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瑞李占瑞的哥哥李占祥很早走进军营,李占瑞也把精忠报国的岳飞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视为自己的偶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新乡私立的静泉初级中学读初三的李占瑞决定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他从报纸上看到,校部设在贵阳的“中央防空学校”在漯河招生的广告,他想去试一试。
出门前,他对父母说:“忠孝不能两全,没有国哪有家,好男儿就要从军,你们多保重。如果抗战胜利了,我和哥哥谁能活着回来,谁给你们尽孝!”
顺利通过考试后,他和同学们被送到湖南岳阳,边学习边训练。之后,他随学校辗转到长沙、常德、桂林。
在桂林,他意外地遇到哥哥李占祥,他也在一所半军事化的学校学习。不久,兄弟俩再度分开。
一年后,在湖南衡阳,兄弟俩又见面了,哥哥消瘦许多。这次分别成了永别,李占瑞给哥哥写了好多封信,都被退了回来。
1939年,重庆陕西路朝天门,他正好赶上“空军军士学校”第七期招飞行士。招考必须经过严格得近乎苛刻的体格和学科考试,光视力就反复查了整整一周。
2000多人报名,最后只录取了2个,李占瑞就是其中之一。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空军军官学校27期”继续深造。
很快,李占瑞被送到四川铜梁受训,这里被称为“空军的摇篮”。李占瑞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游泳、吊环及各项空军军事技能。国难当头,他们必须尽快掌握本领,投入实战。
李占瑞1942年春,从当期200多名学员中精挑细选出的40多人,在昆明巫家坝机场乘坐C47运输机飞往巴基斯坦深造。这里的教官都是美国人,学员中有中国、印度等国家的飞行员。李占瑞在这里学习飞机识别、飞机构造、飞行射击、俯冲投弹以及飞机坠落时的应急处理等实战技术,模拟作战训练。他们驾驶B24重型轰炸机和B25轻型轰炸机,像雄鹰在上空盘旋。
1942年学成毕业,他被编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中国空军第一大队三中队”(陈纳德任混合大队队长),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上空作战,炸桥梁,打坦克,击落敌机、装甲车……从1942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李占瑞立下二等功和三等功,凯旋回国。
回国后,他分到“上海空军第八大队”。李占瑞不想把战机上的枪口和投弹口对准自己的同胞,受到同学嵇勤民(郑州大学教授,已离休)的影响,开始向党组织靠拢。他的进步言行被发现后,关了3个月的禁闭,但更坚定了他投奔解放区的决心。
“回来,我一定要回来,哪怕死也要死在家乡!”1948年,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他突破重重封锁,回到家乡。
由于厌倦了战场,他没有继续从军,在中原交通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后,主动要求到铁路上当一名技术工人。从此,他在郑州铁路机务段做检修工30多年,直到退休。
在单位里,李占瑞很少提及当年,也没有人会把这名干过多个工种的老师傅,与叱咤风云的飞行员画上等号。唯一令人惊讶的是,紫荆山公园和金水河畔外语角红火的时候,老人经常去。他发音纯正、清晰流利的英语,让年轻人刮目相看。
2022年7月12日下午,李占瑞在郑州去世,享年101岁。[1]
2015年9月2日,李占瑞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