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插图:
1996年,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为“休闲度假游”,为此规划开发了11个度假旅游拳头产品,特别将海南的旅游开发当作重中之重。关于海南的旅游市场开发如何定位,几年来争议颇大。有人提出,在近期将海南建成为加勒比沿岸或地中海沿岸那样的国际度假目的地。然而,《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却将其市场定位为“以国內旅游客源市场为基础”。海南省的这一客源市场定位比较准确,因为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时,舍远求近是一般规律,度假旅游更是如此。很难设想,在海南岛度假产品刚推出的时候,能一下子就打开欧美市场,与地中海或加勒比地区竞争。
在海南度假旅游客源市场定位问题上,最初几年以吸引国內客源市场为主体,同时兼顾吸引国际客源市场,这种定位应更合乎实际。在国际客源市场中,以吸引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南亚客源为主,欧荚客源市场为辅。海南开发海滨浴场度假产品,虽然在区位条件上不如夏威夷、加勒比沿岸和地中海沿岸,但仍然有它自身的优势。姑且不谈庞大的国內旅游客源市场.就以国际客源市场而论,应当将吸引日本和韩国客源市场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因为日本和韩国缺少像海南那样得天独厚的“3S”资源,两国的旅游者多往夏威夷去寻找阳光、沙滩和人海,从客源国与目的地的距离来看,海南更近,所以海南对其有吸引力。对于台湾地区、东南亚、南亚国家,海南的海滨浴场绝非得天独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都有颇具特色的海滨浴场。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吸纳就业人口最多,创造直接和间接收入最大的一个产业,因此,旅游开发活动备受瞩目,新景区的开发层出不穷,但景区的开发管理人才却奇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正是为顺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配合5年制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景区管理与开发方向推出的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实用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5年制高职教育“突出技能性、操作性”的特色,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全过程,按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内容来设置编写提纲。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力图体现以下特色:①新颖性。在内容上力求体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最新理论、方法和实践,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介绍。②实用性、可操作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大量的复习思考题、实训题设置,使读者加深理解,温故知新,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③可读性。全书穿插大量的案例、知识链接和小思考,形式活泼、新颖,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教学参考课时为72学时,建议师生在使用本教材时参考如下的课时分配:第一章8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10课时;第四章6课时;第五章6课时;第六章8课时;第七章6课时;第八章6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课程设计10课时。
本书由赖良杰担任主编,并对全书进行总纂定稿。具体编写分工为:赖良杰(第三、六、七、八、九、十章)汪瑞军(第一、二、五章),范晓(第二、四章)。书中插图、表格编辑由肖前蔚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机电技术学校等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成都理工大学朱创业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辜寄蓉博士审阅了书稿,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在编写中吸取了许多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在相应章节和参考文献中——列出,这里,再次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同时也要感谢龙期阳、李晓琴等同志对本书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五年前,笔者撰写了《旅游资源开发》一书(1996年),承蒙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虽提出了不少新的东西,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但现在来看,书中不成熟的地方也不少。从1997年至今,笔者主持了各类旅游规划、策划和项目可行性论证10余个。其中包括《四川省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四川省江油市旅游营销策划》和策划的“2001年成都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一些思路成为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前所未有的“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和“中国旅游论坛”得到了实施。还与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老师们一起策划了“中国旅游论坛”,并亲自对论坛的各项计划如宣传计划、接待计划、论坛日程计划等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和具体的实施。所有这些使笔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书中所选的10多个案例,皆源自笔者在实践中的运筹。加之近几年来,国内其他作者也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旅游规划方面的专著,使旅游规划理论更加成熟。这些为我重新写作一部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的著作提供了条件。
本书的结构没有按旅游开发的逻辑顺序将旅游规划放在前面,考虑到旅游规划国内论述较多,而旅游开发论述较少,为了显示出本书的重点,而采用“倒叙”的方法,将“开发篇”置于前,而“规划篇”放于后。
我要感谢下列单位这几年来为我的研究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它们是:四川省政协、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政协、四川省旅游局、成都市旅游局、江油市人民政府、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邛崃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局、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及洛带镇人民政府、南部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人民政府、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乡城县人民政府、九寨沟管理局、都江古堰管理局、青城山管理局、龙池管理局、峨眉山管委会、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四川雅安万贯碧峰峡有限责任公司(碧峰峡风景区)、鲁能信谊旅游集团、成都野生世界。
我还要感谢下列各位领导、师长、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这部书就难以出版。他们是:在“中国旅游论坛”筹备期间和编制旅游规划时,给以支持、指导的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钟勉,副局长崔志伟、张谷、彭祖德,四川省旅游局原规划处处长、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原所长陈隆志,所长游勇;成都市旅游局局长陈效全,副局长杨剑、赵太想,财务规划处副处长何银武;都江堰市旅游局原局长王永昌,副局长高泽清;江油市旅游局局长,窦团山(即窦圃山,
全书同)一观雾山旅游经济开发委员会主任文实、副主任刘浩进、市场开发处处长向东;南部县县委书记庞明鲜、旅游局局长何容培;四川雅安万贯碧峰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清华、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魏学大、副总裁陶骏乔;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挺之教授、书记孙锦泉教授、副院长石应平先生;四川大学冉光荣教授和艾南山教授;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与我一起做规划、策划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另外,还要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对本著作的厚爱,感谢责任编辑陈克坚的辛勤劳动,感谢我的妻子李玉琴为我准备材料、编辑材料和为本书提供了她拍摄的相片。
杨振之
2001年10月
孟爱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