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中文名
历史名人 湛贲
目录导航

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

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氏。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

这在典籍《百家姓》中注释有: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第三子大节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

大节,是远古尧帝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在西周末期亦称大节。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执政期间(公元前 770~前720年)为洛阳令,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与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为礁阳令,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已达八十七世,人丁甚是兴旺。 谌氏一族在东汉顺帝刘保执政时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谌重,字文叠,江西坞土塘人,后迁豫章(今江西南昌),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辅都尉、右内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后出任荆州刺史,敕封汉昌侯。谌重是全国各地谌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

到唐朝时期,太常博士林宝于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奉诏组织编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该书中,林宝将“谌”误为“湛”字,以谌重为“湛”姓,记载为“湛重南昌人,汉末大司农。”

据本书考证,在隋、唐时期,谌氏族人聚集的古新淦之地(今江西樟树)有一个称作“湛溪镇”的地方,大概就是因地名而误笔之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裨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著名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里记载:“湛氏,宜出郑国时期的复姓裨谌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余处外,徙近而邻邑,远而湘黔,皆根本五里。”

裨谌,是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

史书记载:“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有事乃载裨谌与之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断之,使公孙挥为之辞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也。”

在裨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谌氏。

但同第二个渊源类似的,古代的姓氏学家已经把“谌”误为“湛”。因此,而望出豫章的谌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来就带着“湛”之姓氏,源源不断地迁徙祖国大江南北各地了。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居住在湛地的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湛,水名,源出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向流经叶县至襄城县境之后,汇入于北汝河。

湛邑,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

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汉朝时期因之。隋、唐时期,湛邑先后被称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等。

到了宋朝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当时湛邑境内有兴旺的白酒酿造、汝官瓷窑、冶铁工场等,物兴源沛,宝货丰发,宋徽宗特敕赐其名为“宝丰县”,最著名的特产即是“宝丰酒”,比什么“国窖1573”的历史还要早四百五十余年,真正的“棉软香郁,醉不上头,饮酒一斗,吟诗百篇”。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为湛氏,其中姬姓、芈姓、嬴姓的皆有,其后代沿袭湛氏至今。

迁徙分布

湛(Zhàn)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上古时期,有古国斟灌氏族,是大禹氏族的一支,建立斟灌氏古国(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后来斟灌氏受到敌人攻击,国人逃亡,相约取“斟”和“灌”的各一半为自己族人的姓氏,这就是“湛”姓的由来。大禹是姒姓氏族,因此,湛姓起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这支姓氏已经流传四千多年,是源远流长的一支姓氏。另有一说,古代有一个地方叫“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居住在那里的人以“湛”为姓。按,湛姓后来南迁,在豫章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路史谓:河阳轵只有湛水,傍有湛城。姓氏寻源谓:以地为氏。

地望分布:(全国总共湛姓约10多万人),源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现湖南汨罗(1万多人),广东增城(1万多人),湖南平江1万多(哲寮村3000多人)分布较为集中。七百年之前,湛氏一支从江西迁至福建,再由福建莆田迁至广东新塘。湛家先民,在广东增城新塘创造了新的湛氏家园。之后,又向外延伸发展,包括贵州,广西玉林等地。 安徽省寿县众兴镇新店村湛圩队800多 ,广西省灵山县三隆镇有3000多湛姓人家,广西桂林灌阳县水车乡上泡湛家村200多人,江西省赣县杨雅村、源田村,广东湛姓:茂名高州 (约5000多人)、广西等地。 广东惠州龙门县麻榨镇凤岗西河村,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西营镇、遥墙镇、济南市所辖章丘市明水镇2000多名(遥墙镇湛家村是济南湛姓发源地,历史可追溯到大约元明时代),陕西湛姓从江西到湖北黄梅,后于清乾隆时到陕西,有在明时写成之家谱,截至2013年,陕西境内有湛姓者约三千人,居住地主要在陕西旬阳县和三原县。陕西湛姓族人在外地有新疆、青海、河北、上海、台湾等。重庆长寿区临封湛家湾200多,其他全国各地都有零星分布,包括港澳台,同时在美欧全球等地都有记录人员。

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侯国,相当今江西省地。   2、堂号(缺)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号豫章堂:以望立堂。

家乘谱牒

湖南平江湛氏族谱,(清)湛宗久等纂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邑册,今仅存第二集第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博物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赣县元田湛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广东阳江湛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末民国初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阳江市湛达允处。

高安五里谌氏族谱五十四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二册。

湛氏族谱首三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豫章堂铅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册,缺第二卷、第四卷、第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丰都湛氏族谱,(民国)湛习之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宗祠用联

源自斟灌;

望出豫章。——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韶州免贡;

西樵讲经。——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湛礼,字用和,永乐年间进士,任内江令,后官至韶州知府。原来,韶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藤,而当地又不出产,往往到外地去买。湛礼上疏说明情况,从此得以免贡。为官以宽厚清白著称,始终如一。下联典指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时,他筑西椎讲舍讲学相应和,另立门户,学者称甘泉先生。著作有《湛甘泉集》。

甘泉讲学;

樵郡称仁。——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号甘泉,筑西樵讲舍,学者称“甘泉先生”。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为樵州制史,施仁政,时人以“君子”称之。

南畿讲学;

樵郡称仁。——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

豫章世泽;

甘泉家声。——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黄指明·湛若水事典。

浔阳却鲊;

彭伉坠驴。——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陶侃以一缶鲊遗母,母湛氏奉还,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不廉,吾忧也。”下联典指唐·湛贲,在其妻激励之下,感奋力学,举进士,其连襟彭伉闻悉,惊而坠驴。

宗祠五言通用联

元明登进士;

仲谟授郎中。——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吏部讲学,他与之相应和。嘉靖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及吏、礼、兵本部尚收。他讲学与王守仁异,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为遗者也。”时称“王湛之学。”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下联典指宋代屯田郎中湛俞,字仲谟,景佑进士,年五十余归隐于闽之馆前乡,三召不起,因名其地为旌隐坊。 

松竹心长固;

池台兴自饶。——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题历山司徙右长史祖宅》诗句联。湛贲,宜春人,贞元中登进士,尝任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毗陵守。《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宗祠七言通用联

仔细斟酌百事顺;

适时灌溉万年丰。——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嵌湛姓源流联。上联嵌“斟”字,下联嵌“灌”字,为湛氏发源地古斟灌氏国的嵌字联。

卷帘晓望云平槛;

下榻宵吟月半窗。——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别慧山书堂》诗句联。

司农筹裕国大计;

延宾具截发幽贤。——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司农湛重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晋大臣陶侃母亲湛氏的事典。

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介平实,著名西蜀;

仁慈长厚,留誉谯州。——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永乐进士湛礼,字用和,钱塘人。授内江令,累迁知韶州府。在官以宽厚清白著称。下联典指隋代前在谯州(今安徽省全椒西北,又名南谯州)任职的湛姓州官湛某的德政事迹。

教子尚廉,浔阳却鲊;

激夫雪辱,彭伉坠驴。——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陶侃母湛氏事典。下联典指唐·湛贲妻事典。

立马昆仑——湛海常

姓氏名人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从陈宪章游,是陈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礼。湛若水书法亦学乃师,陈白沙善用一种特殊的“茅龙笔”,笔性与一般的毛笔有异,写出效果自然不同。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

湛贲:(生卒年待考),宜春人,南北朝宋国长史茂之十二世孙。著名唐朝诗人。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唐贞元中期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太守。《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