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舟,原名希曾,男,1923年7月7日生,北京人。未及弱冠,拜京城外科名中医哈锐川门下,习学疮疡四载,为掌握中医丹膏及各种外用药炼熬调配的方法要略打下较深基础。
于1939─1941年入孔伯华老大夫主办的“北京国医学院”本科深造。1941年经北京市卫生局考询及格,取得中医内科医师资格。嗣后,以中医内外科悬壶京城,并加入中医公会。同时,还在名中医汪逢春会长主办的“医学讲习会”第四班学习,从而结识了赵锡武、魏龙骧、王为兰等诸多先辈同道。1945年,他又与先辈同仁赵锡武、于道济、马继兴、石子兴、孟昭威等人自发组织成立了“中国医药学会”,定期相聚在施今墨老大夫诊室,座谈切磋医药学术及临床经验。1949年初,受“华北国医学院”校友杨医亚、马继兴、马毅青相约,并请于道济诸前辈一起又投身“华北国医学院”,任教学及校务工作。 1951年经过考试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系统学习西医五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并担任皮外科研究组组长。编写了“内外用药手册”;对皮外科常见病、疑难病均作了细致的临床研究观察,先后写出有关治疗银屑病、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丹毒、脉管炎、乳痈、女阴溃疡等病症的文章,相继发表在专科杂志上,同时还提出一些临床用药经验。在此期间,与马连开大夫拜赵炳南老专家门下,主要担任继承总结赵老大夫临床经验的工作,共同编写了“赵炳南老大夫临床心得集”,后医院以此为兰本,编写了《赵炳南临床经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0年他调到北京第二医学院任教,并任中医系负责人,被推举为该院第一、二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此间,进行了“中药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芨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写出总结文章。在进行考证过程中又写出“略论中药十八反源流”一文,两篇均发表于专科杂志。
1983年他调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8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及带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等培训工作。并撰写了“陈实功与外科正宗”一文发表在《北京中医》杂志上。
在中医皮肤病的临床方面,他力主中医工作者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把这些宝贵经验,上升成有规律性的学术理论。首先,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明确诊断,在治疗评价病症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客观指标,还要运用统计学进行归纳处理,这样才能找出有规律性、有重复性的结论。这是中医学术提高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多年的临床教学,逐步摸索到了皮肤病与人整体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有诸内,必形于外”。遵循整体观念理论的指导,临床中应在辨证基础上,首重内治。但皮肤 病形诸外,因此外治法亦占重要地位。他对部分中药软膏剂型的改制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经验,深受科内同志及患者的欢迎。
近年来,和学生们一起写出了“扶正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异位性皮炎的治疗经验”,“运用理脾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运用清热除湿法治疗皮肤病”,“解毒活血汤治疗银屑病51例”,“论天疱疮”,“中医皮肤科外用药有关软膏的改进刍议”,以及有关湿疹、白癜风、荨麻疹、皮肤淀粉样变的经验总结等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20余篇。有的曾参加国际中医学术会议,或在学术年会大会上宣读。
《张作舟》是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系列之一。
医家小传
(一)我的父母幼年熏陶
1922年7月7日(农历5月24日)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回族家庭,原名张希曾,字作舟,以字行。
我的父亲张德明(字仲光)是一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父亲的上代曾在清朝的哈密馆供职,人称“哈密馆张”。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在青岛招商局和南京铁道系统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京(南京)赣铁路供职,后来撤离到贵州镇宁县的山区,负责保管铁路文件,并且在当地的中学做兼职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北京市民政局就职。
父亲自幼酷爱读书,学识渊博,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字,至今我还将父亲用毛笔写成的日记、信件等珍贵文物保存在身边,作为我为人处世的好教材。父亲喜爱医道,博览医书,曾用工笔小楷书写《濒湖脉诀》一书。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促使我日后从事中医事业的重要原因。
父亲还十分热心于回族的教育事业,据《北京牛街》一书记载,父亲曾与孙绳武、赵振武等人一起举办“清真学社”。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孩童时的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在我的记忆中,每次父亲从外地归来,总忘不了给家人、亲友带些礼物,以表思念之情。对于长辈,父亲更是恭顺孝敬,小心侍奉在老人的左右;
医家小铸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皮肤病综合治法
银屑病
荨麻疹
神经性皮炎
湿疹
附:1963年5月至1964年10月在北京中医医院住院的40例各型湿疹治疗情况
异位性皮炎
痤疮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白癜风
带状疱疹
丹毒
大疱性皮肤病
皮肤淀粉样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鱼鳞病
猪囊虫病
诊余漫话
一、春风化雨承甘露岐黄学术绽新花——我所经历的中医事业的发展变化
二、陈实功与《外科正宗》
三、忆外科名医哈锐川先师
四、略论中药“十八反”源流
附:乌头反半夏急性毒性实验
五、夏枯草方在皮肤科的应用
六、不辞辛劳量力而行
七、从“毒”论治皮肤病初探
八、皮肤科常用本草
附:皮肤科常用方剂辨证加减
九、外治法研究
附:外用药的剂型与常用方剂
年谱
年谱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有着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的干预手段,以及注重临床实践的务实风格,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当前,中国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但是,要发展中医首先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中医药的发展精髓和深刻内涵,继承其宝贵知识和经验,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和共同责任。
继承包括书本经验的继承(前人经验)与临床经验的继承(现代人经验)两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社始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所要求的,要把中医药出版社办成"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第1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与评价方法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出与发展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1.4 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指标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参考文献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1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2.2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3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参考文献第3章 区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3.1 全球尺度的可持续评价3.2 国家尺度可持续评价3.3 地区尺度可持续评价参考文献第4章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4.1 生态区划的产生与发展4.2 生态功能区划的内涵4.3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参考文献第5章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5.1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5.2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参考文献第6章 中国西部生态功能区划6.1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评价方法6.2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特征6.3 西部主要生态环境问题6.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6.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6.6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7 西部地区五类主要生态功能区基本概况参考文献第7章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7.1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7.2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