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从豪1920年10月13日(庚申年九月初二日)出生在江西省临川县崇岗乡上邓村一个勤劳的农民家庭。
1929-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
1935年,考入南昌一中初中部。
1941年7月,同时考取南昌中正大学及厦门大学;9月,自临川步行至福建长汀,入设在长汀的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5年7月,大学毕业,同时修完了数理系的几乎全部课程。9月-1946年10月,先在厦门集美学校高中部任教,后在南昌一中任教。
1946年11月-1948年8月,在南昌中正大学化学系任助教。
1947年冬季,因支持学生的“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民主运动,遭到学校当局解聘,后因化学系教授们的反对而收回成命。
1948年9月,应聘来到青岛山东大学,在化学系任教。
1949年,晋升讲师。
1949年-1951年,自修量子力学与量子化学,开始研究化学键问题。
1952年7月,参加教育部主办的“青岛暑期物质结构进修班”。
1953-1954年,到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化学系进修,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开始系统的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1955年,发表了第一篇量子化学研究论文《键函数》;与姜爱琴女士结婚。
1956年,晋升为副教授并任化学系副主任,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发表了论文《一个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
1958年,随山东大学由青岛迁至济南;研究TNT炸药爆炸因子,由于保密原因未能发表。
1959年,在“反右倾、拔白旗”运动中受到错误的批判。
1960-1962年,研究“化学键与反应性”问题。
196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
1963-1964年,参加唐敖庆教授主持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配位场理论,提出点群一连续群耦合系数,主笔撰写了论文《配位势场理论的研究I.正八面体场中dn 组态的理论分析》,作为该研究集体的主要成员合作发表了关于配位场理论研究的系列论文。
邓从豪(右)1965年,发表了论文《分子波函数的一个近似表示式》。
1966年,《配位场理论研究》论文在“北京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大会评为十大优秀成果之一。
1966-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先后在济南黄磷厂当工人,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在此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仍在家中坚持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1971-1977年,出任光学系副主任、主任;研究激光光谱、分子轨道理论以及微观反应动力学理论。
1974年,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中国激光学术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加拿大,回国后执笔撰写考察报告,并被推选到国家若干重要科研单位和高校做考察报告;11月,山东省激光学会成立,任理事长。
1975-1976年,赴郓城县参加建设大宅赛的农业劳动,省广播电台报道了他的劳动事迹。
1978年,论文《分子轨道理论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山东省科学大会奖;5月晋升教授;创建山东大学理论化学研究室,任主任;招收了“文革”结束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年底调回化学系任教;发表论文《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子理论研究》。
1979年,在继续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的同时,开始集中精力研究电子相关问题,并发表论文《自发辐射的线宽与原子能级位移》。
1980年,1月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9月作为山东大学代表团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印地安那大学及其分校普顿大学、纽约市立学院等七所高校,同部分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9月当选山东省第四届当代会代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复刊,任编委。
1981年,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中、英文版)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图书一等奖;《配位场理论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月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结构化学学术会议;11月创建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点,成为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分子科学与化学研究”杂志创刊,任编委。
1982年,2月任山东大学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4月,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后又任常务理事;6月出席在瑞典召开的国际量子化学学术会议;“结构化学”杂志创刊,任编委;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1983年,招收了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继续研究电子相关问题,发表了论文《修正的Hartree-Fock方程》;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1984年,6月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并任党委常委,提出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十六自办校方针;11月赴威海市代表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字创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2月出任第二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并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5年,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任主任;率领山大代表团访日并建立校际关系;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中日双边理论化学学术交流会;7月参加中国十大高校校长代表团访问日本。
1986年,1月召开中共山大第九次代表大会,当选校党委常委;6月访问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正式签订两校学术交流协议。研究电子相关及量子有机反应机理;《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1986-1990)重大项目(题目:量子化学及其应用,所负责的子课题名为“电子相关研究”);为集中精力攻克科研难关,于年底辞去山东大学校长职务。
1987年起,连任两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直至逝世。
1988年,研究量子反应散射理论;《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应邀赴美国、加拿大的六所大学讲学;“化学物理学报”创刊,任编委。
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师称号;主编的《现代化学的前沿与问题》一书出版。
1990年,研究多电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主持全国第四届量子化学学术会议;《量子化学及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方法与应用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分子科学与化学研究”杂志更名为“分子科学学报”,任副主编。
1991年,研究量子反应散射方程的代数解法;发表论文《超球坐标下He原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6月出席在以色列召开的国际量子化学学术会议。
1992年,开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1992-1996)重大项目(题目:量子化学与非平衡态统计及其在化学上的应用,所负责的子课题名为“分子反应的量子碰撞理论研究”);创建私立齐鲁创业大学,任校长。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继续研究多提量子理论及量子散射理论。
1994年,主持全国第五届化学动力学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量子反应散射的LCAC-SW方法》;领导物理化学专业申请山东省重点学科,获批准。
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进京出席了颁奖大会;继续研究量子多体问题;5月赴香港科技大学等数所大学及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讲学;10月山东大学召开隆重庆祝邓从豪院士执教五十周年;领导物理化学专业申请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获批准。1996年,《多电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双自由基结构和反应性能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4月患重病,但仍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博士生。
