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302332220
定价:35元
印次:1-1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13-10-22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应打破学科体系界限的要求,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及实际、实用的原则设置和精选内容。
全书共分8章,均为实际应用的电子电路。各章的主要知识点为:第1章整流器,主要讨论二极管的特性及应用;第2章助听器,主要涉及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及应用;第3章扩音机,主要包括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应用和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应用;第4章楼道感应灯,主要涉及运算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应用和NE555时基电路的应用;第5章正弦波信号发生器,主要介绍LC、RC正弦波振荡器和石英晶体振荡器;第6章稳压器,包括串联型和三端集成稳压等电路;第7章可控整流器,主要讨论单结晶体管和单向晶闸管的应用;第8章调光灯,主要介绍双向晶闸管的应用。另外,为增强教学效果和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书中引入了模拟电子技术中常用的Multisim仿真内容,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电子类、信息类和电气类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选用,还可供初学者和电子技术工程人员参考。
第1章整流器
1.1整流器介绍
1.1.1整流器的组成
1.1.2整流器各部分的作用
1.2半导体二极管
1.2.1半导体基础
1.2.2PN结及单向导电性
1.2.3半导体二极管
1.3整流电路
1.3.1桥式整流电路
1.3.2其他整流电路
1.4滤波电路
1.4.1滤波电路的组成
1.4.2电容滤波电路工作原理
1.4.3单相整流电容滤波整流器输出电压
1.4.4整流器中的元件选择
1.4.5其他滤波电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助听器
2.1助听器概述
2.1.1助听器的组成
2.1.2助听器各部分的作用
2.2助听器放大器件——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基础
2.2.1三极管的结构
2.2.2三极管起放大作用时三个电极的电流关系
2.2.3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2.3助听器基本电压放大电路
2.3.1基本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
2.3.2基本电压放大电路组态
2.3.3基本电压放大电路
2.3.4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4助听器稳定静态工作点电路
2.4.1助听器稳定静态工作点电路——分压式偏置电路
2.4.2温度补偿式偏置电路
2.5多级放大电路
2.5.1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2.5.2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
2.6助听器负反馈放大电路
2.6.1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
2.6.2反馈的类型与判断
2.6.3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7助听器功率放大电路
2.7.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要求
2.7.2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2.7.3助听器功放电路——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2.7.4理想的功放电路——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2.7.5实用的功放电路——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2.8助听器整机电路分析
2.8.1第一级放大电路分析
2.8.2第二级放大电路分析
2.8.3第三级放大电路分析
2.8.4第四级放大电路分析
2.8.5助听器整体电路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扩音机
3.1扩音机电路概述
3.1.1扩音机的组成
3.1.2扩音机电路各部分作用
3.2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3.2.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3.2.2集成运算放大器各部分作用
3.2.3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3.2.4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符号
3.3差分放大电路
3.3.1基本差分放大电路组成
3.3.2差分放大电路分析
3.3.3改进的差分放大电路
3.3.4差分放大电路的接法
3.4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3.4.1电压放大器的加载效应
3.4.2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
3.4.3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
3.4.4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类型和电阻的选择
3.4.5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信号处理电路
3.5扩音机电路整机电路分析
3.5.1前置放大级电路分析
3.5.2音调控制级电路分析
3.5.3功率放大级电路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楼道感应灯
4.1楼道感应灯概述
4.1.1楼道感应灯的组成
4.1.2楼道感应灯各部分的作用
4.2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
4.2.1概述
4.2.2热释电效应原理
4.2.3被动式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4.2.4场效应管
4.2.5被动式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4.3电压比较器
4.3.1简单电压比较器
4.3.2滞回比较器
4.4NE555时基集成电路
4.4.1NE555概述
4.4.2NE555基本原理
4.4.3NE555的相关应用
4.5楼道感应灯工作原理
4.5.1单元电路分析
4.5.2整机电路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5.1信号发生器概述
5.1.1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
5.1.2正弦波振荡器各部分的作用
5.2LC正弦波振荡电路
5.2.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5.2.2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类
5.2.3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识读
