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曾有建筑系。1998年百年校庆之际,北大决定重新创办建筑学学科,聘请张永和教授主持创办,香港建筑师钟华楠为名誉主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5月27日正式成立,同年9月正式开课。201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建筑中心禄岛小院
方拥中心采用教授研究室/工作室双轨制办学方针,强调理论—实践有机结合,配合中国业已开始的建筑师执照考试制度,培养能独立开业的职业建筑师以及专门从事建筑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
中心聘请了多位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担任客座教授,目前已成立十八个专项研究所。这些导师分别来自建筑设计、媒体评论、学术研究、光环境等领域,我们希望给学生提供的,是多元的视角以及自由选择的权利。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位于镜春园,中心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镜春园79号甲,是行政办公和学生日常学习的场所;二是其西侧禄岛上的三合院,用于教师办公以及举办讲座、会议等;此外在博雅塔东南侧还有一座方楼,作为设计研究工作。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力图推广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成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次年,重新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两份章程对建筑学科的设置已经有了详细规定,这是北京大学与建筑学的初次接触。不过,要到20多年后,国内才开始出现比较正规的建筑学科。
北大建筑史
北平大学 汪申 华南圭 沈理源 乐嘉藻 朱兆雪沈理源教授在1920年就对胡雪岩故居进行过测绘,成为后来修复重建的重要依据,俟后又组织北大工学院的师生测绘故宫,留下珍贵的资料。乐嘉藻先生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时任北大教授的梁思成怀着热切的心情读了此书,受过科学训练的他当然不能满意这样一本“笔记”类的书。冷静看来,其实乐先生具有独特的建筑史观,他并不认为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的最突出特点是结构上的进化或退步,比物质更根本的还有建筑背后的精神。这些观点在当时全社会鼓吹科学的大背景下是很容易被攻击的,当今我们恰恰要借用乐老的资源来反思这一点。
北京大学地质馆 女生宿舍 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建筑 北京大学工学院 土木工程师 钟森 赵冬日 北洋大学 冯建逵 于倬云 杜仙洲 臧尔忠 祁英涛 王炜钰可喜的是,相隔近半个世纪,北京大学再次开启了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大重又介入到中国当下的建筑活动中来。
张永和,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张永和
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 注册建筑师;美国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2002年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 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1956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金会奖金。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其间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在纽约举办作品展并发表演讲,同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金大奖。
自1993年起,与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的实践。1996年底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回国。自1992年开始,由他设计的洛阳老城幼儿园、郑州小赵寨住宅区及幼儿园、汕头华利迪娱乐城、清溪山地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出版的部分专著(11张)
住宅和虎门政府花园式酒店等工程相继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上。1994年作为八位中国建筑师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上581名建筑家》一书。1995年,在广东清溪的"坡地住宅群"工程荣获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进步建筑奖为美国建筑界最权威的建筑年度奖之一,这是首次中国人设计的在中国的工程获得此奖。)1996年完成北京、南昌、武汉的 席殊书屋等室内设计工程。1997年完成北京 美国康明斯公司"颠倒办公室"工程、深圳 润唐山庄住宅小区工程, 1998至1999年完成广东清溪坡地住宅群、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楼工程、北京 现代城 样板间室内设计工程、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工程、北京 玻璃洋葱餐馆、北京红石实业办公室室内、北京 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外立面及室内设计,河北 燕郊画家工作室/住宅7#、4#、5#、3#工程,2000年完成重庆 中试基地等工程。自1992年起多次参加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举办的国际建筑及艺术展,其中主要包括:2000年上海双年展,并获得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作为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参加200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99年在美国纽约Apex Art艺术画廊举办个展“路边剧场”;97-98年陆续在奥地利维也纳、美国纽约PS1、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中参展并完成部分展览设计;1999年参加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英国伦敦AA建筑学院"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97年在日本大阪、98年在印度举办的“亚洲进步建筑”展及'97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等。2008年张永和成为0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之一。
方拥,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讲授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城市史等课程。
建筑学研究中心合影(前排居中为方拥)
主讲研究生课程:1.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西建筑比较
2.外国古代建筑史 2.现代建筑理论
3.外国近代建筑史 3.古建筑修复设计
4.古建筑田野考察与测绘 4.乡土建筑研究
5. 建筑学专业文献阅读 5.传统建筑个案研究
1987~1997 任国家级文物泉州开元寺修建委员会建筑师,负责建筑测绘、法式分析及落架大修现场工作。
1992~2002 兼任新加坡国家古迹双林寺和资政第修复工程的古建筑设计师和技术监督,参与古建筑测绘、复原设计及施工管理等工作。
1995~1996 主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性规划。
1997~1998 主持国家级文物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的规划整理。
2001~2006 负责北京大学镜春园禄岛传统建筑复建项目。
王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王昀
目前本人所带研究生人数6人。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建筑师》杂志编委 、《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 、《缤纷》杂志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
