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开始诗歌写作,其后涉猎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范畴。
曾出版诗集有《永夜》﹑《随著鱼们下沈》﹑《花园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园》、《手风琴里的浪游》、《波希米亚行路谣》、《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
乡间来信
第一封
H,我在故居的废园中给你写信,
有风吹过我手中的笔,吹掉了信纸,
那是有像树叶般的潮汐,潮汐般的言语的风。
然而落叶层积,吸走言语。只是瞬间,
树叶落满了我的四周。只是十年。
当年我离开时的落叶,已变成了家宅的根,
包围着像四散的砖瓦一样凌乱的心。
H,这个园子,它的孤寂犹如你的记忆,
绝不喧哗哭泣,只是在一地的枯枝
和灰烬中等待……它的呼吸在泥土里
散开,在树干中变成泉水。
于是今天我回来。从老房中搬出尘封的老椅,
坐在废园的一片片落叶中间,
读读旧书,然后为你重写一首首旧诗。
第二封
H,我刚刚从田间归来,衣服上
还沾着村边河滩的细沙。花园中
天色渐暮。我在信纸上书写,我的笔就熄了。
熄了,像十年前在我窗前飘摇的一枝蜡烛。
我不敢说,是它仍指引着我回家的路。
就像刚才田间的那条小路:从河畔
通到竹林,绕过农田,再通到村庄;
两边长满青草,远方总有农人在弯腰辛劳。
H,这条路如今也在我脚下瓦砾的青苔间,
也在这张渐渐暗黄发灰的信纸上,
我把双手举到眼前:它们熄了。
花园请继续沉默吧,黑暗着,不要为我发光。
我的眼睛仍能看见,虽然它们瞎了;
我的耳朵仍能听见,虽然只有寒蝉的声音。
第三封
H,如今燕子不再来我屋瓦下作窝。
如今我的阁楼上只有阳光与阴影交替。
静谧。一阵风带着我童年的脚步把门关上,
另一阵风又带着我童年的笑声把门打开。
有一双脚迈过结苔的门槛走出花园,
我不知道他是谁——他掇拾倾倒的砖瓦,
拨开蛛网,又捡起地上的叶子;
他搬椅子出来坐着,坐着坐着就流泪。
H,如今这花园已不再有紫藤花、香兰花;
只有无边的落叶,在天上,在地上,
在他的眼睛中转着,转着,烧一点点黄的火。
天气冷了。墙头除了荒草,就是一方灰的天。
我从园子的这一角走到那一角,
对着天空小声地念:“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第四封
雨水在我的屋檐上淌滴,H,雨水
今天打湿了故乡的小镇、村庄。我喜欢的
落叶堆也都湿了,像一首诗所写:“黑暗、寒冷。”
我再不能让它们围着,静静的坐上一会。
只有我的信纸是干的,一片空白;雨水
洁净,不认得字。在雨里,只有久闭的木门下
朽烂的木枢,不怕寒冷,长着几点白花。
H,因为我的手摸过那白花,我的手也湿了,
我的手也带着香气。当我走过阴暗的街巷,
一些和我擦肩而过的人都回头看我。
这些和我在同一条街上走的人
都没有打伞,在雨雾茫茫中眯着涩涩的眼。
而我,我怀抱着写给你的信,在人群中走过,
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不知道有雨点落在自己头上。
第五封
H,今天早上风声又把我唤醒,
我梦见你们的城市,在水中泛着白光,
远离尘嚣。我醒来,陆续听到鸟声、自行车声、
我外婆开门的声音。还有你的脚步声。
我推开木窗,就看见邻居的黄砖、青瓦。
你们的城市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消失,
我放眼远望——我已经不是这个世界的客人。
那瓦片在朝露中沾湿,冬天
在我的脚印深处结霜。H,我的脚印深处,
那自行车清晨走过的小路已经崩坏。
我仿佛不曾离开,也不曾与任何人认识。
二十多年,蜇居在这地图上找不到的角落,
淹没在乡村小池塘的绿藻下。世界不知道
我的故事,我也不知道世界的消息。
小说集《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
摄影集《孤独的中国》、《我属猫》、《巴黎无题剧照》,
评论集《我们在此撤离,只留下光》,批评合集《波希米亚中国》等。
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诗组及散文组冠军,香港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诗组及小说组季军,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诗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诗组大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
你什么时候成为香港人的?
