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大学1931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后建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报务训练班。(同一时期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后演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49年3月,在张家口组建的“军委工程学校”标志着学院的正式创建。后来几经搬迁,多次更改校名。
1978年,原工程技术学院的工程技术方面相关专业从洛阳搬到郑州,组建新的工程技术学院,洛阳剩余部分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986年6月,改称信息工程学院。
1991年6月,江泽民主席为学院亲笔题词:“发扬严格勤奋团结献身的校风,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重点理工科军事院校”。
大学合并成立后,曾一度分为“信息技术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后又合并。
1946年5月5日,经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批准在长春创建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隶属司令部作战处建制;5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随总部撤离长春,迁至哈尔滨;8月1日,正式开学。
1946年8月中旬,迁至黑龙江省勃利县。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迁至沈阳。学校设大地、地形、制图三个专业。
1950年1月,中央军委电令,将东北军区地图科及其所属机构,即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从司令部作战处建制改归总参谋部建制,由东北军区代管。
1950年9月,学校按正规大学改建编制,开办本科、专科和训练班。
1952年,设置大地测量、航空测量、地形、制图、政治教育、文理6个系,并接收了撤消后的中南、西南、华东测绘学校的学员。
1953年7月19日,中央军委电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8月1日举行了更名典礼。
1953年11月20日,学院迁至北京市(现北京电影学院一带)。
1954年,增设军师测绘主任专修班,并列编为速成系。
1959年4月,海测系列入学院建制。
1963年,海测系迁至浙江江山县,与综合系合编为海道测量系。
1966年1月,海道测量系移交海军。
1968年8月开始,学院大批教员、干部被送住“五七”学校劳动。
1969年6月21日,学院被正式撤消;12月,军委同意重新组建测绘学校,12日任命了学校领导干部,成立了建校筹备小组。
1970年3月,筹备组由北京迁至武汉办公;9月正式开学,编制实行校队两级,编3个部、9个科、7个队,设大地、航内、航外、制图4个专业,学制一年。
1973年,开办教师进修班。
197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校在郑州选点建校,
1975年开办了三年制大专班和二年制中专班。7月郑州动工。
1976年,恢复三级制,设天文大地测量系、航空摄影测量系和制图系,科改为处、成立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和学员归系建制;7月,学校由武汉迁至河南省郑州市。
1978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恢复为测绘学院。
1981年7月,增设测绘勤务系,学院设3个部,4个系,17个专业。
信息工程大学1947年8月,在河北平山县创办的中央机要训练班。
1949年3月,中央军委在张家口创办机要通信干部学校,该校第三部从事机要人员训练。
1952年3月,训练班第三部和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重组,在长春组建机要青年干部学校;此后,校名几经更改,校址多次变迁。
1969年6月,由于十年动乱,学校被撤消。
1978年3月,在郑州重新恢复组建,定名为“解放军技术学校”。
1983年6月,改名为“电子技术学院”。
1931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培训班。
1938年,成立军委日文培训班。
1947年,两班合并为军委外文训练班。
1949年,改建成为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
1951年,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与军委工程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
195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专科学校。
1960年,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
1961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外国语文学院。
1962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南京外国语文学院(职能)并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96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一系)分出,改建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后发展为解放军第二外国语学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1969年,撤销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
1969年,复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
1975年,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
1978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
1981年1月,学院在国家第二批学位审核时,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983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部分)分出,改建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后组建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1998年6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
信息工程大学1999年6月,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6年6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已经由原总参谋部转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训练管理部。
2017年6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
2017年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
信息工程大学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建有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工程中心、中国遥感定标场等国家级科研实验平台,拥有万亿次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网络对抗训练靶场等。[2]
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系统集成芯片设计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4]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先后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核高基等国家、军队重点科研项目3000多项,在“太湖之光”巨型高速计算机研制、“中国天眼”FAST超级射电望远镜建设、载人航天、探月计划、量子信息、北斗导航、国家高速信息示范网等重大专项工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0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5项,一大批成果在奥运及“两会”安保、9·3阅兵、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海外护航、“和平使命”联合军演、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未来学校将在网络空间安全、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见光通信、拟态防御、量子信息等领域持续用力,努力打造军事信息领域科技创新高地。[2]
信息工程大学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320余万册,数字文献资源355TB。[2]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主要刊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应用数学以及军队指挥等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成果论文,技术报告,优秀学位论文及今后发展趋势展望, 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等多种文摘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曾获河南省优秀学报、河南省优秀期刊、总参优秀期刊、优秀国防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入选中科院核心期刊、全军首批军事学核心期刊。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建有理、工、军、文、管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特色鲜明,开办了78个本科专业。[2]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专业名称 |
