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年

壬戌年

中文名 壬戌年
前一位 辛酉年
拼音 renxunian
目录导航

由来

壬戌年就是 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是戌(狗)年。所谓干支纪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起算自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而干支纪年又是 干支历的纪年方法。历代官方历书(即 黄历)皆如此。民国后,皇帝年号被弃用,农历只能借用干支来纪年,其一年的范围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点并无争议。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由于民国后使用了公历,不少民众在历法知识上的欠缺,所以常把干支历和农历混淆。

渊源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源于何时,今已难于细考。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算法

算法

中国历史悠久的干支历里,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9年称“壬戌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2,或年份数减2,除以10的余数是0,除以12的余数是0,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壬戌年”:

举例

第一千年 第二千年 第三千年
2 (西汉元始二年) 1022(北宋乾兴元年/ 契丹太平二年/ 大理明启十三年) 2042
62 (东汉永平五年) 1082(北宋元丰五年/ 辽大康八年/ 大理保立元年/ 西夏大安八年) 2102
122(东汉建光二年/延光元年) 1142(南宋绍兴十二年/ 金皇统二年/ 西夏大庆四年/ 西辽康国九年) 2162
182(东汉光和五年) 1202(南宋嘉泰二年/ 金泰和二年/ 西夏天庆九年/ 西辽天禧二十五年) 2222
242(曹魏正始三年/蜀汉延熙六年/孙吴赤乌六年) 1262(南宋景定三年/ 蒙古中统三年) 2282
302(西晋永兴三年/西晋光熙元年) 1322(元至治二年) 2342
362(东晋隆和元年/ 前凉升平六年/ 前秦甘露四年/ 前燕建熙三年/ 代国建国二十五年) 1382(明洪武十五年/ 北元天元四年) 2402
422(南朝宋永初三年/ 北魏泰常七年/ 西秦建弘三年/ 夏国真兴四年/ 北凉玄始十一年/ 北燕太平十四年) 1442(明正统七年) 2462
482(南朝齐建元四年/ 北魏太和六年/ 柔然永康十九年) 1502(明弘治十五年) 2522
542(南朝梁大同八年/ 东魏兴和四年/ 西魏大统八年/ 高昌章和十二年) 1562(明嘉靖四十一年) 2582
602(隋仁寿二年/ 高昌延和元年) 1622(明天启二年/ 后金天命七年) 2642
662(唐龙朔二年) 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 2702
722(唐开元十年/ 渤海国仁安三年) 1742(清乾隆七年) 2762
782(唐建中三年/ 南诏见龙三年/ 渤海国大兴四十五年) 1802(清嘉庆七年) 2822
842(唐会昌二年/ 南诏天启三年/ 渤海国咸和十二年) 1862(清同治元年) 2882
902(唐天复二年/ 南吴天复二年/ 南诏中兴六年) 1922(中华民国十一年) 2942
962(北宋建隆三年/ 辽应历十二年/ 南汉大宝五年/ 吴越建隆三年/ 荆南建隆三年/ 后蜀广政二十五年/ 南唐建隆三年/ 北汉天会六年/ 于阗同庆五十一年) 1982  

关于农历

第一千年 第二千年 第三千年
2 (西汉元始二年) 1022(北宋乾兴元年/ 契丹太平二年/ 大理明启十三年) 2042
62 (东汉永平五年) 1082(北宋元丰五年/ 辽大康八年/ 大理保立元年/ 西夏大安八年) 2102
122(东汉建光二年/延光元年) 1142(南宋绍兴十二年/ 金皇统二年/ 西夏大庆四年/ 西辽康国九年) 2162
182(东汉光和五年) 1202(南宋嘉泰二年/ 金泰和二年/ 西夏天庆九年/ 西辽天禧二十五年) 2222
242(曹魏正始三年/蜀汉延熙六年/孙吴赤乌六年) 1262(南宋景定三年/ 蒙古中统三年) 2282
302(西晋永兴三年/西晋光熙元年) 1322(元至治二年) 2342
362(东晋隆和元年/ 前凉升平六年/ 前秦甘露四年/ 前燕建熙三年/ 代国建国二十五年) 1382(明洪武十五年/ 北元天元四年) 2402
422(南朝宋永初三年/ 北魏泰常七年/ 西秦建弘三年/ 夏国真兴四年/ 北凉玄始十一年/ 北燕太平十四年) 1442(明正统七年) 2462
482(南朝齐建元四年/ 北魏太和六年/ 柔然永康十九年) 1502(明弘治十五年) 2522
542(南朝梁大同八年/ 东魏兴和四年/ 西魏大统八年/ 高昌章和十二年) 1562(明嘉靖四十一年) 2582
602(隋仁寿二年/ 高昌延和元年) 1622(明天启二年/ 后金天命七年) 2642
662(唐龙朔二年) 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 2702
722(唐开元十年/ 渤海国仁安三年) 1742(清乾隆七年) 2762
782(唐建中三年/ 南诏见龙三年/ 渤海国大兴四十五年) 1802(清嘉庆七年) 2822
842(唐会昌二年/ 南诏天启三年/ 渤海国咸和十二年) 1862(清同治元年) 2882
902(唐天复二年/ 南吴天复二年/ 南诏中兴六年) 1922(中华民国十一年) 2942
962(北宋建隆三年/ 辽应历十二年/ 南汉大宝五年/ 吴越建隆三年/ 荆南建隆三年/ 后蜀广政二十五年/ 南唐建隆三年/ 北汉天会六年/ 于阗同庆五十一年) 1982  