1997年8月15日,我是港人内地所生子女001号,我弟、妹分别是002号和003号。
十年来,你赚到钱没有?
一点点吧。刚好够我前后买了十几台相机(不是同时哦),然后付了装修费。
现在,你快乐吗?
我快乐,但是越来越愤怒。我刚来的那几年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这两年回来以后,对香港看得多了。比如,香港至今还没有最低工资的规定,也没有最高工时的限定,这一点连有些内地城市都不如。
十年之后,你还会在香港吗?你觉得香港是你的家吗?
很可能不会,我可能在香港呆个四五年,然后就会去北京啊或者去台北啊。我不太喜欢在一个地方呆太久,因为你一直在那里看着反而看不到它的变化。
你认为最能代表香港的人是什么?
九龙皇帝曾灶财。我觉得他很有香港草根的那种躁动和生命力,不顾一切,自己有自己的那套准则。但是香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的这段时间,廖伟棠都在不断接受媒体采访,他被香港媒体称作“001号回归诗人”,这是有缘故的——他是回归后香港新移民政策的第一个获益者。
当年,歌手艾敬那一句“他可以来北京,我不能去香港”,唱的其实就是廖伟棠的苦况。虽然有个香港爸爸,但是因为妈妈是内地人,他与弟弟妹妹只能生活在内地,一家人不能团聚。廖伟棠10岁起开始排队申请赴港,一排就排了15年,从小学生变成大学生又工作2年之后,才因为“回归”新政,以港人内地所生子女的身份成为001号获准来港者,他的弟、妹分别是002号和003号。
“到香港后,全家吃的第一顿饭是我请客的。”廖伟棠说起这个有点自豪也有点好笑,“因为我知道爸爸不舍得花钱嘛”。他带了一万多块钱存款来香港,一个月内就全部花光了。“当然不是为我自己花的。主要是带弟弟妹妹到处去玩,因为他们很不适应。”
在珠海,廖伟棠的生活颇令同龄人羡慕,电视台的工作轻松,收入也不错,业余时间他尽可以一心写诗。“到香港后一开始没找到工作,每天去的最多的是图书馆。后来工作人员都认得我了,每次看到我都问工作找到没有?”他骤然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最明显的莫过于生活空间的窘迫。在珠海他家住三房两厅,来香港后还没有过去一半大,三兄妹硬是要挤在一间屋里。父亲月薪一万块,如果在珠海那非常好花啊,但是在香港只算平平。母亲去酒楼当侍应,每月工资将够付房租。即使这样,“提起这事我至今还是非常感动”,廖伟棠说,“因为父亲平时是个非常节俭的人,但他为我们租了两房一厅。当时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新移民,都是只租一间房住的”。廖伟棠本来只跟电视台请假一个月,并不准备在香港住下去的。“可是没有办法,以家里这个经济状况,必须在香港工作才能帮上家里的忙。”试过了电视台、影楼种种工作,廖伟棠选定在书店打工,就因为这个工作有时间看书。“面试的时候我回答完所有问题,老板问我有没有问题,我就问:工作人员买书能打多少折扣?”
在香港做人不容易,做诗人更不容易。当家里经济状况好转以后,已颇有诗名的廖伟棠决定到北京流浪。经过四年的文艺生活,2005年,他厌倦了北京再次返回香港。
如今,伴随廖伟棠诗人生涯的还有他摄影师的世界,他也已经成家立业。对目前的状况他挺满意的:“我觉得一个写诗的人能够活着就挺不容易了,还能买相机还能装房子,那真是太侥幸了。”
作为新移民,廖伟棠说,“香港不是我的家,我不觉得任何地方是我的家”。但他并不认为这与他的移民身份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或者北京人,可能也会有这种感受。因为这个现实、这个城市还是有太多太多不顺人意的地方,这种不顺人意不是能够改良的,而是一种彻底的不适应之感,或者说是对当代社会的不适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