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3)经过近3个月的充分商讨和精心筹划,三方在合作办学的具体事项上达成广泛共识,为学校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协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为目标,面向全球科技及经济发展,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2016年10月27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批准正式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函》,同意正式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采用汉语、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可以拿到莫斯科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颁发的两个文凭。
2013年12月,莫斯科大学向中国提出在中国境内联合创建大学的建议。
2014年2月,在教育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推动下,选择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合作办学伙伴;5月20日,中俄两国教育部门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订谅解备忘录,支持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大学。根据协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为目标,面向全球科技及经济发展,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8月11日,深圳市市长许勤、莫斯科大学副校长沙赫赖、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共同签署深圳市政府与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大学协议,标志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筹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在京正式签署合作举办大学协议,继8月11日市政府和北理工、莫斯科大学在深签署三方合作办学协议之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筹建工作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深圳市长许勤,北理工党委书记张炜、校长胡海岩,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多·萨多夫尼奇参加签字仪式。
2015年8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筹设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这标志着经深圳市政府、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合作办学三方的共同努力、国内第一所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大学筹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2016年5月6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园奠基典礼在深圳举行;11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成为国内第一所引进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俄合作大学;11月21日,莫斯科大学首批教学代表团一行七人抵达深圳,参与筹备开学准备工作。
2017年1月10日,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汇报工作时说,俄中合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于2017年9月开课。3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发布《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通知》,首批招收“纳米生物技术”“基础、系统生态学”和“当代俄罗斯语言文学”3个专业的65名硕士研究生。此次申请时间为3月15日至4月10日,初审合格者将在4月中旬参加莫大组织的入学考试,之后将按照各硕士专业考试成绩排名择优录取。4月8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发布2017年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本科招生实施方案。9月13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刘延东在深圳与俄罗斯副总理、委员会俄方主席戈洛杰茨共同出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典礼。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北京共同签署《中俄总理第二十二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明确:双方鼓励两国高校间建立直接联系,继续推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和招生工作。[3]
2018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北京共同签署《中俄总理第二十三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明确:推动建设和发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3]
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支持两国高校、大学联盟联合研究机构在科技优先领域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优质资源共享和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3]7月28日,首批25名硕士研究生正式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毕业,他们同时也是深北莫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培养的首批硕士研究生,获得莫斯科大学硕士学位证书。9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总理在圣彼得堡共同签署《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明确:加强双方高等院校间合作和教育领域多边合作,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3]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3]
2020年7月,学校新增“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 [4] 。7月,学校加入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5]。同年,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以视频方式共同主持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并发表《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双方商定:相互派员参加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中俄长期留学项目,在中俄高校联盟框架下开展校际合作,推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不断发展,设立各类科研中心,吸引顶尖学者就两国优先发展领域开展研究。[3]
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6]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3)学校依托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和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应用的办学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打造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9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科11个专业方向、2个博士学科,其中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经济学 | 化学 |
俄语 | 生物科学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际经济与贸易 |
汉语言 |
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 | 基础材料学 |
纳米生物技术 | 地球生态变迁与人工干预系统 |
国际经济与商业 | 俄罗斯语言文化 |
对外俄语教学 | 城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 |
国际经济(商)法 | 国家审计 |
无机化学 |
俄语语言文学 | 生物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经济学 | 化学 |
俄语 | 生物科学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际经济与贸易 |
汉语言 |
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 | 基础材料学 |
纳米生物技术 | 地球生态变迁与人工干预系统 |
国际经济与商业 | 俄罗斯语言文化 |
对外俄语教学 | 城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 |
国际经济(商)法 | 国家审计 |
无机化学 |
俄语语言文学 | 生物学 |
截至2022年,学校有教职工403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73人;外籍教职工215人。专任教师中,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现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5名,国家人才专项2人,深圳市人才专项18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初步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学教师为主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生师比小于10:1。[2]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3)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起步阶段以小规模招生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表明未来学校将以精英教育为方向。学校将搭建世界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在毕业后,将具备精通俄语、精通专业、通晓中俄国情的优势,成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稀缺人才。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采用俄语教学的中外合作大学,但是否掌握俄语并不作为入学的硬性要求。学校将借鉴莫斯科大学沉浸式教学法和职业导向元素相结合的俄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俄语语言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在前期学习阶段,学校将实施“小班授课、双语教学”的模式,帮助俄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适应俄语教学环境;到后期学习阶段,除在国内的语言学习外,学校将提供大量赴莫斯科交流、培训和实习的机会。
学校将在校内成立俄语语言中心,聘用国际优秀俄语教师开设俄语言强化课程。语言中心首批俄语教师已抵达深圳开展工作。同时,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还将开设少量英语授课专业,引进莫斯科大学颇受欢迎的精品国际课程。
学校实行双学籍管理,学生同时注册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生和莫斯科大学学生。
本科学历教育招生,针对中国公民,在基于高考成绩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针对外国公民,按照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合作大学的在录取规则,基于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录取。研究生学位教育采取自主招生模式,招生标准符合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规章制度。完成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后,授予相应学科莫斯科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位。
教学语言以中文和俄文为主,英语为第二外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2]
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贡献。
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
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
发挥两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建立世界级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地位的学术成果。[2]
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
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
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精英教育。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以俄语为主。俄语语言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深入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展素质教育,重科学基础、强创新实践。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2]
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学校从2017年起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国内本科招生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模式。
学校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1340人。2021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00名(含4名留学生),其中16名同学获得莫斯科大学“红本”毕业证,中国籍本科毕业生中86%在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截至2021年底,赴莫斯科大学留学的30名同学中已有17名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2]
学校重视多元化国际教育环境的营造,从首年招生起,就有国际学生入学。目前,在校国际学历生的比例超过10%,有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的中国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对国际学生采用与国内学生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住宿管理、文体活动等均与中国学生一致,使得中外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2]
学校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研究的优势,正在启动设立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前沿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以及SMBU-Sistema合作基础实验室、SMBU—Roscosmos合作基础实验室。
根据深圳区域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研究能力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2]
办学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
办学宗旨:服务深化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需要,促进中俄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服务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承载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人才培养的使命,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办学理念:合作、开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