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新郑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新郑新郑 8000年前 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5000年前 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是黄帝族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

4700年前, 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代为韩国,郑韩故都为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会。韩国时,设郑县,治所在韩都。

秦统一六国,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属河南郡。晋设荥阳郡,新郑入苑陵县。东魏,设广武郡,苑陵属广武郡。隋复新郑,后废苑陵,入新郑县,仍属荥阳郡。唐分新郑、清池二县,后清池县复归新郑。五代后设新郑县。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新郑市,属河南省,由郑州市代管。

行政区划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新郑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2个委员会。[7]

区划详情

3个街道:新建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新烟街道。

9个镇:新村镇、辛店镇、观音寺镇、梨河镇、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郭店镇、龙湖镇。

1个乡:城关乡。

2个委员会: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新郑新区管理委员会。[7]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8]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之间。北靠省会郑州,东邻中牟县、尉氏县,南连长葛市、禹州市,西与新密市接壤。北距郑州市区38公里;东北距中牟县城45.6公里、开封市区120公里;东至尉氏县城42.6公里;南至长葛市区20.4公里、许昌市区40公里;西南至禹州市区36.5公里、平顶山市区84公里;西至新密市区34.5公里。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873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

新郑新郑 新郑市在全国自然地理分布中处于二阶台地前沿, 秦岭纬向构造东端,在河南省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跨两个地质构造基本单元。西部属于嵩箕台隆,基岩裸露,构成西部山地、丘陵的地质基础;东部属于华北坳陷的通许凸起,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于基岩之上,构成东部平原的地质基础。与地质构造基础相对应,新郑市在河南的地貌格局中,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脉的东部边缘,主要由陉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组成。其中,除 具茨山主峰风后顶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属于低山类型外,其他各山山顶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到200米,属于丘陵类型。岗地主要分布在山丘外围和中部地带,系早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经后期流水切割作用形成岗丘状地貌形态,较大的岗东部有马岭岗、万僧岗、寿阳岗,南部有黄岗,西部有双岭岗、武岗,北部有走马岗、裴李岗等,大部分为新生代第四纪黄土覆盖,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多集中于京广铁路以东的黄河古阶地上,其中包括八千乡、龙王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的部分地区。京广铁路以西的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和潩水河两岸有带状冲积平原,面积很小。

气候特点

新郑市处于 华北平原、 豫西山地向 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天气温暖,多东北、西北风,雨水偏少;6月至8月为夏季,天气炎热,多东南风,雨水偏多,降水量占全年的52%;9月至11月为秋季,天气凉爽,风向不定,雨水偏少;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天气严寒,多西北、东北风,雨雪偏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涝、风、雹等。年均气温14.2℃,历史最高气温42.5℃,历史最低气温-17.9℃;年均降水量676.1mm,最高年降水量1174.0mm,最少年降水量449.4mm;年均蒸发量1476.2mm,最高年蒸发量1976.2mm,最低年蒸发量1237.3mm;年均日照时数2114.2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2571.3小时(1978年),最低年日照时数1753.3小时(1989年);年均雷暴日数19天,最多年雷暴日数26天,最少年雷暴日数11天;年均雾日22天,最多雾日38天,最少年雾日7天;年均霜日67天,最多年霜日90天,最少年霜日44天;年均大风日7天,最多年大风日24天,最少年大风日0天。2008年平均气温14.8度,比常年值偏高0.4度,异常度为0.6,属正常;年最高气温35.8度,出现在6月29日,年最低气温-11.8度,出现在12月22日;年总降水量691.8毫米,比常年值偏多22.9毫米,距平百分率为3%,属正常;年日照总时数为2066.8小时,比常年偏少47.4小时,异常度为-0.2,属正常。总的来说,全年气温、降水、日照均正常。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新郑市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1.08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7885亿立方米,除去0.4829亿立方米重复水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866亿立方米,比1980年测算的1.96亿立方米减少29%;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6立方米,比1980年的412立方米减少42.7%,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10,是河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亩均水资源量240立方米,比1980年的亩均水资源量259立方米减少0.73%。地表水资源量因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莲河水质污染严重,降雨量偏少,水库水位下降等原因,基本无法直接利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人畜生活用水基本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548亿立方米,开采模数为6.2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经济快速发展,水需用量急剧增加,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生物资源

