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诗社

红棉诗社

目录导航

  红棉诗社, 1984年5月1日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云南 老山前线, 由担负对越防御作战的67军某部 武越、方雅林等四位诗友创办。红棉诗社主办有 油印 《红棉》 诗刊和《红棉》诗报, 主编武越负责编辑刻印。红棉诗社共有89名会员,均为老山前线 指战员, 他们分布在前线各部, 在战斗间隙为《红棉》诗刊报创作诗歌。《红棉》诗刊报每期油印600份, 除分发前线阵地外,还邮往全国11个省市的报刊社交流互换。仅1984年, 红棉诗社会员就有115首诗歌被全国省以上报刊电台采用。1984年5月至1985年底, 红棉诗社共编印诗报 26 期, 诗刊 4 期, 发表战地诗歌192首, 受到了前线干部战士的普遍欢迎。 总政治部副主任 周克玉从北京寄来了长达四页的亲笔贺函, 并为《红棉》题写了刊头。 时任 济南军区政委、原中央军委副主席 迟浩田上将, 在前线视察期间, 多次关心过问《红棉》诗社的情况,并将前线视察战事时写的两首诗赠予《红棉》诗刊发表, 迟浩田将军还亲笔致信主编武越给予高度评价。《 解放军报》等军内外20多家省级和中央级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了红棉诗社, 使红棉诗社誉播四方。全国有12位知名作家、诗人, 欣然担任红棉诗社顾问。云南的 《滇池》、 《云南日报》、《 春城晚报》、西藏的《藏南文学》、安徽的《诗歌报》等报刊为红棉诗社开辟了专栏、专页。1985年3月, 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将《红棉》诗刊、诗报收藏入馆, 载进了史册。在老山前线, 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红棉诗社印发的裹着硝烟的诗歌作品, 鼓舞着将士们奋勇杀敌, 血守国门。红棉诗社作为 战地黄花, 为讴歌前线将士、壮我军威, 向后方青年展示八十年代壮丽的 军魂, 发挥了她应有的历史作用。硝烟已经散去,但红棉社创造的 精神财富永远留在红土似血的滇南边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