---|---|---|
法学 | 政治学类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德语 |
波斯语 | ||
印度尼西亚语 | ||
泰语 | ||
乌尔都语 | ||
希伯来语 | ||
越南语 | ||
葡萄牙语 | ||
瑞典语 | ||
土耳其语 | ||
希腊语 | ||
意大利语 | ||
普什图语 | ||
乌克兰语 |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科学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技术与科学 |
通信工程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信息工程 | ||
水声工程 |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网络工程 | ||
信息安全 | ||
网络空间安全 | ||
测绘类 | 测绘工程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导航工程 | ||
兵器类 | 信息技术对抗 | |
军事学 | 预警探测 | |
侦察情报 | ||
作战环境工程 | ||
大数据工程 | ||
军事地理信息工程 | ||
密码学 | ||
密码工程 | ||
侦测工程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5]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专业名称 |
---|---|---|
法学 | 政治学类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德语 |
波斯语 | ||
印度尼西亚语 | ||
泰语 | ||
乌尔都语 | ||
希伯来语 | ||
越南语 | ||
葡萄牙语 | ||
瑞典语 | ||
土耳其语 | ||
希腊语 | ||
意大利语 | ||
普什图语 | ||
乌克兰语 |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科学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技术与科学 |
通信工程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信息工程 | ||
水声工程 |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网络工程 | ||
信息安全 | ||
网络空间安全 | ||
测绘类 | 测绘工程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导航工程 | ||
兵器类 | 信息技术对抗 | |
军事学 | 预警探测 | |
侦察情报 | ||
作战环境工程 | ||
大数据工程 | ||
军事地理信息工程 | ||
密码学 | ||
密码工程 | ||
侦测工程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5] |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有2000余名教学科研人员,拥有博士生导师153人、硕士生导师44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相关专家7人,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师3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5人,何梁何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奖和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2人,全军科技领军人才2人、学科拔尖人才7人,4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4人被评为“全军资深翻译家”;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许其凤、王家耀
国家级教学团队:军事地图制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王家耀)[6]
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把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按照信仰立魂、素质立身、气节立志、本色立业的思路推进育人工程。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有6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0篇论文获全军(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2篇论文获军队(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500余人次获国际、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一等奖以上奖励,1人获得“钟家庆”数学奖、3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国家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1人获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1个团队获全国首届高校网络安全联赛获特等奖;毕业学员中,2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5位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余名成长为将军和省部级领导干部。[2]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有2个国家特色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非通用语种群(普什图语、乌克兰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等16个语种)、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3个语种)[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教学中心、军事测绘实验教学中心[8]
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通信原理、密码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地图学、现代测量学、数字信号处理、综合俄语、综合日语、英语高级视听说
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亚非语言文学[7]
信息工程大学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0个全日制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军队(省级)重点学科。
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信息与通信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五。[2]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9]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7]
军队(省级)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军事情报学、军事外交与国防语言、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翻译等[7]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军队指挥学、军事装备学、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软件工程[10]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军队指挥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10]
全日制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测绘工程、军事指挥、英语笔译、英语口译等[10]
求是、创新、奉献[11]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歌》
迎着时代挑战 ,迎着科技较量,我们在中原集合。
励志学业 ,勇于创新投身国防。
励志学业 ,勇于创新投身国防。
信息在多维空间 ,信息在无形战场,信息在前沿阵地 ,
信息在指挥心脏,信息是战斗力 ,信息是胜利保障。
信息是战斗力 ,信息是胜利保障。
面对高科技战争,面对信息化战场,我们从黄河出发,肩负使命, 勇攀高峰献身国防。
肩负使命,勇攀高峰献身国防,献身国防!
信息工程大学校徽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校徽以象征科技、自由的天蓝色为背景,中上部缀以鲜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表明院校所属;下部以纯白色字母"1"和灵动、飘逸的纹带承托;“1”代表学校勤力治学、努力办学,奋发向上争夺第一;同时又表示信息(information)的英文首字母“I”,表达学校性质。
职务 | 姓名 |
---|---|
政委 | 宋新斌[12] |
校长 | 郭云飞[13] |
副校长兼教育长 | 宋明武[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