新郑市位于 北温带向亚热带,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多变,因而生物资源丰富,且具多样性。

植物:芳香植物主要有 花椒、 小茴香、芫荽、 香椿、藿香、薄荷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半夏、远志、柴胡、桔梗、芦根、白茅根、白头翁、马蹄香、地丁、香附、何首乌、葛根、木头回、田三七、车前、忍冬、苇根、地骨皮、酸枣、荆子、野菊花、艾、白蒿、亮帽英、贩酱草、曲曲菜、荠荠芽、小虫卧单、伸筋草、马齿苋、老饭蛋、鱼腥草、复古草、浮萍草、野扁豆、瓦松、山葱、卧沿草、星星草、节节草、猪毛菜、猴头草、拐子草、马鞭草、天地豆、翻白草、活各草、芫花根草、黑白丑、丹参、沙参、防风、木瓜、瓜蒌、红花、地黄、牛夕、芍药、白芷、金银花、苍耳子、元参、苟杞、蒲公英、牵牛子等;其它野草植物主要有灰灰草、龙须草、茅草、莠子草、稗子草、苜蓿、茭草、蒺藜、行义草、涩格涝秧、吉祥草、书带草、抓地秧、面条菜、兔丝子、驴尾巴蒿、毛妞菜、老驴蒿、麦滥棵、狗秧、灯笼棵、浮萍、蓼草、水红花、杂草、山白草、黄白草、黑轮叶藻等。

动物:环节动物类主要有 蚯蚓、蛭等;软体动物类主要 蜗牛、田螺、 河蚌等;节肢动物类主要有瓢虫、赤眼蜂、食蚜蝇、胡蜂、蜜蜂、小蚕蜂、草蛉、蚜小蜂、螳螂、食虫虻、食虫椿象、泥蜂、步行虫、蝇子虎、萤火虫等;药物类动物主要有蝎子、蜈蚣、土元等。脊椎动物类: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有鳖、壁虎、蛇、蜥蜴等。鸟类有野鸡、雀鹰、苍鹰、白肩雕、大鸨、小鸨、小鸦鹃、猫头鹰、灰林鹄、长耳鹄、喙木鸟、云雀、燕子鸥、鹦鹉、鹈鹕、花喜鹊、灰喜鹊、麻雀、老鹰、鹞鹰、斑鸠、大雁、夏鸟、山雀、黄莺、鹁鸪鸟、百舌、鸬鹚、乌鸦、水鸭等;哺乳类有狼、狐、狸猫、野兔、獾、蝙蝠、刺猬、老鼠、松鼠、黄鼠狼等,其中狼、狐、狸猫、獾已很少见。

土地资源

2009年,经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新郑市土地总面积88459.15公顷。其中,农用地63603.98公顷;建设用地23043.23公顷;其它土地1811.94公顷。在农用地中,其中耕地54833.66公顷,园地1759.98公顷,林地6405.72公顷,草地604.62公顷;在建设用地中,其中城镇村及独立工矿用地17739.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83.8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620.09公顷;在其它土地中,设施农用地726.53公顷,田坎984.66公顷,沙地31.88公顷,裸地68.87公顷。

矿产资源

新郑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发现各类矿种有12种,矿产地37处。区内固定矿产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红硅石、硅石等及部分沉积、变质矿产:铁矿、磷矿、白云岩矿、建筑石料等,还赋存着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新郑市资源格局以煤为主,煤区占全市总面积约41%,已探明储量134610.3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量的20.5%。辖区内目前有勘查项目1个:河南省新郑市李粮店——长葛市煤详查。

新郑市现有煤矿5家,龙湖镇张沟地区3家,辛店地区2家。其中龙湖镇张沟地区分布2家乡镇煤矿和1家地方国有矿(隶属于郑煤集团),年设计生产能力均为15万吨/年。辛店镇地区的王行庄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赵家寨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年,均已投入正常生产。

人口

2017年,年末全市总户数168974户,总人口635790人,其中女性32342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47‰,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57505人。全市新型城镇化率为63%。

经济

综合

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3.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4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435.1亿元,增长3.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41.5%和54.9%。