农历简介

农历规则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 中国传统 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 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 朔望月,但设置 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 回归年,设置 二十四节气以反映 季节(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 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 世界所有 华人及 朝鲜、 韩国和 越南及早期的 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 传统节日如 春节、 中秋节、 端午节等 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 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农历历史

日月年的定义是和周朝的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夏历受到了当时周朝制度的影响。下面我们进行逐一的介绍。(我们这里的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

历史事件

中国的历法与 纪年采用阴阳 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 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 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 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 殷商时期。从 黄帝纪年到 清朝末期启用 西历( 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 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 太初历、隋 皇极历、唐 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 医学、思想 学术、 天文、 数学等有所作用,如 西汉末期的 三统历和 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公元422年 - 中国大事件

公元422年 - 关于日本

公元422年,谢灵运38岁;他受到排挤,被外放到永嘉做了太守。从现存的诗集推测,可能在这一年,谢灵运才开始山水诗的创作。 这一年,他作《辨宗论》,这一年晚些时候,他又作了《山居赋》。

公元422年5月,刘裕病死,庙号高祖,谥号武帝。宋武帝刘裕长子,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即位,年号“景平”(自公元423年始)。

北魏拓跋嗣听到刘裕死了,乘机出兵。公元422年十月,魏派大将奚斤等帅步骑二万过河驻滑台东,拓跋嗣自领五万人为奚斤后援。十一月,奚斤攻破滑台,乘胜进迫虎牢。次年正月,魏军攻取 洛阳。魏军分兵略取兖州、青州各城邑,大镇只虎牢坚守不动。在魏军多次进攻下,虎牢坚守二百多天后,最后也被攻破。

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宋失掉司、豫、兖州等地,洛阳、虎牢、滑台皆为魏占。宋只保有兖州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以南和豫州项城(今河南项城东南)以南的地方。拓跋嗣还曾派叔孙建入临淄,所向城邑皆溃,宋青州刺史聚民保东阳城(今山东费县西南)。

公元422年,此时中国依然几分,西部的后秦帝国已经灭亡。此时在秦岭以北,关河以西,有三个政权并立,最强大的占据长安、陕北、河套地区的赫连氏夏帝国,第二个是已经灭亡了西凉一统河西地区的北凉王国,第三个是陇右地区的西秦王国。刘宋政权中,开国皇帝刘裕刚刚去世,但是帝国正处于鼎盛的状态,在先后灭亡南燕、后秦后,南方刘宋政权虽然没有稳定住长安的局势,但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已经被刘宋完全占领。此时的刘宋,虽然没有实现迁都中原,但也已经不是偏安的南方小政权。

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造于公元422年,风格古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魏书·鄯善传》、《宋书·索虏传》等史籍中记载:公元422年,鄯善王比龙世子率4000余国民归降北凉王沮渠安周,并随其迁居高昌。来到高昌后,这部分 楼兰人被安置在库姆塔格沙漠北缘的绿洲地带。楼兰人将这片绿洲命名为“蒲昌”,以示对故乡罗布泊蒲昌海的纪念。至今,维吾尔人仍将鄯善称为“辟展”,即“蒲昌”。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伟大的旅行家、佛学家、翻译家,中外文化第一交流使者 法显在湖北荆州辛寺去世,享年86岁。

公元422年 - 欧洲大事件

公元422年从新罗( 朝鲜)聘请名医金武使为 天皇治病,是日本国外医师赴日治病的最早记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