息

书名:中国儿童文化-(第二辑)

ISBN:753423878

作者:方卫平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定价:36

页数:373

出版日期:2005-12-1

版次:

开本:0开

包装:平装

《中国儿童文化(第4辑)》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图书文摘

三寸金莲:对旧中国女童身体文化的再反思
刘晓东
摘要:旧中国有一种强迫幼小女童缠足的文化习俗。那因缠裹而残废了的双足被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缠足的文化使一个民族在生物学层面和文化学层面产生退化。中国需要新的儿童文化和新的教育文化。
关键词:三寸金莲 中国文化 儿童教育
20世纪初,甘肃爆发了一场暴乱,暴徒包围了省会兰州,逢人便杀。恐惧的农民跳进城墙,而妇女们因为可怜的小脚而行动不便,因而被杀于城墙之外。跑进城墙内的男子看到妻女被疯狂的杀人者追踪而至,请英国传教士要求总督打开城门。传教士解释说,如果打开城门,杀人者就会冲进来。他还说:“你们宁愿你们的妻子裹脚,是不是?看到了吧,这就是对你们的惩罚。”
三寸金莲可谓百无一用。从消极方面说,小脚不能逃生;从积极方面说,小脚也不便抗侮与进攻。三寸金莲可谓有害而无益,可是中国人愿意缠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缠足的文化,是一个长于禁锢的文化。晚清时期,一位驻美中国公使常用这样的话刺激美国听众:“是的,我们束缚了妇女的脚,而你们束缚了妇女的腰。到底哪种问题更严重?”然而事实在于,美国人束腰,在那些时髦女性中只占十分之一,而中国过去十分之九的女性都裹脚。而且美国人紧紧束腰是自愿的,并且往往是成年女性,而中国人的裹脚则是对无助的儿童的迫害。
只有幼年的女童才是被强迫裹脚的对象。年龄大些的女童或女人一旦在幼年没有裹足,那么由于骨骼已充分发育,就无法再缠足了。直接深受裹足之残害的是年幼女童,这种残害将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伴随她们一生。我们过去笼统地说,裹足的受害者是妇女,却往往忽视了裹脚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儿童,确切地说是女性儿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