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
兴宁粤、闽、赣边区大三角地带,赣南南高北低,闽西和粤东北高南低,形成以三省连接处为最高点,向南北倾斜的态势。不但有跨越赣南和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以及五岭的余脉;粤东境内梅州的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都在海拔1000——1500米左右。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高约200——8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 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根据有关资料表明:赣南的盆地比闽西和粤东的盆地大而且多,如赣南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盆地有50多个;赣州的盆地达1500平方公里。但闽西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盆地极少。粤东在约150多平方公里左右的只有梅州地区的梅州盆地,在100平方公里左右的有丰顺县汤坑盆地、蕉岭县的蕉城盆地、新铺盆地等。最大的兴宁盆地也不过约300多平方公里。因此,粤、闽、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样的自然环境,给客家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除赣南部分地区粮食略有盈余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粮食是欠缺的。但是,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适宜各种林木生长。这里曾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给客家人发展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又有“闽西诸郡人,皆食山自足”之说 。[1]
长汀粤、闽、赣有粤东的梅江、赣南的赣江、闽西的汀江三大河流及众多的支流,可到达这个地区的各县。赣江的源头是闽赣交界的贡水和源自黄竹岭的章江,二水在赣州城北汇合为赣江,经吉安地区流入长江。发源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南端的汀江,其主流经宁化、长汀、上杭、永定,在永定峰市乡以下进入粤东,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潭河和梅江汇合后称韩江,经汕头出海。发源于粤东紫金县与陆丰县交界的乌凸山的梅江,流经五华、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大埔等区县,在三河坝汇入韩江出海。除了梅江、赣江、汀江三大江以外,还有众多的支流组成网络。如果说,粤、闽、赣边区的高山和丘陵分隔着各地居民来往的话,那这里的河流却是古代交通要道。这些江河,对发展客家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客家先民客家先民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如何生存和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幸得他们采借了中原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在发展粮食种植的同时,善用广大山区之利,发展经济作物。还在发展农业、林业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手工业。但是,三地的自然环境又同中有异,因此,各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差别的。总的说来,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了明代,最迟在明末清初,粤、闽、赣边区已显露出山区经济的特色。[1]
张弼士客商代表人物:张弼士、胡文虎、李河君、张煜南、张鸿南、谢枢泗、姚德胜、徐锦荣、叶亚来、彭云鹏、姚美良、侯芳伯、伍淼源、伍竹林、伍班超、丁家骏、郑明如、李金松、温惠仁、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熊德龙、古润金、张旋龙、罗田安、朱孟依、朱拉伊、叶澄海、叶焕荣、缪寿良、温纯青、曾宪梓、田家炳、梁亮胜、何侨生、何冬青、余国春、余鹏春、叶春荣、叶联礼、叶树林、叶新民、叶桂材、黄华、邹锡昌、罗桂祥、汤锡霖、罗焕昌、刘宇新、刘皇发、杨钊、黄泽兰、李新炎、林立、叶远西、叶华能、郭东林、李东生、陈景河、林光如、蓝铧缨、黎次珊、叶钢书、张鑫善、姚良松、连锋、吴惠权、曾震宇、杨钦欢、罗活活、曾智明、杨汉军、庄兆祥、钟奇可、钟伟良、李有权、吴德芳、黄德新、梁世桢、刘金华、陈彩银、陈梅冰、黄明智、李东浩、蓝瑞明、陈志明、李彬兰、刘伟、张新辉、卓定华、杨荣义、廖晓霞、林苑如、蔡鸿文、冯小华、刘年新、涂辉龙、周国辉、李建华、梁俊丰、杨祥波、朱世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