1997年,《多电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出席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的“山东省推荐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高级专家选拔和培养工作会议”;出席华夏齐鲁学院(原私立齐鲁创业大学)董事会议;继续研究多题量子理论及量子反应散射理论;继续指导博士生;教科书《结构化学》定稿,交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1月8日会见来山大访问讲学的美籍教授;1月16日听取了理论化学研究所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做了全面详细的指示;1月17日晨在济南逝世,享年78岁。
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多年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双原子分子的一个势能函数提出三维旋转群-分子点群的耦合系数,使配位场理论计算标准化,用量子场论方法推导了过渡态理论的微观速率常数,严格证明了Eyring公式,提出原子、分子应满足的几个条件以构造电子相关函数在超球坐标下把波函数向超球谐和广义拉盖尔函数的两个完备集作展开,从而获得对原子和分子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3]。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部。
1955年,发表了第一篇量子化学研究论文《键函数》。
1957年,发表了论文《一个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
1963年,主笔撰写了论文《配位势场理论的研究I.正八面体场中dn组态的理论分析》。
1965年,发表了论文《分子波函数的一个近似表示式》。
1966年,《配位场理论研究》论文在“北京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大会评为十大优秀成果之一。
1978年,论文《分子轨道理论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同年,发表论文《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子理论研究》。
1979年,发表论文《自发辐射的线宽与原子能级位移》。
1983年,发表了论文《修正的Hartree-Fock方程》。
1991年,发表论文《超球坐标下He原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
1994年,发表论文《量子反应散射的LCAC-SW方法》。
邓从豪教授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导师。50年来,他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化学系、物理系和光学系讲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二十余门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有些课程是在全国首次开设的。
邓从豪教授的讲课特点是侧重推理,逻辑性强,思想严密,内容新颖而充实。他记忆力惊人,授课不用讲稿,总是适时地介绍国内外同行及他本人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听课者很快地进入本学科的前沿。有一次他患了病,右肩肘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按时给研究生上课,右手抬不起来就用左手写,一堂课下来累得脸焦黄,出虚汗。他常说,凡事贵在坚持,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如果碰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成功不会向你招手。邓从豪教授治学精神和授课风格影响了一代人,他指导出来的研究生和他的助手也都承袭了这种传统。因此,由他创建并领导的理论化学研究室,学术思想活跃,民主气氛浓厚,开课质量高,科研成绩大,是毫不奇怪的。邓从豪教授学风严谨,科学思想深邃,研究成果累累。但他更为重视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总是抓住科学前沿的关键性问题,力争取得重大成果。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其科学价值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都为国际国内同行专家所公认。
1956年起,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光学系的主任、副主任。
1980年起,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作为一名教师,他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名行政领导,他高瞻远瞩,驾驭全局,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蓬勃发展,他时刻关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知人善任、奖罚得当是邓从豪教授做行政领导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1962年化学系有一位应届毕业生,聪明勤奋、成绩优异,但纪律松懈,说话偏激,毕业分配时,某些领导曾提出处分该生,时任化学系副主任的邓从豪教授则力主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主张免予处分。在邓从豪教授的坚持下,这个学生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并于1997年光荣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数次应母校邀请回山东大学讲学,每次谈起邓老师给予他的教育和爱护时,都是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没有邓老师的关心爱护就没有他的今天。
邓从豪教授十分强调学风、校风和作风建设,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时提出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16字方针。他曾多次率山大代表团访问英、美、日、澳、加等国,考察发达国家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他身体力行,不仅自己治学严谨,作风正派,还善于倾听下级、学生和教职工的意见。邓从豪教授还十分注意培养、奖掖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自学本领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他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解答疑难,一丝不苟地为学生和青年教师审阅、修改学术论文,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研究,而且用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所获得的资金建立了“青年理论化学研究基金”,奖励做出优秀研究成果的研究生和青年理论化学工作者。邓从豪教授历经磨难。在1959年的那场所谓“反右倾”运动中,他曾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剥夺了化学系副主任职务。在“文革”动乱中,他又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身心倍受摧残。但是他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极其困难的情形下进行科学研究,顶着压力为青年教师开设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邓从豪教授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育事业中去。许多跟随他工作多年的助手和学生发出由衷的感叹:邓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做学问,而且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时间 | 奖项 | 备注 |
---|---|---|
1997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奖 |
199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获奖 |
1992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90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88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86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获奖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获奖 |
1978年 | 山东省科学大会奖 | 获奖 |
时间 | 奖项 | 备注 |
---|---|---|
1997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奖 |
199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获奖 |
1992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90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88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86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获奖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获奖 |
1978年 | 山东省科学大会奖 | 获奖 |
时间 | 奖项 | 备注 |
---|---|---|
199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获奖 |
1993年11月 | 中科院院士 | 获奖 |
1990年 | 政府特殊津贴 | 获奖 |
1989年 | 全国优秀教师 | 获奖 |
1982年 |
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 获奖 |
时间 | 奖项 | 备注 |
---|---|---|
199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获奖 |
1993年11月 | 中科院院士 | 获奖 |
1990年 | 政府特殊津贴 | 获奖 |
1989年 | 全国优秀教师 | 获奖 |
1982年 |
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 获奖 |
1990年,任《分子科学学报》(J.Mol.Sci.)副主编[2]。
1981年,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中、英文版)。
1989年,主编的《现代化学的前沿与问题》一书出版。
1997年,教科书《结构化学》定稿。
1955年,与姜爱琴女士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