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全部上涨,食品烟酒类、衣着类、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类、其他服务和服务类分别上涨3.0%、0.6%、1.2%、1.3%、3.2%、1.7%、3.1%、1.7%。[5]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23.7万吨,同比下降7.3%;油料产量1.7万吨,下降10.9%;蔬菜产量16.4万吨,下降9.6%;水果产量7.1万吨,下降14.4%;生猪出栏15.71万头,增长20.8%,牛出栏0.52万头,增长4%;羊出栏4.04万头,下降19.2%;家禽出栏331.75万只,下降20.3%。

2021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5.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2%。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分别为7688台、180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达13305台。全市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到27.37千公顷、43.1千公顷和42.67千公顷。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水平达87.36%。

2021年,全年农村用电量43237万千瓦时,增长0.24%。化肥使用量(折纯)28046吨。[5]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9.4%,重工业增长3.3%。按行业分,食品加工业增长6.4%,生物医药业增长39.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3.9%,钢铁及金属制品业下降6%,设备制造业增长35.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2.9%,纺织服装业下降90.6%。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9%;每百元资产实现的年营业收入为94.8元,同比提高30.3元;利润总额20.0亿元,增同比下降60.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微观杠杆率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9%,同比减少6.2个百分点。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全年方便面产量8.0万吨,下降5.2%;乳制品产量7.6万吨,增长9.3%;塑料制品产量6.1万吨,下降15.2%;钢材产量47.0万吨,下降27.6%。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7%。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总产值94.1亿元,增长71.1%,利润总额0.4亿元,下降42.9%,营业收入74.5亿元,增长46.1%。[5]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0.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8%;第二产业(工业)投资增长70.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9%。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1%,其中住宅投资同期持平。房屋施工面积1959.8万平方米,增长7.8%,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321.8万平方米,下降15.7%。房屋施工面积中,住宅施工面积1530.2万平方米,增长5.3%;住宅新开工面积321.8万平方米,下降15.7%。竣工面积152万平方米,增长3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8.5万平方米,增长30.1%。商品房销售面积232.9万平方米,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15.6万平方米,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174.8亿元,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额215.6亿元,下降15.6%。

内外贸易、旅游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5.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2亿元,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0.7亿元,增长18.3%。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9.5亿元,增长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亿元,增长11.5%。按行业分,批发业74.0亿元,增长6.6%;零售业220.8亿元,增长10.5%;餐饮业35.7亿元,增长7.2%;住宿业1.7亿元,增长2.9%。

2021年,全年共签订协议项目30个,签约金额303亿元,引进省外资金9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3988万美元,增长4.2%。进出口总值5.9亿元,增长9.6%。

2021年,全年各景区接待游客约501.11万人次,增长13.05%;旅游总收入约20.04亿元,增长13.22%。全年共受理旅游投诉6起,处结率100%,游客满意率100%。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7亿元,下降6.8%。其中税收收入43.1亿元,下降24.3%,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5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1.0亿元,下降18%;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1.4亿元,下降67.0%。

2021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47.8亿元,比年初增长1.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2.0亿元, 比年初增长8.0%。[5]

文化

大事记

2018年4月18日,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举行。[9]

交通

综述

新郑市的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公路面貌明显改观,路网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增强,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辐射全市、联结周边省、市的公路网,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尧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新郑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上,周围百公里范围有郑州、开封、许昌、洛阳、新乡等大中城市,从新郑30分钟可到省会郑州,3小时即到河北省会石家庄。

机场

1997年,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在新郑建成通航,它位于郑州市东南方向,距郑州市区直线距离15公里,距新郑市区直线距离20公里,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分,因此是中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及空中交通枢纽。新郑国际机场服务配套设施功能齐备,设有海关、口岸办、商检等可提供进出境客货服务,机场地区设有星级酒店五家,有中行、农行、建设和广发行等四家金融机构进驻区域开展业务,机场候机大厅各项服务齐全,可满足顾客需求。已开辟航线70多条,通达全国54个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并开通有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不定期包机和香港、澳门的定期包机航线,形成了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

