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延

思延

目录导航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曾在芦山县思延乡村民心里念叨过千万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交通闭塞,思延乡与外界的联系不多,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成了村民们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

    尽管思延乡素有“芦山粮仓”的美称,但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修路,成为佛图山下的思延人共同的心愿。

西瓜烂在瓜地里

    从小在思延乡清江村长大的余洪润老人回忆,以前,在芦山流行有这样一句话:“凡在思延乡长大的娃娃都在佛图山摔过跟斗。”

余洪润摇摇头,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条黄泥巴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盘旋在佛图山头。

    “这条小路,就是当时思延乡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余洪润无奈地说,思延乡背靠县城,却不通公路。

    30年前,思延乡人进一趟县城少说也要翻山越岭一两个小时,千回百转,爬坡下坎。一遇到雨天,泥泞的小路,村民更是“摸爬滚打”才进得了城。

    还有个笑话,说思延乡小伙子如果进城相亲见个妹子,清早出门摸黑才见得到。

    “以前只要我们一上街,人人都知道我们是思延乡的!”余洪润感慨地说,思延人身上的“黄泥巴”在全县都很出名,甚至成了思延人的标志。

与外界仅靠一条泥巴路通行,通村通组公路更是没有一条,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全靠肩挑人背,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农业生产价值低。1995年,思延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106元。

胡忠莲是思延乡周村村合村并组前三角村村主任,她说,三角村盛产西瓜,这本是件好事,可三角村的村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运一车西瓜到城里,要六七十个人花上一天时间。

“西瓜要卖5毛钱一斤,1吨西瓜要卖1000块钱呢!”虽然收入“可观”,但胡忠莲说,没有公路运输,只能靠人力搬运,这样就会花去一大笔搬运费用。

    而且请人搬运也是件头痛的事,所以很多西瓜都烂在了地里。本来是村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却成了包袱。

    胡忠莲家里5亩地就只种了几分地的西瓜。   

干劲十足路修通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思延乡时,“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翻开余洪润的工作笔记,泛黄的本子上,还清楚地记录着:1992年12月,思延乡第十届人代会上,由干部倡议、带动乡民捐资,全乡人民共同集资修“思佛公路”。

    第一次,思延乡开始集资修路;第一次,思延乡有了条像样的路;第一次,乡里的公路有了名字。

家家户户齐心协力,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很快,一条从三角村铁索桥头到佛子岩,全长2公里的毛路竣工了。

    思延乡终于有路了。

    1996年3月15日,由政府出资,国家扶助,芦山县交通局协助,思延乡全乡人民集资,全乡7个村38个组2000户人齐心协力,修建了总投资70万元、总长3.32公里的公路。

    1997年2月3日,历时一年,“思佛公路”实现了质的飞跃,首次通上了汽车。

    尽管通乡公路修好了,可通村通组公路还未修好。为激励村组干部带领村民筹资修路,在当年的村社干部年度目标责任书里,还有这样的规定:凡是不通车的村组,扣减当年村社干部2%的误工补贴。

同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二,思延乡清江村五组村组干部就带领全村村民,下河搬石头,抬沙子,成为全乡第一个开始修路的村组。

    与此同时,1997年1月6日破土动工,投资110万元修建的思延大桥,再次大为缩短了思延乡与县城的距离。

    1999年2月6日,投资100万元铺设到县城的水泥公路,把从思延乡进入县城的时间缩短为车程10分钟。

新村扶贫产业兴

    2000年,当20万元新村扶贫项目资金到达思延乡时,全乡上下想到的还是修路。

    通往县里的公路有了,大桥有了,通村通组的公路需要修建、硬化入户。

    这是思延人祖祖辈辈的心愿。思延人再也不愿自家的学生娃每天踏着烂泥上学,还常常摔跟斗;更不愿让家里的自行车形同虚设——路烂的时候,即使是下坡,陷入泥泞的自行车也不见得能滚动车轮。

    清江村修建通村公路,工程开始的时候正是农忙时期。

面对两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全村人几乎倾巢而出,除了干农活的,就是在公路上投工投劳的。每天100米的修建速度,让许多人目瞪口呆。

    几个月下来,11.6公里的水泥村道终于平平整整地摆在了大家面前,受益户525户,受益村民达到了2136人,覆盖了全村近60%的农户,思延人出门再也不用一脚黄泥了。

    这20万元资金点燃了大家建设家园的激情。

    尽管资金仍有缺口,人们不愿半途而废。于是村组干部东奔西走筹集资金,村民房屋改造也如火如荼,改水、改厕、建池……

    如今走进村民们家中,宽敞明亮的房间,整洁卫生的厨房、卫生间,干净的沼气炉,让人耳目一新。

  周村现任村主任付明花是前任村主任胡忠莲的女儿,同是村主任,母亲和女儿却担负着不同的村干部职责。老村主任胡忠莲说,那时,当村主任就是动员村民修路致富,现在女儿这代就是带领村民促增收、搞养殖,土地流转搞开发。

    路的延伸改变了思延乡的一切,也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茅草房不见了,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农业观光、特禽养殖、高科技种植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思延人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思延乡党委书记程晓斌介绍,思延乡已投资建成游泳池,发展夏日旅游产业,计划在将来的几年内,思延乡清江村还将建几家农家乐,让农民在自己家里就能挣钱。

    “遍山都是宝,无路就是草”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思延乡的村民总是乐呵呵地说:“过去我们这里是死葫芦闷葫芦,现在变成了金葫芦宝葫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