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上,拥有 书法艺术的民族 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作为一种 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 大篆、 小篆、 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 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 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 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 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 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 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 绘画则统领着 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 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 书画",如" 书画同源"、" 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 文人画出现以后, 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 水墨写意与书法的 行草意趣相通。 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 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 园林建筑中的含蓄、 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 结体、 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 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 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 唐代书法 法度严谨、 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 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 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 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 中国封建社会 停滞不前, 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 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 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 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 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 大家的青睐。
从先秦,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种 书法体演变,名碑名贴赏析,书家特色评介, 书法创作概要, 书法欣赏规律,让读者一窥中国书法艺术全貌。
可供美术, 艺术设计人员阅读参考。
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 艺术形式, 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 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线条与组合;
(2 ) 具象与抽象;
(3 ) 情感与象征。
草圣 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 常熟 县尉。唐代大 书法家。以 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 诏书: 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 斐旻的 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 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 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 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 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 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 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 杜少陵曾写的《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 少陵曾对 公孙大娘的 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 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 龙翔;来如 雷霆收震怒,罢如 江海凝 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 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 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 :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 ;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 使转’ 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张旭三杯草 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 云烟”—— 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字伯高,一字 季明,吴郡( 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 金吾 长史,人称“ 张长史”。其母 陆氏为初唐书家 陆柬之的 侄女,即 虞世南的 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 豁达大度, 卓尔不群,才华横溢, 学识渊博。与李白、 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 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 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 张颠”的雅称。后 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 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 裴旻剑舞、 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 张若虚、 包融号称“ 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 张芝、 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 变幻莫测的 狂草来,其状 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 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 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 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 旁若无人, 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 窘穷、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 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 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叶砸帐醯闹醋诺恼媸敌凑铡D压趾笕寺奂疤迫耸榉ǎ耘贰⒂荨Ⅰ摇⒀铡⒘⑺氐染邪幔ǘ哉判裎薏辉尢静灰眩馐且帐跏飞暇藿鲇械摹?
传世书迹有 《肚痛帖》、《 古诗四帖》等。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 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 小篆)、 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 楷书、草书、 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 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 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 文学家 扬雄在他的《 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 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 崔瑗的《 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 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 赵壹的〈〈 非草书》、 蔡邕的 《篆势》、 《笔赋》、 《笔论》、 《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 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 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 成公绥的 《隶书体》、 卫恒的 《四体书势》、 索靖的《 草书状》、 刘劭的《飞白势》、 杨泉的 《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 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 卫夫人的 《笔阵图》、 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 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 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 羊欣的《 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 论书表》、瘐 肩吾的 《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 《论书》、 《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 唐楷诸家,为 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 智永的《 永字八法》和智果的 《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欧阳询的《 三十六法》、 孙过庭的 《书谱》、张怀域还的 《书议》、 《书信》、 《书断》、《文宇论》、 《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 窦泉的 《述书赋》, 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张彦远编的《 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 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 另辟蹊径,一时 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 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 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朱长文的 《续书断》、苏轼的《论书》、 《东坡题跋》、 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 书史》、 《海岳名言》、 姜夔的 《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 刘有定注的 《衍极》和 陈绎曾的 《翰林要诀》。 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 研美兼善。 陶宗仪的《 书史会要》、 丰坊的 《书诀》、 项穆的《 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 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 笪重光的 《书筏》和 朱履贞的 《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 刘熙载的《 艺概· 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 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 《书概》还对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 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 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 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 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 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 章草、 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入、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 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 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 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 雄特,体严法备,如 忠臣义士, 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 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 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 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 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 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 崩云,或轻如 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 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 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 博喻,来比拟 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 举不胜举。
第二节 创作内容与章法
第三节 书法样式举要
第十章 书法欣赏
第一节 书法欣赏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书法美的标准
本书把中国书法置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背景下 , 以全新的角度全面审视中国书法史 , 不仅系统 、详尽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演进和发展的历史 , 阐述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发展历程 , 而且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在欧美等西方世界的传播情况和研究现状 . 本书 正文共十章 , 包括 : " 汉字的艺术素质 " 、先秦两汉直至20世纪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状况 、" 中国古代书论概述 " 和 " 中国书法在西方 " 等 , 前言特邀对中国艺术有精深研究的美国学者方闻先生撰写 , 同时收入在中国大陆 、台湾和日本 、美国 、欧洲等地选取的600余幅最具代表性的历代书法名作图片 , 生动具体地展示出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