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是当时香港三行(木工、油漆、泥水)的同业人士所集资,由一批住宅建筑工人所兴建。那一批建筑工人本来是受聘到位于薄扶林道以北及山市街以东的山坡的“平台”住宅区替一些富有的人建造房屋和别墅。2009年2月16日明报专讯鲁班先师庙于光绪十年(即1884年)建成,是本港唯一供奉建筑三行(即木器、泥水及打石)祖师鲁班的庙宇。所以三行是指木器、泥水及打石,油漆不属于三行。
庙内所奉祀之鲁班先师,又名公输般,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人,擅长木工,死后被尊为木匠的祖师。每逢农历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先师诞,鲁班庙的值理会举办隆重的庆祝仪式。很多三行工人及机构都会在这天到庙拜祭这位祖师。以往管理该庙的广悦堂都会在当天派发饭菜,后来才改派餐券。到该庙参拜的善信主要是建筑工人。他们祈求本行的圣人鲁班赐福,保佑他们工作顺利和平安。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信众均会庆祝鲁班先师诞。
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释解:伏以于鲁班第一个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风水蕴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时蕴涵泰山可以镇宅,所有的灾难大风大浪雷电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灾难被家地板(本可以不用板,仅地一字足以,因鲁班及木开山鼻祖才有其意)抵抗了家庭自然没有灾难,顺应自然给家带来好运兴旺发
壁画
鲁班庙是港岛华人庙宇中壁画数量最多的一间,庙外、庙内、门墙及山墙皆有壁画。如“张骞泛槎图”、“风雨归舟图”、“夜游赤壁图”、“蝴蝶水仙图”、“达摩渡江图”、“倚石仕女图”、“访友图”、“双龙图”,尚有不少花鸟、人物和书法夹于其间。庙内第二进的后壁也有三幅画,中为“福禄寿全图”,左右皆为山水画。壁画的内容多样化,且颇具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色彩。
泥塑
鲁班庙也有不少泥塑,颇具地方色彩,在港岛庙宇较为少见。[1]此庙的山墙、后墙和墀头都有泥塑图案,如一、二进之间的山墙上,有“引福图”,右山墙有“学琴图”,庙内一、二进间的墙壁上,有泥塑两组,右侧为“文王会姜尚”,左侧亦为封神演义之故事。庙后墙头有泥塑三幅,左为“书图”,中为“花卉雀鸟图”,右为“醉酒图”,此外有不少书法和花鸟动物夹杂其间。
石刻
庙中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块立于光绪十年的石刻:〈倡建鲁班先师庙签题工金芳名碑志〉。建庙的目的,可见于庙内一块立于1951年的〈倡建鲁班先师庙碑记〉:“窃以学有渊源,后人当思报本⋯⋯兹我行香海刱建北城侯鲁班先师庙宇,以尽崇报德功,饮水思源之议⋯⋯”,可见此庙是香港三行的从业员为纪念祖师 之恩德及建树而兴建的。
题字
正门挂上刻有“广悦堂”三字的横额,正门两旁有对联:“规矩常存,绝巧工而溯神圣”;“道器同贯,由格物以阐治平”。正殿内供奉鲁班先师神位,神龛上有“万世流芳”四字,下悬“鲁班先师”布帷,两旁有对联:“先贤道貌千秋仰”;“师范(之圆)百世尊”。入口处左右两边分置财神及门神,是富商李礼兴于是年捐献的。
1949年,负责管理鲁班庙的广悦堂注册为合法团体,名称为“鲁班庙广悦堂建筑业工商行”。广悦堂之理事多为香港建筑商,以往曾积极支持该庙的有程振球的振昌建筑,张镇汉的昌利建筑和周有的有利建筑等。
若根据庙内石刻记载,当年合资捐建鲁班庙的人超过一千一百七十二名。当中以新会人最多,占二百六十九人,其次为新甯人,有二百四十五人,第三位为顺德人,有二百四十三人,第四位为开平人,有二百零七人,第五位是新安人,有一百一十八人,其六是东莞人,有九十人。由此或可估计开埠初年来港谋生的国内人士的籍贯分布。
鲁班庙及所在之地段由富商李礼兴以“礼兴号”名义所捐赠,但所立凭据早已失去。李氏后人将其地售予合兴公司之李星衢及谭焕堂等,广悦堂以“师庙之不可毁灭,古迹之不可湮没”为理由,与李、谭二人商讨,二人慷慨送回,并在律师楼签立送契。古庙业权曾多次易手,最终于1921年由广悦堂庙宇管理公司接管。
2006年1月,古物古迹办事处曾向民政事务局建议将鲁班先师庙改列作香港法定古迹,但因业权一直未能厘清,因此暂时未有下文。若鲁班庙列入法定古迹,业主将失去建筑物的发展权,目前处方正与业主进行磋商。负责管理鲁班庙的香港鲁班广悦堂有限公司主席劳鉴表示,同意古迹办的建议,由于拥有鲁班庙业权的数名业权人已相继离世,故要待律师厘清业权后才可正式宣布鲁班庙为古迹。
该庙于1928年及1949年重修,自此以后 鲁班庙虽时有修葺,但大体上维持原貌。庙旁本为空地,1949年,在庙的左右兴建了公所和学校。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姓公输,名盘(bān)。鲁国公族之后。又称公输子、公输盘(bān)、班输、鲁班。因是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曲阜人,另说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
公输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车马。这种木车马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
后世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这个方向发展过。
在兵器制造方面,鲁班曾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战争发挥过巨大作用。后来在墨子的影响下,不再制作这类战争工具,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发明,以造福于劳动人民。
2400多年来,人们为了表达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锯子的发明】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