社会

教育事业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新郑市拥有以 中原工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美国 西亚斯国际学院、台湾 升达大学为代表的大中专院校19所,常年在校师生达15万人,是河南省拥有大学最多的县级市。其中,有13所高校聚集于新郑市龙湖镇,形成了河南省重要的科技教育培训基地,被称为“新郑大学城”。包括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4所,中等教育5所: 中原工学院(本科), 河南工程学院(本科),(本科), 中原工学院商务信息学院(本科), 河南职工医学院(专科),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专科),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专科),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河南机电学校(中专) ,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中专),河南虎美玲艺术学校(中专),郑州机械电子学校(中专);郑州中澳学校。拥有11家培训机构,分别是:交通银行郑州培训中心,河南法官学院,河南纪检监察宣教基地,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卫生职工培训中心 ,中央团校河南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

202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中初等教育学校363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所、普通高(完)中7所、普通初(九年一贯制)中30所、小学1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06所,在校学生255834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9823人(不含省、市属中职学校)、普通高(完)19566人、普通初(九年一贯制)中45163人、小学110337人、特殊教育学校157人、幼儿园50788人。[5]

著名高校

中原工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台湾 升达大学、 郑州华信学院、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 河南职工医学院、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郑州煤炭高级技工学校、河南法官学院、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科技事业

2021年,全年新增郑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6家,国家网技术合同成交额10.09亿元;专利授权3155件,其中:发明379件,实用新型2474件,外观设计302件。[5]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586个;床位6103张。卫生技术人员696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92人,注册护士3133人;免费婚检率达到75.43%;基本药物制度持续完善,全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销售金额7037.6万元,让利金额1625.5万元;市直公立医院销售金额5973.2万元,让利金额1373.8万元。[5]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79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113元,下降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50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752元,下降13.76%。[5]

社会保障

2021年,新增参保企业1050家,新增参保职工6082人,养老、工伤、失业三险累计参保人数达到 63.7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9.983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累计参保职工2.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缴费居民达到33.3703万人,参保率达到99%以上;工伤保险正常参保人数达到10.2938万人(其中建筑业项目累计参加工伤保险278家,参保农民工29369人);失业保险正常参保人数达到7.3562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607万人(其中在职人员参保7.4212万人人,退休人员参保1.839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620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514万人。

2021年,按照科学管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特困重保、超标退保的原则,累计将4320户8049人城乡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4694.38万元。全年共为1333名特困人员落实供养资金1723.4万元。[5]

劳动就业

2021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岗位8424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4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1人,公益性岗位就业469人,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10万元。

202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08人,职业技能培训2332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043人,创业培训780人。[5]

环境保护

2021年,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27天;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76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44微克每立方米。

2021年,全年造林绿化面积0.43万亩(含0.11万亩种苗花卉),森林抚育1.25万亩,新建提升生态廊道2条。[5]

邮电通信

2017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6703万元,比上年增长85.6%。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14231万元,增长116.5%;电信业务量完成192472万元,增长83.7%。

文化事业

2017年,高标准成功举办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中华枣乡风情游,新郑历史文化的感召力和黄帝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旅游

黄帝故里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4A级景区。该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建祠, 新郑新郑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 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0]该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区域。拜祖区有 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故里祠区有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 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 指南车、日晷、汉阙;广场区设中华姓氏广场,其中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 黄帝宝鼎坛等景观。 黄帝故里景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标准化示范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

嫘祖故里

农历六月初六是 黄帝和 嫘祖结婚纪念日,为缅怀嫘祖功德,2012年7月第十二届嫘祖文化节恭拜嫘祖仪式在河南新郑 始祖山顶嫘祖宫前举行。

为深切缅怀嫘祖的洪恩浩德,进一步宣传、保护和丰富嫘祖文化,新郑自2001年开始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嫘祖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嫘祖文化节的举办,将会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华侨了解嫘祖、走进嫘祖、敬仰嫘祖,并参与到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嫘祖中来。

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 细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 仰韶文化之间的一项空白。在考古编年上是无可替代的。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遗址上及遗址周围没有任何工程,保护管理情况很好。

