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河的呼唤》剧照(5)影片男主人公余晓飞(戚九洲饰)外表玩世不恭、圆滑世故,实际内心善良,十分孝顺。为了给母亲做手术,自己以给学生课外辅导之名收了家长的钱。因为收钱的事被家长投诉,他被“发配”到偏远的清泉河村小学支教,与女友萧潇雨(卢沁希饰)的恋爱关系也因此亮起了红灯。然而在清泉河这个民风质朴的小村庄,他的人生观得到了升华,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也被他的学生们感化了。最终,他与潇雨在清泉河收获了爱情的果实。
导演:孙宏建
编剧:孙宏建
制 片 人:余龙 申长青
主演:戚九洲,魏莲峰,卢沁希,薄冰
余晓飞:男,30岁,外表玩世不恭、圆滑世故,到偏远的清泉河村小学支教。在清泉河这个民风质朴的小村庄,他的人生观得到了升华,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也被他的学生们感化了。
胡大柱:男,60岁,村主任,胡美丽的爷爷,热心负责的村干部。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崇拜文化人,所以对余晓飞特别恭敬和维护。
陈红霞:女,35岁,学校的杂工,因为自己的孩子没了,精神受过刺激,有戒备心理。她没有任何功利心地守护着学校和孩子们。因为老公有了新欢,她欲寻短见,被余晓飞所救,后来成了余晓飞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
萧潇雨:女,25岁,余晓飞的女友。某公司白领,后辞职。一个改变了余晓飞人生轨迹的女孩,最后和余晓飞走到了一起。
胡兰兰:女,13岁,六年级,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村里只有一个奶奶。略早熟,喜欢学习,懂事温顺,心思细腻。
胡美丽:女,12岁,五年级,留守儿童。胡大柱的孙女。干净漂亮,与其他孩子略有区别,性格天真倔强,泼辣直接,快言快语。
刘小强:男,12岁,五年级,留守儿童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虽然略显幼稚,但很有“小男子汉气概”。 刘明明:男,11岁,四年级,留守儿童。体型略胖,都叫他小胖。
胡小娅:女,10岁,三年级,留守儿童。少言寡语。
于文勇:男,10岁,三年级,留守儿童。古灵精怪的机灵鬼。
胡佳佳:女,8岁,一年级,爱哭,班里的“小不点”。
余晓燕:女,35岁,余晓飞的姐姐。
贾德全:男,50岁,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任小慧:女,30岁,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导主任。[1]
公告栏前聚集了几个老师在边看边议论:
公告栏里贴着:《关于报名去偏远乡村支教的通知》。
男老师A:你报名吗?
男老师B:我才不去那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呢。
女老师A:我倒是想去啊,可孩子太小了。
女老师B:这种事,除非脑子有毛病的才会去。
余晓飞从校外走进来。
余晓飞从看通知的人后面经过,稍一停顿,划过。
余晓飞拿着菜谱在看,萧潇雨走到身边浑然不觉。
萧潇雨把菜谱猛地抽开,余晓飞一愣,一看是潇雨,忙起身:老婆驾到,有失远迎。
潇雨坐到对面:少贫。
余晓飞坐下:亲爱的,想吃什么,尽管点。
潇雨把菜谱一合:太阳怎么从西边出来了。你是不是又收家长的钱了?
余晓飞:我课余时间给学生艺术辅导,劳动所得,理所当然。
萧潇雨:你能把文化课教好就不错了,还艺术辅导,简直就是误人子弟。
余晓飞:你就这么瞧不起你老公?
萧潇雨:你别老公、老公的,我还没答应嫁给你呢。
萧潇雨气冲冲从酒店走出来,余晓飞追出来。
余晓飞:你别走,你听我说完嘛……
萧潇雨:你说什么说,反过来复过去还不都是你的理?
余晓飞:我也不是为我自己,我还不是……
萧潇雨:那你也不能在学生们身上打主意吧……
余晓飞:你搞明白好不好,我不是打学生的主意,是打家长的主意,你知道,凡是能到我们学校上学的,非富即贵,他们的钱不挣白不挣。
萧潇雨:我说不过你,你好自为之吧。
说着从包里拿出两张电影票:本来晚上还想和你一起去看电影的,现在也没心情了。
说完就要撕电影票,余晓飞抢过去:哎,别别别……
萧潇雨骂了一声“死猪!”愤然离去。
余晓飞冲着萧潇雨的背影喊:哎,水烧开了别忘了叫我……
界首砖集二小的创办人王震:
1971年出生的王震,由于兄妹多,家庭负担重,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小时候就在王老家小学(砖集二小前身)上学,条件非常苦,课桌是泥巴台子,板凳自带。”十六岁时,王震外出打工,因为没文化找不到活儿干。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到临泉县冷冻厂当业务员,后来干上了业务经理常住俄罗斯做肉食冷冻生意。
王老家小学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因地势低洼,加上风吹雨打,被上级定为一类危房,近200名孩子上学成了大问题。1998年底,王震回家过春节,听说此事后,心里忧虑起来:自己没文化,孩子今后不能再没文化啊!随后,王震决定回乡办学。1999年5月,新学校开工,三层教学楼、两层办公楼在2000年元旦建好。为了办学,王震卖掉了自家的“洋楼”,此后,王震和家人住在学生宿舍里,吃在学校食堂。
在王震的倾心操办下,砖集二小的学生越来越多。附近临泉县的农民也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为了解决临泉农民的难题,2012年,王震又在界首和临泉交界处创办了九年一贯制的界临学校。
目前,砖集二小有800多名学生,其中90%以上是留守儿童,界临学校也有400多名学生,70%是留守儿童。
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是王震办学的初衷。在学校里,王震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方式。制定了从孩子穿衣、洗手、洗脚、洗衣服到老师夜间查房、掖被子、起夜以及吃饭等40多项管理细则。每两个星期评出“三好学生”在学校广播站播报,坚持举办文艺汇演,学生自己主持节目自己演出,为父母身在异乡的在校学生举办具有特色的暑假快乐夏令营活动……一系列的教育方法,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