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感

漫感

作品名称 《漫感》
创作年代 清代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漫感

绝域①从军计惘然②,东南③幽恨满词笺④。

一箫⑤一剑⑥平生意,负⑦尽狂名⑧十五年⑨。[2]

作品注释

词句注释

①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中国边疆。

②惘(wǎng)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

③东南:指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宁波进行经济掠夺。

④词笺(jiān):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⑤箫:指创作诗词,表示幽情。

⑥剑:指仗剑报国,表示壮志。

⑦负:辜负。

⑧狂名:指为人忌禅、被人强加而自己不以为然的所谓狂妄的名声。

⑨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3]

白话译文

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十五年来完全辜负了“狂士”声名。[3]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三十二岁。当时,西北边疆以张格尔为首的分裂祖国的叛乱虽然暂时平息,但他逃亡国外,并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正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叛乱。东南沿海,英国派船只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进行经济侵略,清政府屡禁不绝。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中吐露仗剑从军的爱国情怀,也抒发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5]

名家点评

洪子骏:“侠骨幽情箫与剑,问箫心剑态谁能画?”(《金缕曲》)

柳亚子:“箫心剑态愁无那,剑态箫心不可羁。”(《将归留别海上诸子》)[6]

作者简介

龚自珍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曾预见到英国可能侵犯,建议加强战备,不与妥协。治经学,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哲学上持“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爱国热情。《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送饮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所著有《龚自珍全集》。[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