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内部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过立足对外汉语专业,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人际交往。中国同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 国家的人际交往,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的多,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彼此之间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
这是显而易见的,假如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交际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既然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用来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语”)。比如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交谈,他们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际,而不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间环节。这样界定的着眼点也是由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符号的交际,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可以是口语交际,也可以是书面交际,如信函、公文等的来往。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着眼的主要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此外也包括伴随口语交际而可能发生的书面语交际,即文字传播方式的交际。
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的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这个核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了这么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通俗解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问题。许多人在语言交流当中有很多障碍,最早的时候沟通障碍在于你的英语表达不好而产生误解,这是传统的看法。
之后,当双方的语言能力都很好的时候,好像就没有障碍了,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误解。研究之中发现,并不是英语好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过去所说的沟通仅仅是会表达。所以搞外语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际”。交际,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因为前者更注重你的语言表达好与不好,而不注重沟通之中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跨文化沟通”。同时,沟通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intended message,即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说的话。I know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not what you are trying to tell me or what you mean.而沟通则是在理解what you are saying 的基础上同时理解what you mean to say.
(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交通高速发展,航班日益增加,油轮频繁出入,火车屡屡提速,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家用轿车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这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可视电话的广泛应用,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绝对畅通。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使人类的生活形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突破了以往生活功能空间的限制,办公无纸化、商务电子化、生活网络化、沟通互动化等无处不在人们眼前展现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些巨大变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们可以像村民在小村子里一样,随时、随地地串门、聚会、交往、沟通。
与此同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命脉,围绕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可以表现为合作、援助,也可以表现为交涉、我选,乃至于冲突、战争,使得世界日已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而且变得精彩纷呈、变化无穷。事实表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需要接触、会晤、谈判、协商、讨论,这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些所谓的“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灾难。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需求
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是由上海儒鸿书院首推的一个新兴职业。
ACI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证书介绍:
ACI美国认证协会推出的“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证书”是被全球157个国家认可的,全球通用。ACI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证书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公证,具有国际权威性。在中国,ACI是获得国家人社部认证认可的国际认证机构,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网站对ACI进行机构公示。凭借ACI证书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行业会议、论坛、商务考察、培训等相关活动,可申请进入中国专业人才库,在国家官网查询,并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储备,存档供单位人事部门查询,是岗位聘用、任职、加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另:ACI证书已得到各省级人社厅、教委和各国内行业协会的认可。
学习重点
“跨文化交际管理师”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各类人群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什么”;“东西方文化比较”;“怎样从审美视角学习国学,进而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优秀品格”等概念。“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技能就是从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点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琴、棋、书、画、茶之国学技艺修养,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具体话语沟通艺术、跨文化交际艺术、形象与礼仪艺术的实践技巧与案例,掌握业务实务中跨文化交际管理技能。
重要意义
学会跨文化交际,无疑会极大地拓展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儒鸿书院在教授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技能时把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的文化交际管理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儒鸿书院对于学习者在跨阶层、跨职业、跨性别、跨年龄的文化交际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将大大有助于学习者在职场上的全面提升和个人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儒鸿书院“跨文化交际管理师”人才的培养,准确地赋予了21世纪中华民族中青年一代人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时代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普遍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商务会谈/商业活动)、国际旅游和民间外交、对外汉语言文化教学、对外文化传播、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外国在华企业、中国驻外企业、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文化传媒、公共关系等。
例如:
我国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进行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人谈生意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与外国旅游者交往、导游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与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语言教学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从组织角度,与外国员工交往、统领和协调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课程介绍
儒鸿书院的跨文化交际管理师培训课程包括国学技艺课程(古筝,围棋,书法,国画,茶艺茶道),国学通论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