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楚城称楚王城,遗址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境内长江南岸。淳熙五年(278),陆游东下过忠州后,又到归州,作此诗。归州北岸有屈原故宅,后人就其地建祠堂。从楚怀王到宋孝宗,其间大约一千五百年。历史记载中还有秭归楚王城:《湖北通志·舆地志·古迹·归州》记:“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联系当时的背景,可以想到“荒”和“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过了一千五百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楚宋异代,只有滩声依旧。
我们可以了解到身处秭归江边荒城的陆游,在听到猿鸟的悲号,看到对岸孤寂的屈原祠时,抚今追昔,百感交集的心情。他怀念屈原,与屈原惺惺相惜,却以十分经济的笔墨,反语南宋与楚末的形势“绝不相同”,这恰巧是对南宋统治者辛辣的讽刺,深刻表达了他爱国忧民的强烈感慨。
?
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读去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试礼部,名列前茅,因论恢复,被秦桧黜落。孝宗立,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后为建康、镇江等地通判。王炎为四川宣抚使,辟游入幕。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宁宗嘉泰三年(1203)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成,升宝章阁待制,致仕。所著《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今存。诗稿有钱仲联注本。
?
屈原辅佐楚怀王,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却遭谗去职。怀王违反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使楚陷于孤立,为秦惠王所败。此后,怀王又不听屈原的劝告,应秦昭王之约入秦,披扣留,死在国。楚顷襄王继立,信赖权奸,放逐屈原,继续执行亲秦政策,国事日益混乱,秦兵侵凌不已。屈原目睹祖国迫近危亡,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终为秦国所灭。
“江上荒城,——猿鸟悲!”从语气看,这是慨叹;就文势说,这是顿笔。楚城如此荒凉,连猿鸟都为之悲伤,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庙啊!这无限感慨中又蕴蓄了多少说不出、说不尽处。
两句诗,欲吐又吞,低回咏叹,吊古伤今,余意无穷。
三四两句,仍然是再伸前说。一三两句,只用“便是”结合“江上荒城”与“屈原祠”,接下去似应伸说那二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样写,其意便浅,所以诗人别出心裁,照应着第一句的“江上”与第二句的“隔江”去写“滩声”。
这首七绝,在运用反衬手法上也有独创性。第一句写楚城在‘江上”,第二句写屈原词在“隔江”,从而以两个“江”字出响彻两岸的“滩声”,使四句诗形成了天衣无缝的整体。江水流怨,滩声吐恨,那流经楚城与屈原祠之间、阅尽楚国兴亡和人世巨变的江水及其“常如暴风雨至”的“滩声”,是为屈原倾吐怨愤之情呢,还是为南宋时期与屈原有类似遭遇的一切爱国志士倾吐怨愤之情呢?[1]
???????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诸侯国,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东南)的楚部落,灭于秦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建立了大楚政权,又作“张楚”政权,都陈县。公元前208年,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建都盱眙,后迁都彭城。公元前206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刘交为楚王,以东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县置楚国,彭城郡为汉代楚国的核心部分。公元896—951年,马殷统一湖南,建立了五代十国之“楚国”,定都长沙,史称马楚,又称南楚。
????????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