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思想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清代汉学家的基本信条,是说经必须先考字义,再通文理,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18世纪汉学大师戴震抨击宋学时说过:“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①因此,汉学家一反宋学家所作所为,把精通文字音韵看做治学通经的首要条件。1876年,六十多岁的朱有虔来到余杭,就按汉学家的这一信条,对自己的小外孙进行启蒙教育。
章太炎后来回忆说:“外王父海盐朱左卿先生讳有虔来课读经。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课读四年,稍知经训。”②所谓“授音必审”,就是使章太炎自幼便在文字音韵方面接受严格的训练。章太炎后来在文字音韵学方面卓然成家,便是这时打下的基础。
章太炎十二岁的时候,外祖父回海盐去了,改由父亲亲自课读,而由大哥章炳森兼作辅导。
章溶起初曾希望章太炎进学中举,指定他读《四书》,学律诗,作八股文。这些东西,与外祖父所教授的大相径庭,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说:“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谓《史》、《汉》易及。揣摩入八比,终不似。”1883年,他奉父命参加县试,癫痫症突然发作,没有考成。此后,章浚便不再强求他耗费精力去作八股制义,章太炎因此得以专心致志于学业。
章炳森又名章篯,比章太炎年长十六岁。章太炎出生时,他已是县学生员;章太炎由父亲亲自课读时,他已是县学训导;1888年,他又中试浙江乡试。对于这位求知欲极为旺盛的炳麟小弟,他十分热心地加以点拨引导。章太炎回忆说:“时闻说经门径于伯兄篯,乃求顾氏《音学五书》、王氏《经义述闻》、郝氏《尔雅义疏》读之,即有悟。自是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可以说,章炳森是对章太炎进行汉学启蒙教育的又一位严师。
章太炎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是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巨人之一。对他的一生,对他的思想与学术,进行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的,全面的而不是一鳞半爪的研究,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但也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早就说得很清楚,“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知人必须论世,对于思想进行考察与剖析,尤其需要了解它所由产生和所作用的那个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这部《章太炎思想研究》的写作,前后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在这二十多年岁月中,我先是力图读懂章太炎本人的一篇篇、一部部著作,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片言只语,而是尽量了解它们的本意;很快,我就发现,不去阅读章太炎所曾阅读的那些书籍和他所曾接触过的那些思想资料,不具体地考察章太炎所面对的国内和国外思想界、学术界的实际状况,不深刻了解章太炎生活于其中的全部世界和他本人的社会政治实践,所谓读懂,就无从谈起。这部思想研究,实际上,也是章太炎的一部传记。因为我深深感到,在近代中国如是激烈的社会大变动中,不紧密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自身的实践,很难将思想的生产与活动说清楚。而这样结合起来,则将可以透过人们的思想,去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革命,了解他们所依附和所代表的那些阶级,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步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我自知做得还很不够,但这毕竟是我努力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研究意识形态生产过程的科学方法去实践的一个尝试。在这部著作撰写过程中,许多师友给了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现在,算是拿出了一份答卷。我期待着更多的师友给予批评和指点。
姜义华同志的《章太炎思想研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章太炎极其全面而有深度的一部论著。……过去有关他的传记和论文,多偏重于政治行谊,或学术的概略和一端,罕有全面而系统的巨编。姜著第一次改变了这个状况。……一、传记和思想研究的一元化。……二、诸学分陈与探本溯源的论证。……三、参考和引征资料方面,作者掌握了章氏的所有著作,包括已刊和未刊的手稿。……它不仅是研究章太炎具有开拓意义的丰硕成果,而且是近十年来众多人物思想研究的卓越著作。
——陈旭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