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1934年8月出生,四川广汉人。中共党员。
1951年7月参军入疆,1953年毕业于新疆军区工业学校工民建专业。1953~1961年在建筑科研所工作,1961~1986年在卡子湾水泥厂工作,1986~1994年任中科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50年代在建筑科研所完成了如"水泥晶胚"等多项水泥新技术科研项目,效果俱佳。
60、70、80年代在水泥厂任化验室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期间,组织实施了如"差热煅烧"等多项新技术,获得可观经济效益。80年代初结合立窑生产实际研制的"立式水泥窑引风装置"以其构思独特,技术新颖,简便易行的优势获得国家专利。
该装置彻底解决了由于立窑中心通风不良,致使中部熟料欠火夹生,因而造成熟料标号低下的问题。其主要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一个由支架管、连接圈,结合盘组成的内水冷中空引风架;其二是设置在引风架各适当部位上,规格各异的若干引风管。
将该装置放在窑面上,并将引风管抻入窑内生料球中固定不动,随着窑内物料的上加下卸不断下移,即可在窑内从上到下形成一个通长大蜂窝煤状从而达到窑内均匀上风,正常煅烧,优质高产的目的。直径为2M以上的机立方窑应用本装置后,将使熟料标号提高100号以上,台时产量亦将提高50%以上。
由于实行全暗火煅烧,还可减少烟囱的粉尘排放污染95%以上。仅提高标号一项,每吨水泥即可增收40元,一个10万T/年的小厂年增收可达400万元。应用本装置后,对立窑其他设备的运行无任何影响,只需将原来的明火、半明火看火操作改为全暗火操作即可。其制作、安装、实施费用约1万元。