5.2.4变压器反馈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5.2.5电感反馈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5.2.6电容反馈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5.3其他正弦波振荡电路
5.3.1石英晶体振荡器
5.3.2RC正弦波振荡电路
5.4正弦波信号发生器整机电路分析
5.4.1选频网络分析
5.4.2正弦波信号发生器实验板的调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稳压器
6.1稳压器概述
6.1.1稳压器的组成
6.1.2稳压器各部分的作用
6.2稳压管稳压电路
6.2.1稳压管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6.2.2稳压电路的性能指标
6.2.3电路参数的选择
6.3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路
6.3.1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6.3.2复合管的组成和特点
6.3.3实用串联型稳压器分析
6.3.4串联型稳压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6.3.5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特点
6.4用集成稳压电路组成的稳压器
6.4.1固定式集成三端稳压器
6.4.2可调集成三端稳压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可控整流器
7.1可控整流器概述
7.1.1可控整流器的组成
7.1.2可控整流器各部分的作用
7.2单向晶闸管
7.2.1单向晶闸管的基本结构和图形符号
7.2.2晶闸管工作原理
7.2.3晶闸管伏安特性
7.2.4晶闸管主要参数
7.2.5晶闸管的型号
7.3单结晶体管
7.3.1单结晶体管的结构
7.3.2单结晶体管的伏安特性
7.3.3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和主要参数
7.4可控整流的工作原理
7.4.1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
7.4.2其他可控整流电路
7.5触发电路
7.5.1对触发电路的要求
7.5.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工作原理
7.6可控整流器分析
7.7晶闸管的保护
7.7.1晶闸管的过电流保护
7.7.2晶闸管的过电压保护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调光灯
8.1调光灯概述
8.1.1调光灯组成框图
8.1.2调光灯电路
8.2双向晶闸管
8.2.1双向晶闸管的基本结构和图形符号
8.2.2双向晶闸管工作原理
8.2.3双向晶闸管主要参数
8.3双向触发二极管
8.3.1双向触发二极管的结构与特性
8.3.2双向触发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参数
8.4调光灯电路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模拟电子技术》为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
第2章 电磁兼容基础
2.2 电磁干扰源
2.2.2 人为干扰源
在一般情况下,人为电磁干扰源比自然干扰源发射的强度大,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严重。人为干扰源包括了一个很大范围的电子设备和系统,从我们熟悉的电视接收机到尖端的通信系统。人为干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功能性干扰源,如电源线、电力线、旋转机械、点火系统等;另一类是功能性干扰源,如雷达、通信设施及其辅助设备等。
1.电力线干扰源
电力线是潜在的辐射电磁干扰源,它的干扰通常是随机的,并包含低电平和高电平的各种干扰源。例如,电力传输线上的阻抗不连续点、分布变压器、开关和功率因数校正装置等就是低电平干扰源;而高电平干扰源则包括负载短路、雷电放电感应等。这些高、低电平干扰源将脉冲形式的干扰馈入电力线,并经电力线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传输到与电力线连接或在电力线附近的电子设备。高压电力线的电晕放电是一种准随机的高电平干扰源,它在雨天或潮湿天气中尤为严重。
电力线的干扰辐射效应通常局限在电力线附近的区域,辐射分量与频率成反比。电力线上的干扰可以传导方式传输至更远距离。传导的电力线干扰与传输线的衰减特性有关,并在低中频范围内尤为严重,只有在与干扰源邻近的地方,传导干扰的高频分量才较为突出。
2.电源线传导干扰源
当许多设备公用一个电源时,相互之间是很容易干扰的,称之为电源线传导干扰,它与电力线干扰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台计算机和大功率设备共用电源时,当启动或关闭大功率设备时,会在电源线上产生尖峰脉冲,这种脉冲极可能使计算机出错甚至损坏。电源线本来一般只是输送50Hz交流电的,但是由于连接设备的电磁干扰,往往使电源线上的电流很不纯净。
《模拟电子技术》一书是本专科院校、高职及成人教育专业基础教材,适用于通信、计算机、信息、电子技术应用和自动化等电类各专业使用。
本书是由南京邮电大学、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及南京工程学院等七所院校的相关教师联合编写的配套教材。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应对通信行业本专科院校高职及成人教育院校教材建设的需要,我们依据其教学要求,结合通信行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认真总结各参编院校的教改经验,参考国内外诸多文献与著作,编写了本书。本书内容的选取在注重系统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对其适当调整,立足基础,突出电子器件、电路方面的实际应用。基础理论的阐述力求做到概念准确、语言简明,特别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层次,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书在例题及习题的遴选上充分考虑其针对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并充分体现本书的教学要求。
在编排上,对拓宽或加深的内容,均注有*号。各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对本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本书的再版共分十二章,其中第1章由张效民编写;第2、3章由焦良葆编写;第5、11、12章由海德利编写;第4、6、7、8、9、10章由卜益民编写,海德利对本书再版部分章节做了较大修改,卜益民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南京邮电大学的李飞博士、张豫滇副教授、叶大振副教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汪国俊院长、胡鹏副院长,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的肖传统院长、翁兴旺副院长等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还有汪维红、王秋浦、马仕进、曹火枝、奚国新、余鹏飞等同志为本书的录入、整理做了不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美)博伊斯坦 改编:李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