设计与聚落文化研究重点关注建筑的使用者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关注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及使用要求与建筑平面、空间构成以及建筑整体聚合状态之间的联系。
以建筑师的立场和视点为主导,考察人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人对空间的认知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内容,强调在建筑设计中人为主体的宗旨,主张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计划性与逻辑性。
主要建筑作品:
60平米极小城市,善美写字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住宅A+B,石景山财政局办公楼,百子湾幼儿园、中学校等。
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经历:
1993年日本《新建筑》第20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2等奖、1994年日本《新建筑》第4回S×L建筑设计竞赛1等奖、2003年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国际设计竞赛3等奖、2003年所设计的善美办公楼门厅增建项目收录到《A+U》杂志“百花齐放”中国专集、2004年参与设计的北京庐师山庄住宅区获首都规划建设作品展优秀设计。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董豫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 工学硕士,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设计艺术学博士在读。兼《缤纷》杂志、《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目前指导 硕士研究生7位。主讲研究生课程:
1:建筑与艺术;2:文献阅读;3:建筑文化;4:建筑设计1;5:建筑设计2;6:城市研究1;200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主讲全校通选课“现当代建筑赏析”(并获得93.58分的较高评估)
方海,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和硕士、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获得艺术与设计博士。2005年在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方海
方海的其他学术著作包括 《约里奥·库卡波罗》、 《艾洛·阿尼奥》、《感官性极少主义: 建筑大师帕拉斯玛》、《海基宁—科莫宁建筑师》、 《埃萨·皮罗宁》以及 《芬兰现代家具》、《芬兰当代设计》、 《芬兰新建筑》系列等等共20 余部。方海于2005年被芬兰建筑协会授予“文化成就奖”。 从1997年起,方海开始与 芬兰设计大师 约里奥·库卡波罗合作,在建筑、室内、家具及灯具设计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深圳 家具设计研究院、东西方家具系列及联合国竹藤产品组织的“传统竹家具的现代化”项目。方海同 库卡波罗在中国10多所大学做过演讲,并曾在1998—2005年间每年担任深圳-香港国际家具博览会评委,在2000—2007年间每年担任中国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专业评委。方海在读书其间于1998—2004在芬兰阿旺特 室内与家具设计事务所工作,自2004年起与芬兰建筑大师拜卡·萨米宁及芬兰设计集团进行多方面合作。此外, 方海被聘为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同济大学等。董 伟,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设计系终身教授;设计学系主任 (2010-
董 伟
2014曾任 室内环境设计专业主任(2001-2006),)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委员;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唯一在全美重点综合 研究型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终身教授;全美唯一室内环境鉴定委员会华裔委员;美国室内教育委员会委员;美国视觉交流与艺术协会会员,曾任中西部主席;美国<<室内设计>>专业期刊编委;美国 乔治亚大学、波度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 依阿华大学, 华盛顿州大学等等大学特邀的终身教授评审人; 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和评定委员会(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国际关系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 威斯康辛州中美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文与西方环境行为学应用和比较, 环境设计和视觉艺术创作,表现,交流;;艺术教育和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设计的发展,研究和应用.
研究课题《风水对中国传统建筑构建的影响》
2000 陆翔 黄源 张帅(同济) |
2001黄燚 韩彦 钟鹏 | 2002国夫 倪建辉 何慧珊王欣 冯果川 李静晖胡罡 | 2003李宁 刘文豹 臧峰仇玉骙 周俭 苏立恒 | 2004 吴洪德 王鹏 赵小雨陈贵平 |
2005,王宝珍,李敏,黄晔北吴附儒,李楠,覃池泉,唐勇 | 2006,周磊,苏杭,张翼悦洁,郑晓 | 2007,黄晓,杨兆凯,王磊马磊,任丛丛,刘星 | 2008,程艳春,石磊,袁涛,黄元炤,邢璐,曹伟 | 2009,宋可,高雅琪,薛喆,张杨,刘培爽,丁晨,韩德泉,张良钊,杨远帆 |
2000 陆翔 黄源 张帅(同济) |
2001黄燚 韩彦 钟鹏 | 2002国夫 倪建辉 何慧珊王欣 冯果川 李静晖胡罡 | 2003李宁 刘文豹 臧峰仇玉骙 周俭 苏立恒 | 2004 吴洪德 王鹏 赵小雨陈贵平 |
2005,王宝珍,李敏,黄晔北吴附儒,李楠,覃池泉,唐勇 | 2006,周磊,苏杭,张翼悦洁,郑晓 | 2007,黄晓,杨兆凯,王磊马磊,任丛丛,刘星 | 2008,程艳春,石磊,袁涛,黄元炤,邢璐,曹伟 | 2009,宋可,高雅琪,薛喆,张杨,刘培爽,丁晨,韩德泉,张良钊,杨远帆 |
招生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1302)
研究方向:01.建筑设计与园林文化 02.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 03.建筑设计与聚落文化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
1 | 建筑设计与园林文化 | 中国园林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国园林文化,可以与建筑学的西方传统进行比较,并从中寻找超越建筑技术部分的文化指导,继而指导并修正当代的设计实践。 | |
2 |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 | 总结中国建筑传统中的技术成就,批判地学习西方建筑经验。辅以现代手段,尝试解决古建筑保存和新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必须跳出狭义专业的束缚,关注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鉴于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威胁,需要弘扬传统建筑观念中的生态意识。应当认识到,古代“卑宫室”思想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经济或技术的限制使然。 |
|
3 | 建筑设计与聚落文化 | 设计与聚落文化研究重点关注建筑的使用者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关注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及使用要求与建筑平面、空间构成以及建筑整体聚合状态之间的联系。 以建筑师的立场和视点为主导,考察人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人对空间的认知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内容,强调在建筑设计中人为主体的宗旨,主张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计划性与逻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