郑国车马坑

郑国车马坑景区位于郑韩故城 东城区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这片地一旦开挖,地下的墓地之间密集度连将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已经完成,占地面积为54亩,主要内容为“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三号坑车马坑展示厅、郑公中字型大墓、郑国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马坑地上展示区、眺望台、 休闲广场、廊架及反映 东周时期文化特色的景墙。其中,1号车马坑于2001年4月发掘,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0辆和许多马骨;郑公墓和郑大夫墓仍在发掘之中。

新郑博物馆

新郑博物馆新郑博物馆新郑博物馆位于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占地8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1997年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主楼坐北向南,为两层 歇山式仿古建筑,长43.2米,宽16米,高16米。主体是 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上层两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彻,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主楼二层为“ 溱洧之光”新郑历史文物展。主要展品有:全国最长的50万年前的纳玛象牙化石,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双耳园底红陶壶,单孔玉铲,商代的素面铜爵,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及铜镜,春秋时期的24件编钟、九鼎九鬲礼器以及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8000年的文化发展史。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黄帝古枣园

黄帝古枣园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积约680多亩,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至今仍有树龄在500年以上枣树有568棵,均系明朝初年栽培。其中一株胸围3.1米,树龄600多年,且枝叶茂盛,硕果累累,被国家林业部专家测定为全国最古老的枣树,人称“枣树王”,并称这样的古树园在国内实属罕见。被列入保护的还有“枣树二王”、“八仙树”、“将军树”、“合欢树”、“公主伞”、“二仙亭”、“黄帝观枣台”等景点。

著名人物

黄帝

黄帝者, 少典之子。[11]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相来宾从。而 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

所谓 神农,是炎帝神农合一的简称。“神农”之所以始终存在于不同传说的“三皇”之中,并非仅仅因为他发明了“烈山泽而焚之”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炎帝神农对中华远古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子产

(公元前582年?-公元前522年)名侨,字 子产。河南新郑人,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 史记》等书。子产对后世法学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子产为适应新的 封建制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和 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开始铸刑书。

公孙子都

周朝末年,春秋时期 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原名 公孙阏(yān)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 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公孙阏后人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都(dū)姓。

邓析

(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01年),河南新郑人。子产执政时曾任郑国大夫,是一位具有 法家思想萌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申不害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战国初期法学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少年从学黄老(黄帝、 李耳),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主张国君依法治国,实行严刑峻罚,以术驾御群臣,操生杀之权。

韩 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 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郑 国

战国末韩国(新郑)人。韩国水工(官名)。当时韩国为阻止 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 郑国赴秦,游说 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

张 良

(?-公元前186年)留侯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都(新郑)人。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 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 诫

(约公元1060年-约1110年)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县(今河南省新郑县)人。生年不详,卒于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大约只活了四十多岁。

许 衡

(公元1209-1282)中国元代哲学家。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河南新郑人,祖籍河(内今河南 焦作)人。生于金朝,幼受章句之学。蒙古灭金后,应试中选,占籍为儒。许衡34岁时,始得 程颐的《伊川易传》﹑ 朱熹的《四书集注》,倾心研读,视为“进德之基”,由此 崇信程朱理学。

高 拱

(公元1512年-1578年)明 嘉靖﹑隆庆时大臣。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选庶吉士,逾年授 翰林院编修。三十一年八月为裕王(即穆宗 朱载垕)侍讲,侍裕邸九年,累迁侍讲学士,拜 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

荣誉

城市排名

2017年10月9日,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公布,新郑排名第41。

2018年4月17日,新郑以103.20的全面小康指数排名2017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58位。[12]

2018年7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2018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新郑市居榜单第49名。[13]

2018年8月,入选“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榜单,位列第89位。[14]

2018年10月8日,新郑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排名第40位。[15]

2018年10月,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发布,新郑市排第74名。[16]

2018年10月,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发布,新郑市排第48名。[17]

2018年10月,新郑市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榜单,位居第60名。[18]

2018年11月,新郑市入选2018 年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33位。[19]

2018年11月,新郑市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强”,排第54名。[20]

2018年12月,新郑入选2018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榜第34位。[21]

2020年8月10日,新郑市入选2020中国百强县名单,排名第四十名。[22]

荣誉记录

国家卫生城市

2017年工业百强县(市)

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40)

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2018年10月,新郑市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8年11月,新郑市入选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2018年11月,新郑市入选“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23]

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2018年12月,新郑获得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2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